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英國人的趨同選擇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王子虛字數:2740更新時間:24/06/28 11:20:29
    拜倫本來準備在家裏休息一兩個月再走,但是僅僅五天之後就被國王的僕人再次叫進了宮裏。

    這次國王沒有怎麼說話,主要是首相諾斯勳爵跟拜倫談話,講解他此行的主要任務:

    “此行的首要目的,是拉攏大清與大不列顛結盟,共同對抗明、法、西、美同盟。

    “要求大清於陸地上主動進攻大明本土,威脅大明的首都應天府,迫使大明停止在海外的作戰。

    “然後,無論大清是否願意與大不列顛結盟,你都要再去一趟大明首都。

    “弄清楚大明參與美洲戰爭的目的,弄清楚與大明單獨議和的條件,以及徹底結束戰爭的條件。

    “調查大明本土的民間思潮和經濟情況,評估大明持續作戰的能力和意向。

    “最後,想辦法弄清楚印度洋殖民地的狀況。”

    雖然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和首相諾斯勳爵都明白,大明加入了法國和西班牙的聯盟對英國作戰後,印度洋的殖民地大概是保不住的,但終究還是要有人去確認一下情況。

    拜倫聽了之後就有些糾結:

    “首相閣下……我……覺得自己有點難以勝任如此之多的職責……”

    首相馬上解釋和安撫說:

    “你作爲貴族,是我們的使團代表,並不是要你一個人做完所有的工作。

    “會有各方面的專員人士隨行,協助你完成這些所有的工作的。”

    拜倫無奈的接受了這個說法:

    “那好吧,首相閣下,我盡力而爲。”

    首相輕輕點頭,將準備好的各種文件交給拜倫。

    國王和首相以及內閣給大清的國書,拉攏大清與不列顛配合的基本方案。

    然後送給大明皇帝和朝廷的國書和禮物清單。

    最後讓拜倫帶上文件、禮物、其他的隨行人員,坐上了準備好的葡萄牙商船,立刻前往東方。

    葡萄牙是英國的傳統盟友,現在又是中立國的身份,正好幫英國人送使臣。

    拜倫男爵帶着複雜的心情和沉重的任務直接出發了。

    這個世界的英國人,在史無前例的巨大危機面前,做出了一次趨同選擇。

    在朱簡烜前世的歷史上,英國人也曾經在類似的局勢下,嘗試與清國建立某種合作關係。

    也就是歷史上的馬戛爾尼訪華事件。

    當時美國獨立戰爭剛剛結束,英國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孤立狀態。

    法國、西班牙、美國、荷蘭自然不用說,他們都直接與英國作戰並取得了勝利。

    而在美國獨立戰爭開始的時候,英國剛剛取得七年戰爭勝利,在決策上可以算是比較自負的。

    英國人不僅襲擊直接參戰的法國和西班牙的商船。

    其他歐洲國家的商船,只要被英國人懷疑,可能給美國人送資源和裝備,都可能被英國海軍劫持。

    於是俄國人號召組織一個武裝中立同盟,共同派遣戰艦保護中立國家的商船,避免被英國人打擊。

    俄國人首先跟丹麥和瑞典籤了約,而後荷蘭、普魯士、奧地利、葡萄牙陸續加入了武裝中立同盟。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已經與法國、西班牙、美國作戰的情況下,他只是覺得荷蘭仍然在跟美國做生意,就主動對荷蘭宣戰了,直接將荷蘭也推入了法、西、美的反英同盟。

    這讓英國站到了幾乎整個歐洲的對立面。

    美國獨立戰爭的結局是英國戰敗,失去了當時最重要的北美殖民地。

    當時英國剛開始蠶食印度,而且在孟加拉大饑荒中虧了錢,當時的印度是沒有多少盈利的。

    當時的開普敦和錫蘭都是荷蘭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剛剛被庫克船長探清楚航線,當時那裏還只是一片蠻荒之地。

