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文學的根
類別:
都市言情
作者:
南柯一涼字數:2512更新時間:24/07/01 10:04:42
哪怕已經過了一天,「周秦之變」的討論熱情依舊居高不下。
對沒有被提及的「唐宋之變」和「古今之變」,粵東讀者更是翹首以盼,終於在千呼萬喚之下,《鵬城特區報》率先地報道了方言在蛇口的第二場文學講座,重點放在「古今之變」。
由此,引申出「閉關鎖國」。
如果第一場講座的主體是「改革」,那麼第二場的主體,就是「開放」。
前後兩場文學講座,徹底點燃了蛇口,火勢從蛇口迅速地向鵬城、莞城等地蔓延。
羊城作爲省會,更是傳得沸沸揚揚,儘管沒有方言的身影,卻早已經有他的傳說。
而當收到方言要從蛇口回來的消息,韓躍民第一時間就通知了《花城》。
整個編輯部聞風而動,範漢生帶着林賢治等人,跑去碼頭迎接。
就見下船的不只有方言,還有袁更一行人,他們迎着風,握着手,用力地搖晃。
「小方吶,以後有機會的話,可要再來蛇口,好好地給我們多開幾場文學講座。」
「一定,袁老!」
方言信誓旦旦地保證。
袁更拍了拍他的肩,然後帶着下屬離開。
目送着他們漸行漸遠,韓躍民走上前來,一問才知,袁更此行是來羊城開會的,正好順路來送他一程。
「方老師,恭喜您在蛇口的文學講座圓滿成功!」範漢生等人的臉上,洋溢着熱情。
「雖然這話挺冒昧的,但我還是想說。」
林賢治猶豫道:「方老師,您在文學講座上的演講內容,能不能讓我們《花城》刊登?」
方言能從一雙雙眼睛裏看到期盼,輕點了下頭。
既然你們如此誠心誠意地懇求,那自己就大發慈悲地答應。
「謝謝方老師!」
衆人像挖到金子般,欣喜若狂。
對於他們的謝意,方言能從稿酬按規定的最高標準來給之中,完全地感受得到。
就在此時,韓躍民壓低聲音道:「巖子,咱們現在不住在羊城酒家了,改地方了。」
方言詫異道,「改在哪裏?」
「榕園大廈。」
範漢生解釋說,在報紙長篇大論地報道的時候,上頭直接安排到官府的招待所。
方言笑而不語,並沒有刨根問底,而是想第一時間回招待所休整。
「方老師確實該好好休息,養足精神。」
範漢生道:「創作班的同學們聽說您會來講課,都很興奮,問了我們不下十幾次。」
「那就明天吧。」
方言笑了笑。
堂堂小將,必須給文學粵軍上上強度!……
《花城》的暑期創作班,從7月開始,持續兩個月。
在整個學期時長上,跟文學講習所沒法比,而且在人數規模上,也少了將近一半的人。
教室裏,坐着陳國凱、孔捷生、張欣等作家,全是粵東文壇的後起之秀。
當方言出現在他們面前事,一個個又驚又喜,情緒激動。
「方老師,您那兩場講座,真的是讓我受益匪淺。」
「沒錯,如果當時我能在現場就太好了。」
「能不能請您再講講"周秦之變"和"古今之變"?」
「………」
七嘴八舌,聲音嘈雜,範漢生把手壓了壓,要求保持課堂安靜。
方言站在講臺上,沒有立刻開講,而是從左到右,從前到
後,挨個讓學生做自我介紹。
尤其是,重點介紹自己的代表作。
一個緊接着一個,大多數都是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改革、愛情、鄉土等寥寥無幾。
林賢治坐在教室的門口,拿着紙筆旁聽,就見方言仍然沒有進入主題,而是像嘮家常般,跟各個文學類型的學生交流着當前的文學思潮,以及未來的文學方向。
伴隨着探討得深入,同學們聊得相當高興,方言的臉卻很明顯地沉了下來。
「雖然在和你們的討論中,我收穫很多,但還是覺得有些失望。」
「你們明明坐在一座金山上,卻端着金飯碗去討飯,讓我實在想不明白。」
「金山?金飯碗?」
陳國凱、郭小東等人面面相覷。
孔捷生不服氣道:「方老師,我不明白您說的是什麼意思?」
「我從你們這裏聽到的都是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
方言話鋒一轉,「但從來沒有聽到一絲半點粵東本土的文學。」
此話一出,一片譁然,完全搞不懂「粵東本土文學」的含義。
「就像我寫的《那山那人那狗》,包含着湘西的風土人情。」
「《舌尖上的中國》裏,也摻雜着京味十足的衚衕文化,以及各大菜系的地域特色。」
「文學是人的文學,人是有"根"的,文學也是有"根"的。」
方言掃了一圈,一臉認真。
「根!?」
範漢生整個人哆嗦了一下,視線中,大部分的學生先是一驚,接着陷入沉思。
林賢治目光充滿炙熱,「方老師,您說的這個"根",是不是指的是地域性?」
「這只是狹義上的,而往更大了說,是整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方言道:「文學的"根",必須深植於華夏整個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土壤裏,根不深,則葉難茂,而沒有根,就更成了無根之萍。」
隨後環顧四周,「同學們,你們有根嗎?」
「有,當然有!」
孔捷生第一個站出來說「故鄉就是他的根」,陳國凱等人緊隨其後,回答的幾乎大同小異。
「對嘍,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色,是文學不可磨滅的一種印記。」
「同樣是作家身上獨有的一種氣質,要不然,爲什麼要叫你們"粵軍"?」
「爲什麼要叫陝北的作家叫"陝軍",叫湘南的作家叫"湘軍"……」
「不單單是你們生在這長在這,而是你們文學的根就在這兒!」
方言指了指腳下的地。
嚯!
衆人猶如醍醐灌頂,以往都是有什麼樣的文學思潮,就隨波逐流,如同無根之萍。
然而,卻一刻都沒有停下來,好好思考過粵東這片土地,沒有尋找自己的根。
振聾發聵啊,方老師!
林賢治吞吞口水,這番「文學的根」的見解帶給自己的震撼,遠超先前的「周秦之變」。
範漢生用手肘碰了下他,「別傻愣着,記下來,統統記下來,一個標點符號都別落下!」
「前不久,我住的招待所是羊城酒家。」
方言說:「在我吃飯的時候,他們特意給我上了一道新菜,叫"碧海魚王"……」
「同學們,羊城酒家的大廚們一直在深挖粵東飲食文化,研製富有"粵味
"的美食,難道你們這些粵東的作家,就從來沒想過寫出"粵味"的嗎?」
聽到這話,孔捷生、張欣等人沉默不語,有的甚至面露尷尬。
事實上,他們當中的不少作品,特別是引以爲傲的代表作,不是根挖得不深,就是徹底沒根。
方言笑盈盈道:「現在想明白你們文學的根在哪嗎?」
「是粵東文化!」
「沒錯,我們要搞就搞富有"粵味"的本土題材創作!」
「我們要狠狠地挖掘粵東文化的根脈!」
張欣脫口而出,隨即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和贊同。
方言掃視一圈,「還有什麼問題嗎?」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