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 兵者,生產力也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第十個名字字數:2919更新時間:24/06/28 10:43:38
“……臣此刻正好飢腸轆轆……嗯,這道牛肉菘菜的味道尚佳,陸軍上下能有此等口福還要仰仗陛下恩典。”
話音未落方從哲就挺身而出,抓過筷子狠狠夾了一籌送入了口中。隨着咀嚼的次數增多,面部表情逐漸舒緩,好像沒嚐出味道,又挑了塊肉放到嘴裏細嚼慢咽。
“牛肉!我來嚐嚐……非也非也,此肉腥臊肥膩,應是未曾閹割過的豬。”一聽說給士兵們吃牛肉,趙世卿又有點肝疼,搶過筷子夾了片肉送進嘴裏仔細品嚐,然後得出了與方從哲完全不同的結論。
“腥臊味倒是有些,可口感明明是牛肉!”方從哲像看傻子一般盯着趙世卿,堅持自己的判斷。
“無論牛肉還是豬肉,都價格不菲。李總督,不知陸軍每月有幾次肉食?”趙世卿很看不上這位內閣大學士的品行,索性不與之糾纏,轉頭詢問李如樟。
“參考海軍裏標準,陸軍百戶以下在非戰時每日三餐,每餐兩菜一湯,乾糧管夠,逢1、5有葷菜。”這次李如樟沒等着皇帝當擋箭牌,但也沒完全獨立承擔,而是把責任推給了海軍一部分。
“居然有6次之多!陛下,陸軍此等靡費臣實難苟同!”本以爲當兵的每個月能吃上一兩頓肉就算非常不錯了,不承想多了好幾倍,還每天三頓乾飯,錦衣衛怕是也沒有如此待遇。
“噯,李愛卿,稍安勿躁。肉是吃了沒錯,但此肉非彼肉。李總督,說話要說完全,不要總等着朕來分解!”
對於戶部尚書的激烈態度洪濤很能理解,目前京城市面上的豬肉每斤賣20釐銀子,而一名雜役每天的收入也就20釐左右。尋常人家每月都捨不得吃次肉,用來養兵確實太超越時代了。
“陸軍所用肉食既不是豬肉也不是牛肉,而是鯨魚肉。海軍捕殺鯨魚,每頭可得肉上萬斤,除了運輸之外分文不值。營中尚有晾曬好的肉乾,下官已經命人備好,請諸位大人帶回去嚐嚐鮮。”
李如樟本不想說得這麼詳細,但皇帝都不打算保密,自己也就別使勁兒蓋着了。海軍自打成軍之後一直在捕殺鯨魚,這主意據說也是皇帝出的。最開始並不是爲了吃,而是用來換錢補貼軍費。
鯨魚油可以賣給機械廠、魚膠則是造船廠必備之物、魚皮能做成皮甲和彈藥袋、魚骨煅燒之後磨成粉製糖廠有多少要多少。反正鯨魚全身都是寶,唯獨肉沒啥大用,於是成了海軍官兵和部分工廠工人的盤中餐。
眼下陸軍新建,海軍總督袁可立爲了表示支持,直接把捕鯨數量提高了一倍,多出來的鯨魚肉順着運河送到了通州大營,數量管夠,愛怎麼吃怎麼吃,吃不完了抹上鹽晾肉乾。
據說海軍正在籌建罐頭廠,打算用鯨魚肉製造罐頭,一旦試制成功捕鯨數量還得翻倍。到時候估計天天吃肉也吃不完,早晚吃吐了算。
陸軍之所以招募新兵如此順利,鯨魚也可以算作功臣之一。每天吃三頓乾飯還不限量,對這個年代的八成人來講就屬於美差,隔三差五還能吃到大肉片子,必須值得踊躍報名。要是還能按時按量發放餉銀,就得擠破頭。
現實也確實如此,如果不是皇帝定下的徵兵標準有點邪門,不要求身高、體重、相貌、武藝,卻優先識字,三萬人的名額用不了半年就能招滿。
“陛下,鯨乃海中靈物,集天地之精華,濫殺似有不詳。”六部九卿們肯定沒吃過鯨魚肉,但好像都不太感興趣,大理寺卿高攀龍還提出了些許擔憂。
“也不是濫殺,鯨魚骨頭可以熬膠,用來粘連木料不僅結實還可防水,是造船的必備之物。好啦,軍中飯菜之事暫且略過,我等先去軍械庫轉轉,待兵將們用過飯再行演練。”
到底鯨魚該不該殺,有什麼用處,洪濤懶得和大臣們掰扯。伙食沒問題,再去查查武器裝備,最後看看隊列齊不齊也就成了。
“李總督,東邊的涼棚有何用?”在伙食問題上挑了半天愣是沒挑出毛病,左都御史許弘剛心有不甘。在去往軍械庫的路上他發現了五六個巨大的涼棚,裏面坐着很多士兵,還有人在講着什麼,很像茶館裏說書的場面。
於是問題又來了!給陸軍吃肉,可以說是海里撈的魚不值錢,但再給士兵們說書聽就不好解釋了吧。這哪兒是來當兵的,整個就是富家子弟逛街嘛。
