第0045章:《武將忠勇論》與《武將死戰論》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上官不水字數:2331更新時間:24/06/28 12:01:23
    又一日。

    御史臺,察院。

    書寫人老洪拿着一份文書來到蘇良與周元的屋內,高聲道:“二位,出大事了,石元孫活了,石元孫活了!”

    周元一愣。

    “石元孫?開國大將石守信的孫子,曾經的鄜延副都部署,他……他不是五年前在三川口之戰中殉國了嗎?”

    老洪微微搖頭,將文書放在周元面前。

    蘇良對這位抗擊西夏的將領也有印象,當即也起身,走到周元旁邊。

    文書內。

    有一份西夏釋放人質的名單。

    其中,便有鄜延副都總管石元孫。

    還有一人,是鄜延、環慶副都部署副總管劉平。

    他也未殉國,而是成了俘虜,不過卻在兩年前病死在了西夏。

    周元喃喃道:“這不是鬧呢,朝廷都追封過了啊!”

    劉平和石元孫還有一個身份。

    一個是三川口之戰的統帥,一個是三川口之戰的副統帥。

    三川口之戰發生在康定元年(1040年)。

    是西夏的立國之戰。

    也是大宋尤爲恥辱的一戰。

    大宋一萬多名士兵在三川口全軍覆沒。

    當時,參與戰鬥的主將除了劉平和石元孫外,還有一人,鄜延路駐泊都監黃德和。

    黃德和臨戰脫逃,是導致宋軍全軍覆沒的主要原因。

    其逃走後,還誣陷劉平與石元孫叛變。

    當時的殿中侍御史文彥博親審此案,最終爲劉平和石元孫平反。

    趙禎大怒,對黃德和施行了罕見的腰斬之刑。

    而後。

    趙禎追封劉平爲朔方節度使,諡號“壯武”。

    追封石元孫爲忠正軍節度使兼太傅,並特旨恩准他的子孫爲官。

    當時還有很多百姓淚灑街頭,紛紛悼念這兩位爲國捐軀的英勇將領。

    但現在,突然來了反轉。

    兩位殉國的大英雄竟成了西夏的俘虜。

    劉平已死,不用處置,但石元孫歸來,可就尬尷了。

    怎麼處置他,成了一個大問題。

    ……

    翌日,朝會。

    因石元孫的“死而復生”,朝堂上直接吵的炸開了鍋。

    衆朝臣竟出現了三種不一樣的意見。

    其一。

    副相陳執中、樞密副使丁度、殿中侍御史劉湜、右正言錢明逸認爲:

    武將戰敗被俘,理應以死殉國。

    石元孫貪生怕死,成爲西夏俘虜,苟活五載,有損朝廷顏面,理應在邊境斬首,剝奪所有敕封,家人亦應獲罪。

    其二。

    首相杜衍、三司使張方平、翰林學士歐陽修、知諫院包拯、監察御史李定認爲:

    石元孫戰敗敵國,辜負朝廷,但罪不致死,可剝奪敕封,不再許以軍職。若處死,則易傷天下武將之心。

    其三。

    樞密使賈昌朝、副相吳育、樞密副使龐籍認爲:

    石元孫乃是戰敗被俘,而非投降,戰役失敗的主責亦不在他,不應加罪。

    賈昌朝還拿出一本《魏書·於禁傳》,稱自古以來,前方將領打仗全軍覆沒後歸來,都不應該加罪。

    並且石元孫作爲名將之後,軍事能力卓著,深受邊境士兵愛戴,理應恢復他的職位,否則將寒了許多邊境士兵的心。

    賈昌朝作爲樞密使,心中還是偏向於武將的。

    ……

    趙禎聽得腦子都快要炸開了。

    當即散朝,稱改日再議。

    從這三方意見的支持者可以看出,宋朝的臣子還是較爲堅持自我的。

    比如,樞密使賈昌朝和副相吳育。

    那是見面就吵架的政敵,但如今卻是意見一致。

    而諫院右正言錢明逸和監察御史李定,關係好的都快要穿一條褲子了。

    二人的意見卻完全不同。

    這也是趙禎無法在朝堂上分出孰忠孰奸的主要原因。

    蘇良思索了一番後,也上呈奏疏。

    支持杜衍、歐陽修、包拯等人的意見。

    石元孫浴血奮戰,是戰敗被俘,而非投降被俘,其戰敗有罪,但主因不在他,絕對罪不致死。

    而此刻,朝廷三衙的武將們,無一人開口說話。

    武將地位較低。

    說對說錯都易被噴,故而無人敢開言。

    但……這不代表他們心裏沒有想法。

    ……

    與此同時。

    石元孫不曾殉國而是被俘的消息也傳到了民間。

    民間百姓的反應也很不同,衆說紛紜。

    有人主張斬首示衆,有人認爲不應加罪但應收回敕封的榮譽……

    鬧得汴京城的大街小巷都在議論此事。

    翌日朝會。

    此事依舊沒有討論出一個答案。

    同日。

    創作慾望甚是旺盛的歐陽修,寫下了一篇文章。

    名爲:《武將忠勇論》。

    此文論述的核心爲:武將者,忠於國而勇於伍,敗之俘之,朝廷宜應輕罪矣。”

    歐陽修認爲,一名武將,只要在忠君愛國與勇敢殺敵上沒有問題,即使被俘,打了敗仗,朝廷也應該輕罰。

    很快,此文章便傳到了民間。

    大多數汴京百姓們都認爲甚有道理。

    趙禎也較爲贊成。

    但是在殿中侍御史劉湜和右正言錢明逸的極力反駁下,還是未能形成定論。

    ……

    深夜,一座宅院的書房中。

    劉湜奮筆疾書,錢明逸則是在一旁爲之磨墨。

    片刻後。

    劉湜面色興奮地吹乾一張宣紙上的墨痕,道:“錢老弟,速來看看我這篇文章如何,是否能壓得住歐陽修那篇《武將忠勇論》?”

    劉湜所寫文章,名爲《武將死戰論》。

    此文論述的核心爲:

    “武將死戰,自古已然,兵敗被縛,豈能貪生,兵敗亦當自殺謝罪,不死即爲大奸,身死方爲忠勇!”

    劉湜文採斐然,字字如刀。

    將石元孫描述成了一個貪生怕死、奴顏媚骨的降將。

    文章裏還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語。

    “我大宋兵丁若爲戰而死,死得其所。若因敗偷生,不若狗彘。”

    錢明逸藉着燈光,讀完後,不由得讚歎道:“好文章,好文章啊!”

    “劉兄此文,微言大義,有家國情懷。文官死諫,武將死戰,本應如此。”

    “此文一出,必定能讓百官信服,將那歐陽修反駁的一無是處!”

    劉湜捋了捋鬍鬚,甚是興奮。

    他對自己的文采相當自信。

    若此次能壓歐陽修一頭,沒準兒此文便可流傳千古,而他也能青雲直上,步步高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