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刀之所向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光榮小兔字數:3398更新時間:24/06/28 10:39:43
    吳景和張昭立場不同,張昭可以跑,他可不能跑。

    無他,吳郡是吳氏祖地,尤其是曲阿城中,有數百族人和很多產業,哪是說走就走的?

    張昭這些外來戶見勢不妙,可以拍拍屁股溜之大吉,但是吳氏等本地士族地主不行,棄城而走,等於是放棄家中基業,鬼知道將來還能不能收回來?

    所以對江東本地士族來說,成本最低的辦法就是拼死守城,反正付出的代價不過是江東兵士和抓來的山越士兵的命而已,已經算是相對最不值錢的東西了。

    更何況吳景奉孫權之命守城,守不住城破且兩說,要是提前逃跑,可就授人以柄了。

    所以吳景於公於私,都不能放棄曲阿,所以他只得向吳夫人訴說棄城的壞處,而且他也不怕張昭壓過自己,畢竟城內的士族在這個立場上,絕大多數都是站在吳家這邊的。

    而張昭雖然脾氣不討喜,但很多時候,他的出發點反而是站在孫權那邊的,自然堅持己見,一時間兩人爭論起來。

    吳夫人見兩邊爭執不下,只得道:“讓我好好想想,明早再召集掾屬官員,大家一起商量決定。”

    張昭聽了,便自告辭離開,他出門時心中嘆息,知道這次自己的建言十有八九是沒戲了。

    吳景的心思他都明白,所以才會單獨來找吳夫人,他也知道說動吳夫人棄城可能性並不高,但怎麼也要試一試。

    不過事實證明他的努力失敗了,明天城內那些不成事的官員們一吵鬧,這城是棄不了了,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被對面持續放血。

    張昭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並不是說他一遇到事情就要逃跑放棄,如今在他看來,江東最大的問題,是如今雖然江東明面上奉孫權爲主公,其但實際上的本質,是各大家族的聯盟,只是推舉出了實力最強的孫家做盟主而已。

    孫家有吳家相助,確實能壓服一大批家族,但也就僅止於此了。

    相對曹操和兇虎,孫家缺乏爭奪天下的大義和目標,這是最爲張昭所腹誹的,所以張昭一開始就不看好孫權,尤其是急着去打江淮,張昭更認爲這是一出昏招。

    最開始周瑜也不支持孫權和袁熙開戰,但在衡量了江東最需要面對的威脅後,周瑜認爲不把袁熙趕出江淮,江東將永無出頭之日,所以周瑜對和曹操聯手這件事情也就認了

    在這點上張昭有不同想法,他認爲大義名分現在是在曹操手裏,挾持天子,那也是天子,所以他對和曹操聯手,倒是不怎麼牴觸,他反對江東出兵的原因很簡單,單純就是覺得江東打不過袁熙。

    但偏偏這個現在看起來極爲正確的判斷,當初孫權親征的時候,張昭也是不怎麼敢說的。

    無他,張昭的弱點是打仗不行,所以他在兵事上沒有多少說服力,他北上邗河攻打廣陵,還沒到地方就被打得回頭土臉逃回來,一度成爲其他勢力的笑柄。

    張昭打仗不行,但不代表他不明白打仗是怎麼回事,攻打徐州大敗,那是因爲兇虎早就針對江東做好了準備,既然有了前車之鑑,那爲什麼還要頭鐵替曹操出頭呢?

    讓曹操先打兇虎,江東伺機佔便宜不好嗎?

    但這個提議,也在孫權親征前被否決了,因爲孫權胃口很大,他不僅要吞下巢湖,還要打下壽春,拿下整個江淮地區!

    對此張昭苦苦勸諫,反而惹怒了孫權,被罵了一通,張昭一怒之下便放棄了,心裏說你願意打就打吧,反正死的又不是我的兵。

    所以當孫權大敗的消息傳來,張昭心裏不知怎麼,隱隱有了些幸災樂禍的感覺。

    他仰頭看着天上,心道誰願意操心誰去吧,以後我可不沾兵事了,周瑜那麼想挽回面子,結果還不是次次吃癟,自己沒有周瑜的本事,瞎操這份心做什麼?

    那邊吳景卻是沒有跟着張昭出來,而是留下來說了城中家族的事情,最後道:“阿姐,咱們吳家給孫家征戰多年,死了不少人,如今家族子弟雖然不少,但能擔起來的人卻是不多。”

    “要是遷往南面,挨近山越人肆虐的地區,未必比這城裏安全,何況長途跋涉,誰知道會發生什麼?”

    吳夫人道:“那依你的意思,便是繼續堅守了,但我聽說城頭形勢不太妙?”

    吳景面色難看,“敵人攻勢很猛烈,確實難擋。”

    “所以我建議私下派人,去和對面和談,也不失爲一種選擇。”

    吳夫人一怔,“和談?”

    “且不說對面沒有和談的權力,其如此攻勢,怎麼看也不是奔着和談來的吧?”

    吳景嘆道:“我也是沒辦法了,能拖延些時間也是好的。”

    “主公遲遲不歸,城內守將兵士都是二流,巧婦也難爲無米之炊啊。”

    吳夫人心道你也知道?

    咱們現在有什麼可以和對面談判交換的籌碼嗎?

