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銀貴(白銀盟主5)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第十個名字字數:2005更新時間:24/06/28 10:43:38
“若真是爲了江山社稷,即便身背罵名臣也願赴湯蹈火。然臣有些不解,陛下爲何如此看重水師,不惜以此非常手段,犯朝臣衆怒?”
按說被如此無禮對待,哪怕是面對皇帝也該有士人的風骨。但袁可立被咬了半盞茶的耳朵,關於禮儀是一個字沒提,可見剛剛聽聞的內容有多震撼,幾乎超過了能承受的範圍。
言下之意讓皇帝先把道理講清楚,如果確實對江山社稷有益就願意幫忙,否則職位再高、利益再大也免談。咱不是利益薰心的小人,可誰也別想拿咱當槍使!
“自一條鞭法以來白銀已經成了主要流通貨幣,然本朝產銀少,需靠貨物與西番諸國換取,禮卿可知西番商人的白銀是從何處而來?”
對於這個要求洪濤還是願意滿足的,且不用胡編亂造隱瞞意圖,就直話直說,全都是有據可查的官方數據,不怕你不信!
“……臣不知!”袁可立雖然在地方上有過豐富的任職經驗,但對貨幣還真沒太多研究,只能搖頭承認不足。
“西番諸國缺茶葉、瓷器、絲綢、糖、麻等物,對我朝產出趨之若鶩。爲了大量採購回去販賣獲利,以海船火銃火炮逼迫海那邊的國家挖掘了大量白銀,先運到馬尼拉再分批進入濠鏡,與佛郎機商人採購之用。
兩廣總督李贄赴任以來用了些手段,從佛郎機商人口中聽到實情。僅景陽元年一年,由馬尼拉運抵濠鏡的白銀就有1400萬兩上下,其中絕大部分又從香山澳進入大明,換成所需貨物,再運往西番諸國售賣。
1400萬兩啊!禮卿可知朕的內承運庫每年收到的金花銀和太倉收上來的折色銀有多少嗎?500萬兩而已,區區一個濠鏡、一羣佛郎機商人,就頂我朝內庫和太倉兩年半的銀子。
這些年各地災害不斷急需賑濟,九邊將士糧餉不足士氣低落,朝廷府庫空虛拿不出錢。朕想盡了辦法,停了三大殿、減了福王大婚所用、削了宗室一半俸祿,惹得不少人在背後咒罵,收效卻微不足道,依舊是沒錢。
待朕看過李贄的奏本不禁要問,入關1400萬兩白銀,朝廷收到了多少關稅?這筆錢去了哪裏?這還僅僅是香山澳一處,月港只多不少,關稅又有幾何?”
說起明朝中晚期的經濟,洪濤那是相當的頭疼。由於土地兼併愈發嚴重、衛所制逐漸瓦解,農業稅一年不如一年,再加上氣候變化,中央財政早就捉襟見肘,難以支應了。
想用商業稅彌補吧,官紳集團又不答應,萬曆皇帝只是收了點礦稅就被他們罵得狗血噴頭,誰若是想打破壟斷,遭到的反擊會更激烈。
工匠從事的手工業倒是興旺發達,用勤勞的雙手日夜不停製造出精美產品,出口換回了大量白銀。可是這些白銀並沒進入國庫,全被士農工商裏的排頭兵給拿走了。
合算忙活了半天,農工商全在爲士服務,皇帝這個士人頭子可以跟着享福吃口肉,卻不能主持分配額度,國庫則是肉湯都喝不到,對國家建設不光沒益處,反倒拉大了貧富差距,製造了更多隱患。
對外則是欲拒還迎,由於搞不清世界各國的具體狀況和發展趨勢,明朝官員們還在用二百年前的老眼光、老腦筋觀察思考,得出的結論必然與事實相差很遠。
從數據上看,對外貿易絕對是順差,但朝廷卻起不到主導和調控作用,絕大部分外貿經營活動是由民間把控,換句話講就是走私,不能說一點稅收沒有,卻寥寥無幾。
佛郎機人也沒閒着,他們看穿了明帝國統治者的無知與無能,以1:6左右的價格用白銀兌換黃金,運回直接變成了1:10,來回一倒手,啥貨物都不用買賣,僅靠大肆套匯就輕輕鬆鬆的把巨額利潤給賺走了。
總而言之,無論從官方還是民間賬面上看,大明帝國都是賺的,用手工業和農業產品換取了大量世界通用貨幣白銀。
按照經濟學原理推論,接下來就該引發國內大規模投資,然後就是通貨膨脹。物價肯定上漲,勞動力成本也跟着一起升,爲了遏制這種勢頭,大量進口國外貨物就成了必然。
國內物資越來越豐富,生活水平隨之提高,文化科技水漲船高,促進工商也高速發展,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以大明帝國爲主導的貿易圈,形成正循環,最終讓國力迅速增強。
可誰要是這麼預估會把褲衩子都賠光,現代經濟學規律源於資本主義,大明帝國頂多算官僚資本,別小看兩個字的差別,其核心與本質是截然不同的。
面對如此多的貿易順差,大明帝國不僅沒有進入正循環,反而一步步走向了通貨緊縮。糧食價格近百年沒有明顯漲幅,內需持續萎靡不振。
稍微看過幾本經濟學書籍就會知道,寧可通貨膨脹也不要緊縮。前者只是感冒,哪怕再重依舊是感冒;後者則是癌症,哪怕只是頭發絲癌也非常要命。
爲什麼會這樣呢?洪濤利用腦子裏二手再二手的經濟學知識,配合各部門的存檔資料,經過兩年多的仔細覈對,最終得出個非常怪異的結論,銀貴!
糧食之類的基本生活物資之所以近百年不漲價,不是物質極大豐富,而是白銀一直在悄悄漲價,反過來襯托得市場流通商品沒漲價。
這個結論剛開始洪濤都不敢認可,古人曰物以稀爲貴,每年從海外輸入那麼多白銀,國內的銀價應該下跌才對,怎麼可能上漲呢?但事實就擺在面前,不想承認也得承認,大明帝國居然缺銀子!
銀子不像大米,吃到肚子里拉出來就不能用了,想更多就得等下一季莊稼豐收。這種貴金屬誰也不會沒事兒扔着玩,即便扔了也該有人撿回來才對,怎麼可能越多越缺呢?難道是貿易順差額算錯了,大明帝國一直都是逆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