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換條路走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光榮小兔字數:3390更新時間:24/06/28 10:39:43
    亂戰一直持續到天明,張遼派人回報,說曹操撤走時候後軍齊整,顯然早有準備,他找不到可以利用的破綻,問袁熙接下來命令如何。

    袁熙思索片刻,還是讓人把張遼叫了回來,以張遼現在的騎兵數目,即使追上曹軍,也難以對其造成太大傷害,反而有可能中了對方的埋伏。

    同時袁熙派探子四處偵查,最後方纔確定,壽春城外除了數萬負傷疲憊的難民百姓外,曹軍已不見蹤影,便讓張郃徐晃領兵出城,聚攏逃散的百姓,將其暫時安置到附近村鎮,同時開倉放糧,並派出醫士救治。

    這些百姓已經成了難民,要是再變成流民,江淮地區也會動盪不安,所以救濟是必須的,只不過這樣一來,本已經糧食儲備不足的壽春,情況更加捉襟見肘了。

    袁熙深切感受到一次大戰要付出多少積蓄了,一年之內,他連上萬人的作戰都很難發動了。

    不過他從此戰中,得到了不少收穫,最大的便是,他先前似乎對自己的實力還是預估地低了。

    能逼的曹操沒有孤注一擲攻城便退兵,雖然這其中有許都被襲的因素,但在正面戰場上,袁熙面對曹操的時候,已經能夠以主動積極的的態度直面曹操,並能具有了讓曹操不戰而退的心理優勢了。

    可以說壽春這一戰,是袁熙這幾年底蘊積累的結果,在一種謀士將領的合作下,袁熙打出一場事前完全沒有料想的揚眉吐氣的勝仗,可以說從這一刻起,無人敢質疑袁熙有爭霸天下的資格了。

    不過此戰意外頻頻,江東和曹操方面做出了不少袁熙料算之外的應對,而且曹操攻打壽春的舉動,也讓袁熙徹底覆滅江東的計劃落空。

    城下的士兵們引着不斷哀嚎痛哭的百姓們去糧倉領米,袁熙看了,不禁心頭沉重,緩緩走下了城頭。

    之後幾天,災民得到了妥善救治,壽春城內的人們也是喜氣洋洋,因爲這場兵災終於是平安消弭了。

    袁熙的掾屬們沒有閒着,他們各司其職,整頓內事軍務,隨後被袁熙召集起來,討論下一步的打算。

    文官武將的意見分成了兩派,張遼張郃等人提議馬上出兵豫州,銜尾追擊退的曹操軍,而劉曄劉基等人則是認爲江淮已經元氣大傷,兼之附近收容了不少難民,需要兵士穩定秩序,要是此時被敵人奸細鼓動作亂,那不好控制了。

    兩邊爭論的焦點,其實是戰略問題的分歧,武將希望乘勝追擊,文官則是着眼於穩定江淮,兩邊都沒有錯,只是觀點不同而已。

    如今徐晃正在對劉基發難,“壽春固然重要,但穩定城內人心,本就是文官的事情吧?”

    “我們武將只懂打仗,此時是削弱曹操的大好時機,要是其捲土重來,這邊肯定要死更多的人,即使這樣也可以嗎?”

    劉基聽了,回道:“將軍說得有理,但穩定局勢,不是靠我們文官動嘴就可以的。”

    “我曾經見識過黃巾軍,也見識過流民,沒有兵士壓制,良民也會變成暴民,何況有數萬人之多。”

    徐晃不以爲意道:“讓他們各自回家不就得了?”

    劉基回道:“這才是最麻煩的地方。”

    “曹局擄掠他們的時候,已經將他們的家園破壞,糧食搶走,現在他們回家,別說耕種的糧食了,連當天的口糧都沒有,讓他們怎麼活?”

    徐晃一時語塞,“但此時是出兵的大好時機,劉豫州正在打許都,要是我們坐視不理,恐遭天下非議啊。”

    劉基知道這就是大義名分了,已經超出了他的職責權限,便只得道:“基不懂兵事,不敢妄言。”

    徐晃心道這些文官真是狡猾,不過這種事情,確實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能一錘定音的,也只有袁熙了。

    袁熙看衆人望向自己,便出聲道:“劉豫州那邊,是一定要幫的,不然我無法給其一個交代。”

    “但如何去幫,就有些說法了。”

    他轉向陸遜,“伯言以爲,發動水軍從淮水逆流而上,能追到曹操的可能性有多大?”

    陸遜忙道:“經過這幾日整軍,將破損戰船剔除修繕,眼下可能用的船隻還有二三百艘。”

    “若是全力運兵,近萬人是不成問題的,但有兩個問題。”

    “一是壽春城內,戰前調集的存糧,因爲流民的緣故捉襟見肘,此時城內糧食,並不足月之用。”

    “二是曹操在淮水上游的豫州境內經營的很好,尤其是越接近許都,防守越嚴密,船隊行進,隨時會被淮水北岸的曹軍突襲,不是這麼容易打進去的。”

    衆人皆都默然,勞師遠徵,軍糧還足,時間緊迫,還要給曹軍造成實質性的傷害,這同時滿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袁熙聽了又問了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劉豫州打下許都的可能性有多大?”

    這次掾屬們幾乎意見完全一致。

    “幾乎沒有。”

    “完全不可能。”

    袁熙見張郃等人也是如此,便繼續問道:“即使關羽也不行?”