    想到這裏,她只得道:“讓我好好想想再說。”

    吳景見了,只得起身告辭,吳夫人將其送到中庭,說道:“阿弟,眼下權兒不在,吳家多少要做些事情,免得被人非議。”

    “所以一舉一動,皆是牽連各方,我也是很爲難啊。”

    吳景聽了,忍不住嘆道:“真是可惜了,孫侯死的早,我跟其征戰數年,何曾打過這麼憋屈的仗?”

    “江東淪落成如今這個樣子,皆是”

    吳夫人面色微變,說道:“你快回去吧。”

    吳景也知道失言,當下告辭,匆匆離去了。

    吳夫人四處看了看,沒看到附近有人,這才折回屋裏,卻見孫權原配謝氏正在等着。

    謝氏見吳夫人回來,連忙起身道:“翁姑,我來送晚膳了。”

    吳夫人聽了,說道:“我最近胃口不好,不是說讓你平日不要做了,好好休息便是。”

    謝氏惴惴不安道:“我其實想來見見翁姑,聽說夫君吃了敗仗,至今下落不明,我現在一閉眼就覺得心驚肉跳.”

    吳夫人聽了,說道:“你別胡思亂想,不是早有消息說權兒全身而退,回到豫章了嗎?”

    她隨即安慰道:“咱們女人對這種事情無能爲力,就做好分內之事,不要操心自己沒有力能決定的事情,不然每天都過不好。”

    謝氏連忙應了,但還是忍不住抱怨道:“翁姑你說,這整天打生打死,稍有不慎就要殞命,到底圖什麼呢?”

    “咱們江東地盤已經夠大了,老老實實過日子不好嗎?”

    吳夫人被謝氏逗笑了,“有幾個男兒沒遠大志向的,建功立業,平定天下,是他們的夢想。”

    “孫家一代代也都是這麼做的,男人的事情,就讓男人去做吧。”

    她心裏嘆息,遠大的志向,也需要能力去匹配,不然失敗時的打擊,會更加慘痛啊。

    許都南面百餘處,交戰還在持續。

    這是曹仁於禁前出許都防線,和關羽交戰的第三天了。

    關羽軍一路勢如破竹,這一方面固然是其行動迅速,沿途城池駐軍不足,無法應對關羽攻擊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是曹仁看勢不可爲,乾脆採取了壯士斷腕,誘敵深入的計策。

    他的做法很簡單,你關羽打下城池,不可能一點兵力都不留下駐守,若是分兵把守,必然會兵力逐漸削弱。

    曹仁也不擔心關羽以戰養戰,許都到荊州這一路上城池,早就因爲曹操親征,提前徵兵動員過了,城內根本沒有多少青壯留下。

    而投降的曹兵也不可能和關羽一條心,不出亂子就不錯了,未經訓練就用這些人補充兵員,屬實是想多了。

    事實果然如曹仁所料,關羽最初的時候,因爲每座城池至少要留數百人把守,攻下幾座城池之後,進軍的速度便大大放緩。

    曹仁正自以爲得計,卻收到消息,說關羽行軍速度再次加速,對着自己撲了過來。

    猝不及防之下,兩軍交戰數次,曹仁吃虧不小,他且戰且退,往許都方面佈防後撤,卻在一次交戰中,他抓獲了關羽手下一名中層將領,審問後才明白了關羽做法。

    關羽最初確實是因爲分兵耽擱了時間,但他留下的兵士也不是幹等在城裏了,而是找到了對曹操統治不滿的民衆,給其配給武器守城,而投降的曹軍,皆是押往後方,去迎接後面跟過來的張飛軍。

    做完這一切後,這幾百名關羽士兵再去追趕前面的關羽主力,如此一來,關羽便可以在保持正常兵力和行軍速度前提下,直插許都了。

    曹仁聽到後,便知道關羽此法不好對付,當即直接退回許都,準備和守城的於禁商議死守城池。

    但這時候發生了程昱去世,陳羣奪了馬騰兵符的事情,曹仁和曹氏將領一合計,覺得把西涼兵放在許都外面也不是個事,要是其臨陣倒戈,反而更加不好,於是他和於禁乾脆主動帶兵南下迎擊關羽,同時將西涼兵交給曹氏將領統領。

    這樣的西涼軍遠離許都,即使作亂,威脅也會小很多。

    交戰的結果,出乎兩人預料,關羽軍竟然沒有衝破曹軍防禦陣勢,曹仁於禁這才醒覺,關羽軍連番大戰,早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戰場上夜幕降臨,但兩軍仍然交戰甚急,雙方士兵不斷倒下,誰也不肯後退。

    關羽渾身浴血,回到陣中休息片刻,便要再次上馬衝陣,他身旁的周倉將剛磨好的偃月刀遞給關羽,悄聲道:“將軍,爲什麼打得這麼兇,有必要嗎?”

    關羽大口喘息幾下,然後猛喝一聲,縱身上馬,他擡起偃月刀,指着許都的方向,“周倉,伱可知道那邊有什麼?”

    周倉不由道:“是天子所在.”

    關羽大笑:“也是我們兄弟三人結義時,誓言所向!”

    “羽,不能退!”

    看着關羽再次衝入敵陣的背影,周倉看到周圍筋疲力盡,勉強支撐的己方兵士,心中升起了一股不甘的意氣,當下大吼一聲,提着大刀,跟着衝入陣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