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八章 百年羌亂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光榮小兔字數:3295更新時間:24/06/28 10:39:43
    袁熙自然明白曹操表自己封公是不壞好意,這明顯是往自己身上潑髒水,但偏偏現在自己還做不了什麼。

    此時袁熙帶兵回了五原,他本想勸呂玲綺帶着孩子回幽州,但卻因爲兩批使節團的到來暫時留了下來。

    一批人是步度根派來的,他得知袁熙攻下太原,平定了幷州南匈奴後,便派使節過來道賀,同時想要商議兩邊互市的細節。

    相比這次,使節團的態度更加恭謹,畢竟關外鮮卑想要的無論是奢侈品還是必需品,都必須要經過晉陽商道,袁熙佔據幷州,就將塞外貿易的主動權完全控制在手裏。

    袁熙對於和關外鮮卑的貿易很是謹慎,其中重要工具兵器給不給,給多少,都會影響將來邊塞的局面,於是袁熙招待了使節團幾日,好言安撫後,便打發使節團去晉陽找田豫談細節去了。

    另外一批人,則是有些出乎袁熙意料之外,是從河西隴西而來的羌人。

    羌人又稱西戎,歷史起源可以上溯到大禹治水,據載禹興於西羌,輔佐大禹治水有功的羌人,有不少部落內遷黃河以南,形成很多的姜姓國,武王伐紂時羌人曾出兵幫助周軍,後秦國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羌人便只能在河湟地區發展。

    所謂河湟,便是黃河和湟水,河湟地區也被稱之爲羌中,位置在後世的青海附近。

    早期羌人以遊牧爲主,後來其從秦朝得到了農耕技術,逐漸變成半耕半牧,採用低地農耕,高地畜牧的生活方式。

    袁熙如今在幷州推行的也是這套辦法,這無論從經濟人口增長,亦或戰爭動員能力上來說,是遠遠高於純遊牧民族的,所以羌人在西漢時人口增長極快,多達一百五十多個部落,最多的部落有二十萬人以上。

    但由於重重複雜的矛盾,羌人自西漢起就和漢廷爭戰不斷,兩邊互有勝負,西漢末期趙充國採用邊塞屯田制,有效壓制了羌亂。

    但隨着王莽倒臺,東漢建立,劉秀爲了削弱羌人的威脅,的做法是將河湟地區的羌人大批東遷到涼州地區的東海附近,謂之東羌,留在河湟地區的謂之西羌。

    劉秀的做法單獨看起來沒有問題,但他卻忽略了另外一個事實,即並涼的邊地漢人隨着東漢建國的戰亂,人口大幅度減少,羌人遷入後,很快便佔據了當地人口主體。

    但東漢官員的做法卻沒有隨之改變,採取了高壓手段,數次激起羌亂,雖然其中出現過張掖太守鄧訓採取懷柔政策,得到了羌人愛戴的例子,但總體來說,東漢的地方豪強官員多以橫徵暴斂爲主,導致東西羌叛亂不斷,成爲了東漢朝廷的一根心頭刺。

    最後持續百年的羌亂拖垮了東漢的經濟,爲了壓制羌亂,漢庭扶植涼州豪族,導致涼州軍閥的誕生,而涼州軍閥則又給東漢朝廷吹響了埋葬的音符。

    過來和袁熙接觸的,便是東羌諸部落的聯合使團,對於羌人,其實袁熙是很想爭取的,畢竟其無論是文化還是傳統,和中原都是同源而出,深受華夏文化影響。

    而且羌人和漢庭戰亂百年,但雙方其實誰都不願意打下去,如今雙方所欠缺的,便是一個和談的契機。

    而東羌之所以選擇袁熙,其理由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一點,自然是隨着袁熙在幷州的擴張,地盤已經和羌人相接,讓東羌不得不面對和袁熙做鄰居的事實。

    對於東羌,袁熙自然很想爭取,因爲如今的西羌,正處於馬騰韓遂的控制之下。

    漢桓帝時代,涼州三明平定了羌亂,但到了漢靈帝時期黃巾起義,西羌復叛,馬騰韓遂西羌關係密切,於是利用戰亂割據涼州,成爲一方諸侯。

    袁熙一想起這北地邊塞的局勢,便極爲頭疼,因爲北地的平安,全在於和胡人羌人的關係上,從幽州的烏桓和東中鮮卑,到幷州的西鮮卑和南匈奴,再往西南就是羌人。

    而幷州西邊的東羌佔據的地盤,民風彪悍,胡漢雜居,在後世尤其是南北朝到隋唐極爲有名,即關隴地區,這裏誕生的士族,謂之關隴士族。

    關隴地區有一條極爲著名的關隴古道,從隴縣到固關再到張家川,是進入涼州的重要通道,袁熙將來想要拿下涼州,就不得不和在這上面生活的東羌部落打交道。

    對此袁熙極爲重視到來的使節團,他用了相當高的禮節接待,並邀請使節們去幽州做客。

    使團的部落代表不少,名字奇奇怪怪,有鳥吾、且凍、傅難、全無、吾良等,其領頭之人燒當裏何,出自羌族燒當部落的一支,鼎盛時候常常劫掠漢地,不過對袁熙神態倒是頗爲恭謹,畢竟袁熙在北地的名聲可不是談出來的,而是純靠一場場大戰打下的威名。