    英國當時的殖民地,除了北美的十三州和加拿大,就只剩下中美洲的幾個小島了。

    這場戰爭後直接把最重要的部分丟了。

    更重要的問題是,英國在歐洲的地位和影響一落千丈。

    英國本來孤懸歐陸外海,如果政治上再被孤立的話,就會變得更加邊沿化。

    於是英國人試圖尋找新的盟友。

    既然被整個歐洲邊沿化,甚至動了在歐洲之外尋找吧。

    當時歐洲之外,最強的國家就是清朝。

    176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發動“金洛克遠征”,結果在尼泊爾慘敗。

    尼泊爾1788年和1792年兩次進攻雪域高原,乾隆命福康安領兵入藏反擊,最終攻入尼泊爾境內。

    尼泊爾隨即對清朝稱臣朝貢,然後放棄向北擴張的想法,轉而開始向南擴張。

    南邊就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孟加拉。

    在當時的英國眼裏,清朝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傳統帝國。

    本身的直轄領土與俄國一樣龐大,周圍還有一大圈的附庸國,人口更是比整個歐洲都多。

    於是英國人安排了龐大的使節團,專程去清朝內部探查情況。

    馬戛爾尼被要求,一定要見到清朝皇帝。

    所以到了清朝之後,即便是因爲禮儀問題百般拉扯,馬嘎爾尼卻始終不敢一走了之。

    他必須要弄清楚清朝皇帝的態度。

    清朝對英國沒有什麼好印象,還有着很強的戒備心理。

    乾隆知道英國正在蠶食印度,已經佔領了孟加拉地區,還打過緬甸、尼泊爾、雪域高原的主意。

    馬戛爾尼離開清朝的時候,乾隆就下令東南沿海等地加強警戒。

    乾隆和清朝的官員,當然都不知道英國此時有多大的潛力,不知道英國正在醞釀工業革命。

    但歐洲的其他國家甚至英國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正在醞釀什麼工業革命。

    這些概念本身都是後世的史學家總結和賦予的,當時的人根本沒有相關的概念和認知。

    否則英國人也不需要因爲被整個歐洲孤立而太過擔憂了。

    當時的情況,本來就是英國去找清朝搞好關系並探查虛實,而不是清朝去求英國來幫助自己。

    但是英國的誠意卻並不高。

    英國送給乾隆的大部分東西都不算稀有,康雍乾三代都從其他歐洲人手中得到過不少。

    以至於都無法引起乾隆的興趣,還讓乾隆覺得英國人小氣。

    如果英國人帶兩套瓦特蒸汽機過去,說不定真的能引起乾隆的興趣,乾隆是真的沒見過這個。

    但蒸汽機是當時英國禁止出口的產品。到後來甚至制定了法律,走私出口蒸汽機最高可判死刑。

    歐洲其他國家都買不到,只能請工匠偷偷仿製,更不用說清朝人了。

    英國人要求在舟山和天津貿易,要求在舟山或者一個島嶼居住,要求在京師開設商館。

    清朝不能從這種合作中獲得直接利益,所以最終雙方什麼都沒有談成。

    只能說英國人的運氣真的好,馬嘎爾尼出使清朝的主要任務雖然失敗了,但是法國大革命同時爆發了。

    由於法國人變成了大魔王,英國又能輕易的跟歐洲其他封建殘餘組成同盟了。

    法國大革命前後,英國人奪取了錫蘭島、奪取了開普敦、開始向澳洲和新西蘭移民。

    向清朝走私鴉片獲取大量的白銀儲備,關鍵是基本整合了印度大部分地區,財政收入也是水漲船高。

    同時工業革命的成效也開始顯現出來了。

    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逐漸成型,英國人真正的的光輝歲月終於開始了。

    大英帝國在鴉片戰爭中一腳踹開清朝那腐朽的大門,也算是洗刷了四十多年前在乾隆面前受的委屈。

    在這個世界,由於大明直接參與了北美戰爭,巨大的壓力讓英國人提前做出了類似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