    張郃苦笑一聲,“我和曹軍交手多次,其人才濟濟,野戰不好對付,守城也很有一套。”

    “關將軍所倚仗的,還是出其不意,真要攻打許都這種堅城,劉豫州集合所有兵力,都不太可能打的下來。”

    “畢竟劉豫先前一直在守城,而攻城戰完全不同,不僅需要大量的兵士和攻城器械,還需要富有經驗的攻城將領,這些對底蘊不足的劉豫州來說,是很難做到的。”

    袁熙聽了,嘆道:“所以我十分佩服劉豫州,他明知事情不可爲,還是義無反顧出兵,可見其心中還是有着極爲堅定的信念的。”

    “所以我不能坐視劉豫州被曹軍截斷後路。”

    “對此我有一個想法。”

    “淮水不好走,我們走長江。”

    衆人聽了一怔,隨即眼睛亮了起來,就聽袁熙道:“從壽春發兵,進入曹操地盤,人生地不熟,幾乎不可能對其構成威脅。”

    “但另外一條通路是打通了的。”

    “江夏的夏口,是漢水和長江的交會處,極爲關鍵。”

    “我聽說前幾日曹軍在巢湖之戰時候退走,反過來佔據了江夏,這等於背刺了江東一刀。”

    “曹操水軍雖然不如我們,但是夏口這個地方若是留給他們,他們便能堵住漢水下游,截斷劉豫州後路,這個隱患,就由我來幫劉豫州清掉。”

    “諸葛軍師已經帶兵去打吳郡,牽制了江東水軍主力,現下江東大部分水軍應該急着往吳郡防守,不會在有餘力妨礙我們。”

    “所以我的想法是,集合壽春所有船南下出濡須水,去打曹軍的江夏,將其擊潰,解劉豫州後顧之憂。”

    “打夏口也有好處,便是水軍節省軍糧,實在不行還能從江東的豫章郡徵調。”

    衆人聽了,紛紛出聲贊同,同時也是心裏感嘆,袁熙這是雁過拔毛,把江東算計到死啊。

    袁熙笑道:“這次本應該論功行賞,但很多人都在外沒有回來,等年底戰事停歇再說,對不住了各位;餓。”

    衆人都鬨笑起來,齊聲道:“爲主公效命,是臣下的榮幸!”

    這些都是他們肺腑之言,之前他們在其他勢力時候,何嘗屢戰屢勝,這麼揚眉吐氣過?

    當即衆人計議已定,這次袁熙便不親征了,而是派出陸遜作爲都督,全權代理夏口戰事。

    等衆人散去,陸遜留了下來,說道:“義兄,還有一事,如今太史將軍重傷,甘將軍去了吳郡,水軍缺少拿得出手的將領,如之奈何?”

    袁熙想了想,出聲道:“這次我會派張郃去助你。”

    陸遜一怔,心道那個不會水還暈船的?

    他那樣子能打水戰?

    袁熙見了,知道陸遜誤會了,便笑道:“不是讓他去水上打仗的。”

    “他在冀州的時候,代表本初公出使過荊州,和黃祖有些交情,你到了夏口附近,便放他下船去尋找黃祖,讓黃祖派些水軍將領來助你。”

    “眼下黃祖被圍在山中,水軍將領不能一展所長,肯定很憋屈,知道咱們來打江夏,必然會來相助。”

    他一邊說,一邊修書一封,交給陸遜帶着,說道:“到時候讓儁義交給黃祖,讓其從陸上夾攻曹軍水軍,他應不會推辭。”

    袁熙又想了想,對陸遜道:“曹操水軍數量不少,伯言水陸配合,方有勝算,如果能打下夏口,應一鼓作氣溯流而上,最好能將襄陽一帶的漢水完全控制。”

    他似乎看到陸遜心中疑惑,說道:“我知道你帶的兵對曹操構不成多大威脅,但我從幷州離開前,是讓子龍做了準備的。”

    “九原的秦直道,可是直通關中的!”

    陸遜聽了,恍然大悟道:“原來如此!”

    “遜明白了!”

    見陸遜出門,袁熙心道接下來的,就是等消息了。

    先前的戰略方向,因爲壽春被圍,從對付江東變成了阻據曹操,而現在曹操退兵,重新回到了壓制江東上來。

    自始至終,給江東放血,趁其病要其命,都是袁熙的首要目標。

    這對曹操和孫權方來說,其實都很不可思議的,因爲千百來,還沒有說放棄中原,先去爭奪江東那種瘴癘之地的。

    但袁熙靠着超乎時代的眼光,已經走在了別人前頭,他現在倚仗的是海權,用大量的船隻控制水道,然後發展運輸貿易,促進工商業。

    這條路已經初見成效,相比爭奪中原地區,步軍勞師遠徵,水路的花費更低,運輸更便捷。

    在這點上,江東和袁熙有直接競爭關係,所以袁熙才將消滅江東放在了曹操之前,只要他拿下江東,天下十之八九的水路,皆由袁熙控制,到時候即使曹操即使佔據中原,戰爭消耗也遠比袁熙高得多!

    連番大戰,讓袁熙睏乏不堪,他不由之主的趴在案上睡了過去。

    迷迷糊糊中,他覺得有人再給自己披衣服,緩緩睜眼一看,卻是馮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