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 看不見的戰線2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第十個名字字數:2112更新時間:24/06/28 10:43:38
    至於說這麼做會對左鄰右舍和其他蒙古部落造成什麼影響,會不會讓一直與大明爲敵的女真人多想,喀喇沁貴族們是真顧不上了。

    不是要故意針對曾經有些過節的喀爾喀五部,也不是與女真人有什麼仇恨,主要是明朝皇帝給的好處太多。雖然大家都是蒙古人,可架不住漢人加了錢,只能對不住了。

    除了這點私心之外,喀喇沁部也有苦衷。林丹汗上位之後有些做法很讓蒙古各部寒心,他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力促使各部增強團聚力,反而不停地想方設法消弱各部的實力,用漢人的話講叫做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面對來自大汗的壓力,喀喇沁部必須也只能選擇反抗。但反抗不光需要精神還得有實力,在草原上誰的戰馬健壯、糧草充足、馬刀鋒利、人口龐大,誰就有實力。

    別看條件不算太苛刻,想靠喀喇沁部自己做到這些點也是很難的。哪怕朵顏衛的融入增加了不少人口,可草場面積是固定的,牲畜產量也是固定的。靠這些資源很難讓人口數量激增,更不能從草地裏挖出鋼刀和盔甲。

    不過有人能把喀喇沁部的短板迅速彌補上,那就是南邊的漢人王朝。他們打架不太拿手,可造東西一門靈,還有很多糧食儲備。

    如果雙方可以正常互市,用不了多少年喀喇沁部就會依靠漢人的資源迅速壯大起來,初步具備了自保的能力。

    要是能與大明朝廷結盟,很快就可以成爲漠南蒙古各部裏最強大的一支,不光不用再畏懼林丹汗的壓迫,說不定還有摸一摸汗位的希望。

    林丹汗有黃金家族血脈沒錯,可是喀喇沁部也有黃金家族後裔,誰也不比誰高貴多少。漢人的太子可以爲了皇帝位置打的頭破血流,蒙古人爲了大汗的寶座一樣會互相廝殺。還是那句話,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

    這種事肯定瞞不過林丹汗的眼線,很快汗廷就知道了喀喇沁部正在和大明朝廷眉來眼去,馬上派遣使節去北京告之大明朝廷,喀喇沁部的所作所爲並沒得到蒙古大汗的同意,若是想和蒙古部落展開互市,察哈臺部才是正宗!

    大明朝廷當然也承認林丹汗對蒙古的統治地位,至少表面上沒有異議,可是在誰具備互市資格方面卻有個問題。正宗的察哈臺部與大明基本不接壤,雙方想互市必須得越過朵顏衛的領地,而朵顏衛此時已經和喀喇沁部合併了。

    在這個問題上,大明皇帝又給林丹汗出了個兩全其美的主意。大明的貨物很多,光靠喀喇沁部肯定吃不下。而且大明朝廷也無意干涉蒙古內部的爭鬥,和誰交易都一樣,貨物越多越好。

    所以吧,不如讓察哈臺部也加入到羊毛和羊皮交易中來,還是同樣的方式和分配原則,只不過原料得從朵顏衛的地盤上過一下,應該不會引起喀喇沁部的強烈反對。

    爲了把兩個部落區分開來,可以把雙方互市的地點往東挪一挪,放到喜峯口或者潘家口,同時在附近尋找合適的地點建廠。

    不過這種合作方式必須有個大前提,大明朝廷堅決不會和女真人互市,如果有哪個蒙古部落和女真人結盟或者聯姻了,也會受到同樣的待遇。

    林丹汗當然明白大明皇帝是在說誰,其實他對喀爾喀五部與女真人的聯姻也有忌憚。愛新國的崛起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其擴張方向也是可以預測的,除了向東侵佔大明國土就只能向北與蒙古諸部爭奪。

    其實都不用預測,目前愛新國的軍隊已經在東邊與科爾沁部產生了紛爭。如果真讓喀爾喀五部與其聯姻,科爾沁部也會對自己產生不滿。

    一邊是肯定賺的互市和辦廠,一邊是看不到太多好處卻麻煩多多的聯姻,哪頭重哪頭輕林丹汗還是能掂量出來的。於是蒙古大汗終於公開表態了,不贊成喀爾喀五部與女真人聯姻的決定。

    雖然他這位蒙古大汗除了本族的察哈臺部之外,對其它部落的掌控能力已經很弱了,可畢竟還是公認的正統大汗,太大的事情上不能一言九鼎,在這點小事上還是管點用的。

    喀爾喀五部面對喀喇沁部和察哈臺部的兩面夾擊,再加上來自蒙古大汗的壓力,不管心裏樂意不樂意也只能捏着鼻子認栽,乖乖退了婚約,再和女真人劃清界限。

    其實喀爾喀五部也沒有太大損失,雖然失去了邊牆以南的大片土地,還要時刻防備着女真人的襲擊。卻可以從喀喇沁與察哈臺兩個部落與大明的互市中分到一些份額,屬於東邊不亮西邊亮,到底是賠是賺還真不太好計算。

    “陛下,一下子開了兩個互市,且皆是沿途山路險峻之地,我朝商人運進運出着實不易。是不是可以換成宣府一處,其地互市已久,有驛道可通行車輛。”

    對於皇帝這番令人眼花繚亂的騷操作,朝中衆臣最開始是擔心,生怕海軍捅了馬蜂窩,讓原本已經趨於平靜的邊關戰事再被點燃。

    待李如樟的陸戰衛趕着羊羣、馬羣和牧民進入界嶺口,他們又開始擔心互市的口子開的太大,對邊軍防禦造成不利影響,想把地點從古北口改成宣府。

    “無妨,別說是崎嶇的山路,哪怕前方都是峭壁密林,只要有銀子可賺,商人們也會想盡辦法把貨物運進去再運出來。朝廷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管好邊軍,別讓他們成爲攔路搶劫的強盜。”

    其實朝臣們爲何想把互市地點換成宣府洪濤心裏很清楚,無它,還是一個字,錢。宣府一直都是和蒙古人互市的首選地,從而商戶雲集。

    開市的時候他們就做正經買賣,不開市的時候則搞邊境私貨,從食鹽到糧食乃至盔甲武器,什麼賺錢就倒騰什麼,無所不用其極,半點民族國家利益不顧。而在這些商人背後,還站着一羣更喪良心的羣體,官僚!

    自古以來官和商就沒分開過,官員手裏有權,但權不能直接拿出來花,想變現,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辦法就是與商人勾結在一起。什麼地方商人多,什麼地方就能看到官員的影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