“此間乃是學堂,有教官負責教授新兵識字和數術。都不是啥高深的學問,只要能認得百十字,會簡單計算時間和路程即可。
朕將來還打算專門請先生教兵將們讀些聖賢書,光會打打殺殺不成,多聽一些聖賢教誨,到了戰場之上肯定能多殺幾個敵人。”
看到諸位大臣又是滿臉的疑惑,洪濤乾脆也不等他們出言詢問了,先開口定性吧。你們不是啥事都喜歡往聖賢書上靠嗎,成,那咱就一起靠,看誰敢說不好。
自古以來,漢人並不畏戰,也不怕死,之所以總是受到北方遊牧民族襲擾,還被搶了大統位置,除了缺少馬匹之外,最關鍵的問題不是身體,而是利益。
遊牧民族的生活環境和文化,使得他們的日常活動就和行軍作戰差不多。南下與漢人作戰不光不是苦活兒,還能搶到不少貴重物品,所以積極性比較高。
漢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視當兵爲低賤,家裏但凡有口吃喝就不願意從軍。而打贏打輸與士兵們沒太大關係,北面更沒啥可搶的,從骨子裏沒有作戰的意願。
以洪濤在宋朝的經驗,只要能給士兵們吃飽、穿暖,他們就有可能爲了將領出力。再能給足了工資,他們就願意爲朝廷冒生命風險。
如果在吃飽穿暖和足額工資之外,還能讓他們得到社會地位並蒙蔭後代,士兵們就會心甘情願的爲國捐軀。即便明知道不敵,也會高喊着二十年之後還是一條好漢與敵人死戰到底。
打造一支強兵就這麼簡單嗎?沒錯,就這麼簡單。可是歷代朝廷爲什麼都不這麼幹呢?是古代皇帝和官員們的腦子都缺點啥嗎?
以洪濤的經驗判斷,古代皇帝和官員們一點都不傻。自己懂的他們幾乎都懂,之所以沒有這麼去做,原因只有一個,生產力水平太低,不足以支撐他們的想法。
在傳統觀念中武人是粗鄙不可信的代名詞,沒有外敵的時候,武力集團往往會不顧禮法驅兵作亂,陷國家於兵禍之中,其慘烈程度往往比外患還高。
爲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大部分武人沒受過教育,腦子裏沒有那麼多想法,習慣用武力解決問題,往往因爲一時不快就大打出手,對社會穩定頗具破壞力。所以從古至今,世界各國一直都在尋求以文御武之道。
那能不能讓武人也接受教育呢?如果沒有穿越人士快速提高生產力水平,答案是不可能。學習基本都是脫產的,沒幾個人能做到一邊下地種田一邊讀書不輟。
而耗費了多年時間和錢財讀書的人,又不願意去當兵,性價比太低了。一邊當兵一邊學也不太可能,光是訓練各種冷兵器作戰技能每天就能把人累個半死,哪兒還有精力去學習。
所以想做到讓士兵讀書,必須先提高生產力。使用熱兵器作戰,也是生產力提高的一種表現。與冷兵器相比,熱兵器的訓練量就沒那麼高了,完全可以抽出時間讀書。
讀書多了,道理知道的多了,眼界開闊了,除了能避免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隨便當槍使,還可以爲自身找到退路。將來退伍之後不光不會成爲負擔,還能成爲家庭的頂樑柱。
沒有了後顧之憂,當兵就會成爲更多年輕人的選擇;選擇的人多了,待遇高了,軍人自然而然就不再是低賤的代名詞,進而就有了更高的追求,也就是所謂的精神力。
另外古人養一支常備軍是非常困難的,幾萬、十幾萬青壯整天不生產光消耗,對任何一個朝廷來講都是極其沉重的負擔。可他們又沒能力用軍隊獲取利潤,想減輕負擔只有一個辦法,打壓軍人,降低待遇。
可是隨着生產力的提高,洪濤有辦法用軍隊去獲取利潤。當打仗不再是敗家,反而成爲致富的工具時,不用任何人教,古人都知道該怎麼做,也樂意去做。隨即,能賺錢的軍隊就成了香餑餑,軍人的地位和待遇也就會水漲船高。
當然了,這些道理光靠說是沒用的,必須要演示給古人看。一次不成兩次,估計超不過三次他們就會幡然醒悟。但在這之前只能忍辱負重,在一片反對聲中頂住巨大的壓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