    袁熙能夠看出,對於自己,使團的代表們是又敬畏又提防,還有一絲天然的牴觸,畢竟袁熙最初在天下揚名,很大一部分是擊敗了涼州出身的李傕郭汜,馬騰韓遂等人。

    如今袁熙和趙雲坐在上首,底下是二十多名部族代表,袁熙舉起碗來,說道:“諸位遠道而來,到了我這裏便是貴客,我敬諸位一碗。”

    諸羌人代表舉起酒碗,看着瓷碗內的酒水頗爲清冽,和他們先前從中原買到的濁酒大爲不同,便置於口邊飲下,當即眼前齊齊一亮。

    袁熙只是在脣邊沾了一點便即放下,他笑道:“這酒是我在幽州時候,讓工匠改良的,比以前的酒個更加醇厚芳香,諸位要是願意,可以多帶些回去。”

    衆人都是眼睛一亮,有人出聲道:“敢問使君,這酒可以放在商隊貨物中買賣嗎?”

    望着衆人期望的目光,袁熙微笑道:“當然可以,爲什麼不行?”

    “我甚至可以把釀酒之法教給你們,河套平原種出的糧食,未必就比幽州差了。”

    “我相信諸位學得法子,一定釀出比這更好的酒。”

    衆人先是面上狂喜,隨即齊齊壓下神色,他們和中原打交道的歷史悠久,當然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無償的。

    燒當裏何當先開口道:“敢問使君,代價若何?”

    袁熙知道羌人心裏在警惕什麼,便坐直身子正色道:“我知道諸位並不太相信漢人,不然到了今日,並涼還是這副樣子。”

    “這幾百年來誰是誰非,我也不好評價,但從我個人來說,先前朝廷有些舉措,卻你們來說確實是不公平的。”

    東羌衆人都有些震動,他們從未見過有漢人諸侯如此公開說朝廷不是的,更何況袁氏這種大族的族長!

    燒當裏何試探道:“使君身爲漢人,如此說不怕被人非議?”

    袁熙搖頭道:“我這人先講道理,再看立場,最後才是血脈。”

    “若非靈帝失道,也不會導致黃巾之亂,天下荼毒,即使是天子也會犯錯,這沒有什麼好忌諱的。”

    這便是赤裸裸的反賊之言了,但東羌衆人面上卻露出了些許釋然之色,不管袁熙這話是真是假,起碼對他們釋放出了善意的信號!

    燒當裏何試探道:“那使君將來,要如何對待我們部族?”

    “我們又需要爲使君做什麼?”

    袁熙微笑道:“我很喜歡你這種有話直說的習慣。”

    “在這之前,諸位可想先聽聽,我想要做什麼?”

    衆人聽了,皆是正襟危坐,豎起耳朵傾聽。

    袁熙緩緩道:“羌人的歷史已經有數千年,和漢人其實是同源的。”

    “而大漢立朝數百年,羌漢矛盾卻一直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這其中主要的矛盾的爭端,都在於上位者的不作爲,以及地方官員的胡作非爲所致。”

    “我這人很喜歡歷史,我的一位夫人也是修史之人,從中我也瞭解到了羌族的歷史中,確實也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

    “這也許不是天子的本意,但對於作惡的地方豪強,天子是沒有盡到體察之責的。”

    “所以最初我平定天下的時候,便立下志向,便是對於天下各郡,一定要親自到當地,親眼所見,親耳聽道你們的聲音。”

    “所以我來了幷州,關外鮮卑當初有人想對我不利,我理所當然會反擊,所以兩場大戰之後,雙方也就能坐下來談了。”

    “南匈奴也是如此,他們若在幷州老實安居樂業,我也不會發兵,奈何他們一直寇邊犯境,劫掠中原,那我也只能出手。”

    “而對於你們,我希望大家能夠在桌子前面談判,就能成爲朋友,而不是非要在戰場上兵戎相見。”

    一衆羌人心道誰願意和你打?

    南匈奴那羣死硬派都打得快滅族了!

    袁熙繼續道:“其實漢人和羌人之間的矛盾,很多都是兩邊的官員出現了問題。”

    “漢庭官員有中飽私囊,爲非作歹的,羌人那邊也有部族首領裹挾族人作亂的,歸根結底,是兩邊某些少數人,貪心不足,想要獲取不屬於自己的利益所致。”

    “而真正受苦的,只有絕大部分的無辜百姓。”

    “我知道今天來的,可能也有部族首領,我不是特別針對誰,而是諸位想想,將來大家要採用何種形式,才能共存下去?”

    袁熙一年多來,通過和鮮卑以及匈奴打交道的過程中,慢慢悟出了些道理。

    民族矛盾極爲複雜,而收買高層的做法,只會壓制一時,遲早會因爲首領的更替而讓形勢再度惡化。

    所以他想嘗試用階級矛盾來化解民族矛盾。

    當然,這第一步相當艱難,畢竟和自己對話的羌人代表可不是什麼平民百姓,其都是部族中掌握話事權的貴族。

    這等於是讓他們造自己的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