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8 危機感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第十個名字字數:2030更新時間:24/06/28 10:43:38
    按照洪濤的規劃,大明現在的首要任務是消除來自北方的威脅,也就是蒙古諸部。但如果俄羅斯帝國把觸手伸到了西伯利亞地區,那光打敗蒙古諸部就不夠了。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人尚且要看兩步走一步,當皇帝的豈能只盯着腳面不看路。剛剛洪濤站在地圖前就是琢磨着到底是該先和俄羅斯人在陸地上爭奪西伯利亞地區的控制權,還是優先在大海上擊敗歐洲的艦隊取得制海權。

    但想了半天也沒得出最終結論,這兩個方向不管先走哪個都會面臨巨大的阻力,需要動員極大的國力才有可能成功,且各有各的優劣。

    走海路自己比較擅長,無論是船隻建造、海戰技能都很熟悉,不用任何人參謀就能計算清楚。但走海路的後勁兒不足,現在的中東和歐洲都不像宋代那麼弱小了,光靠海戰只能破壞他們的經濟,無法傷筋動骨。

    這個方法更適合開拓商業航線,向各國傾銷大明產品,在經濟層面佔據優勢,順便佔領幾個重要港口,扶植傀儡政權,擴大影響力。

    想徹底征服,最簡單實用的辦法只能走陸路。從西亞一路平推到歐洲,順便打通路上商路。可是陸戰洪濤不太拿手,屬於初學乍練,沒什麼把握。

    而且陸戰需要動員更多人力物力,時間漫長,傷亡巨大,不確定性大增。有時候一場大雨、一場大雪,可能就會讓之前的努力付之東流。

    “萬歲爺,北海那種酷寒之地不要也罷,犯不着爲其傷神。”

    一聽說皇帝是在爲遙遠的北海發愁,王承恩馬上就表明了態度。北海原本也不是漢人的,所以說誰愛佔誰佔,關大明屁事。

    “如果羅剎人不知足,在北海站穩腳跟之後,像蒙古人那樣南下搶奪咱們的土地又該如何?”對於王承恩的想法,洪濤不覺得奇怪,問十個大明人,包括官員,得有五對兒都會這麼回答。

    確實,北海對於大明人來講僅僅是書本上的隻言片語,聽着還那麼荒蕪貧瘠,有時間操那份閒心,不如先把朝鮮半島佔了來的實惠。

    但做爲一名穿越者就不能這麼想了,俄羅斯人對土地的熱愛一點不遜色於漢人,如果真讓他們佔據了西伯利亞地區,那大明的北部邊境就一時一刻都別想閒着了。

    而且他們還不像蒙古各部是天生的遊牧民族,會從歐洲學習先進技術,會製造先進的武器,且也屬於中央集權的管理模式,從各方面比較都比遊牧民族更具威脅。

    這可不是洪濤的臆想,而是被歷史多次證明過的。自大清建國一直到新中國建立,從西域到漠北再到庫頁島,無時無刻不被沙俄垂涎。古人雲,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總有這麼一個龐然大物在邊上窺視,吃飯睡覺都不香。

    “有萬歲爺在,蒙古人不是對手,羅剎人自然也不是。兵來將擋水來土屯,再把他們打回去就是了!”王承恩倒是想得開,一點不擔心再多一羣時刻窺伺大明江山的傢伙。

    “也對,是朕多慮了。你今後要好好訓練,說不定哪天就得和朕再次御駕親征了!”

    有時候想太多也受罪,被王承恩這麼一打岔洪濤也想開了。反正現在發愁也沒轍,中間有蒙古各部阻隔,想提前佈局都無從下手。

    索性不想了,走一步看一步,只要把內功修煉好,蒙古人和羅剎人都不用愁。能打就打,能談就談,反正西伯利亞這塊緩衝帶不能全讓沙俄拿走。

    至於說先北上還是先南下,最好雙管齊下。啥?難度太大!廢話,難度小了那還叫洪扒皮嗎?有困難要上,沒困難製造困難也得上!

    “啊……再次親征!”皇帝不愁了,筷子一頓飛舞,吃得酣暢淋漓。王承恩卻開始發愁了,皇帝說哪天還要御駕親征,聽話茬保不齊就是奔着北海去的,比上次親赴遼東還要兇險幾倍,這可如何是好?

    “怕了?”

    “只要萬歲爺在奴婢誰也不怕!”

    王承恩使勁兒挺了挺胸脯,然後可恥的撒謊了。上次跟隨皇帝御駕親征,從出發到勝利幾乎就沒睡過一個安穩覺。

    被女真精銳圍在寧遠城裏時,只要一閉眼就會浮現出城破身死的場景。到了塔山前線,看到滿地被火炮、火槍炸死、打死的屍體和殘肢斷臂,當時腿肚子就轉筋了,好幾天吃不下飯。

    可是做爲皇帝的隨身總管,別說出征,就算在紫禁城裏也不能遠離,走到哪兒必須跟到哪兒。現在只能祈禱邊關別再有不長眼的人挑釁,多安生幾年吧!

    “嗯,那就好,你都這麼勇敢,朕自然不能落了下風。去把王安、張然、袁可立、李如樟叫進宮,朕要籌劃籌劃,再去會會蒙古人!

    他們這幾年沒少從毛紡廠拿分紅,更沒少從榷場購買貨物,便宜佔了不少,也時候該有所表示了,總不能就這麼黑不提、白不提的混下去!”

    王承恩是不是說謊洪濤都不用看,光聽聲音就能分辨出來。不過這次沒有當面揭穿小太監的外強中乾,而是要用實際行動做懲罰,好好治治他的慫病。

    “蒙、蒙古人!爲何要征討蒙古人?”王承恩都快哭了,堂堂大明皇帝爲啥非要和自己過不去呢。

    遠赴遼東征討女真好歹有個說辭,是他們率先挑起戰端的。可蒙古人這幾年出奇的老實,雖然邊關時常還有戰報,卻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中大規模的戰事幾乎絕跡了。

    就這麼相安無事不好嗎?何必要爲了毛紡廠分紅的錢大打出手呢,那點銀子放在蒙古人眼中是錢,放在大明皇帝這裏幾乎能忽略不計了。

    “大膽,軍國大事豈是你能隨便問的,快去快回!哦,對,讓張然從御馬監裏找幾個蒙古族勇士在殿外聽命,問問李如樟手下有沒有熟悉蒙古內情的,也一併叫來!”

    結果這句話把皇帝惹惱了,胖臉一板,眉頭一皺,房間裏頓時如同開了空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