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 不同的路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光榮小兔字數:3186更新時間:24/06/28 10:39:43
    正在給袁熙倒茶的糜貞聽了,輕輕把茶水倒完,放下手中銅壺,再把茶碗送到手裏,重新坐回自己位置,這才答道:“前幾日的事情,當時因爲船隊裏面多有疾病,所以妾讓其人員休息幾日,同時令船隊統領寫明情況,昨日方纔送來,故沒來得及和夫君分說。”

    她站起身來,在桌案上找到一筒竹簡,在袁熙面前展開道:“夫君請看。”

    這竹簡展開極長,近乎有四五尺之多,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字,袁熙略略望去,裏面涉及的條目事項怕不是有幾十條,而且條理清晰,能看出來寫竹簡的人下足了功夫。

    他心道怪不得拖了這麼多天,自己起初還嫌太慢,現在看來這船隊統領做事精細可靠,沒有倉促應付了事。

    他看了幾條,從後世歷史印證,發現竹簡記述相當準確詳實,可見這歸總整理的人能力頗佳,便出聲道:“這是商隊統領寫的?”

    “能寫到這地步,相當不容易。”

    糜貞道:“這是糜家的遠親,名叫糜泰的,快五十歲了,海路上有二三十年的經驗,跑過多次海上航路。”

    袁熙點了點頭,“我給他授個官職,以後就讓他負責和倭奴國的交通事務,其他諸人皆有獎賞。”

    糜貞笑道:“這樣好,海上危險,十之一二的回不來,有這種先例,以後願意出海的人也會多不少。”

    袁熙一條條看下去,發現多是記述了倭奴國的風土人情,且言說其極爲落後,至今沒有成型的紡織技術,可用的貨物也是不多。

    且戰亂多發,上百餘國連年交戰,與其說是國家,其實類似於胡人部落,生活很是困頓,而其中很多部落對於商隊充滿了警戒,因爲生計所迫,還有部落妄圖搶劫商隊,但都不是裝備精良的糜家商隊對手,皆被商隊擊敗趕走。

    語言不通也是個大問題,此時倭奴國文字也不統一,記述符號混亂無比,雙方交流極爲困難,都是拿着實物去比劃,這對於交易行商是個極大的阻礙。

    且其對於中原的商品也沒有估值的能力,常常過於低估商品價值,雙方對拿出交換的商品價值分歧很大,很難開展貿易。

    糜泰帶着船隊,在倭奴國羣島環繞了大半圈,找到的部落不少,但其能夠提供可交易商品的寥寥無幾,他們對於商隊中的絲絹瓷具等物倒很是眼熱,但手中卻沒有多少可以交換的東西,大部分時候唯一能提供的,便是生口。

    生口便是奴隸,此時倭奴國還處於奴隸制部落時代,倭奴國也不過是對這百十個部落的統稱,糜泰對於這種生口交易其實也並不是很感興趣,一是這些人都很瘦弱矮小,幹不了多少重活,二是語言不通,做事很是不方便。

    但當初袁熙特別關照過,要想辦法找一些當地人回來,既然請也是來,交換也是來,於是他便帶了幾十人隨着船隊返回。

    但這些人語言不通,交流不便,且不熟悉海上生活,所以多有得病的,如今正在尋找醫士治療。

    袁熙看到這裏,對糜貞道:“記得派人關照醫士,盡力把他們治好,不用擔心藥材的問題,這些人還有大用。”

    “語言不通不是問題,這都是可以學的,這些人最爲瞭解倭奴國風貌,讓他們學會漢話,將來便可以充當船隊的翻譯,和當地人溝通了。”

    糜貞點頭答應,她見袁熙興致勃勃,有些不解道:“倭奴國這地方,妾覺得去實在不適合行商,遠不如朝鮮半島出產,爲何夫君如此高興?”

    袁熙笑道:“因爲這個地方,幾乎算是空白的竹簡。”

    “要是寫了字的,再往上寫字就很難了,但如今看來,連文字都沒成型,那我們不就可以填補空白了?”

    糜貞有些恍然,“夫君這是要做始皇帝的事情,通過文字度量衡,將其變成將來的疆土嗎?”

    袁熙笑道:“一步到位,會少很多以後的麻煩。”

    “只有用一樣的文字,其才會慢慢接受華夏文化。”

    “當然,我們不需要用強迫的手段,只要就近建立海港,讓一些人去定居教化,不願意接受的不勉強,願意的自然會來。”

    糜貞苦笑道:“這好像超出了糜家商隊的能力和權限啊。”

    袁熙出聲道:“所以我要開府設立專門的官署。”

    “暫名海外都護府,我會組織一次大規模的船隊,帶着材料糧食過去,給願意去的人封賞田地,在沿海建立定居地。”

    “這是今後幾年乃至幾十年,商隊最重要的任務,如果能開個好頭,便能開疆拓土,建立一塊極爲穩妥的領地。”

    “對了,你讓人安排一下,我這幾天去和他們見一面,同時安排他們進入義學學習文字。”

    糜貞答應了,下樓去找侍女,讓其叫海西商行的掌櫃過來,袁熙望着遠處的港口,心道終歸是要邁出第一步的,越早越好。

    他對此沒有什麼心理壓力,就像對朝鮮半島的高句麗諸國一樣,你不去佔,總有人去佔,地下的礦你不開發,別人也會去搶,相比那些將原住民當狗一樣使喚的海盜國家,華夏人起碼是以民族融合爲目的。

    袁熙的最終目標,還是以商貿爲手段,對外擴展地盤,輔以文化同化,此時倭奴國和朝鮮半島的部落民都沒有形成系統文字,直接把漢文傳播過去,便是民族融合最重要的第一步。

    想要同化不同地域以前是很難的,秦始皇不愧是最偉大的先行者,書不同文,則形成不了穩定一致的地域認同感,車不同軌,則導致經濟活動和商業貿易的隔離,前者是文化,後者是經濟,只有兩項都能統一,不同民族才能漸漸融合。

    在袁熙看來,漢末這個時間點剛剛好,正是海外部落對華夏文化生活產生好奇,自身卻處於無序混亂惡過程,想要同化他們,有兩條路,一是暴力征服,二是文化同化。

    前者是西方殖民者的手段,後者是唐朝嘗試過的道路,雖然最後唐朝失敗了,但卻是總結出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教訓。

    袁熙從中得到的最大感悟,便是關鍵的關鍵,是要保持主體民族的絕對主動權,無論是人數,還是在科技文化上,亦或軍事實力上,只有產生了落差,落後的民族才會慢慢依附過來。

    譬如幽州幷州民風彪悍,胡漢雜居,誰拳頭大就服誰,這個時候軍事實力便是第一位的,戰無不勝,胡人自然會心服口服,但若打仗不行,用求和收買的手段,只會被胡人鄙視,埋下禍根,遲早生亂。

    其實其他外族也是這樣,即使其有了文化認同感,要是漢人政權太過孱弱,外胡在羨慕華夏文化的同時,會生出另外一個念頭,便是吸收華夏文化,取漢人而代之,成爲華夏文化的正統繼承人。

    所以後世倭奴無論在軍事上再強大,也在暗戳戳宣稱自己才是華夏文化的正當繼承者,便是爲了爭奪這個正統。

    而棒子國便無恥得多,其直接生造歷史,掩飾其文化都是從華夏偷竊的現實,這和其地域有關,因爲他們一旦放棄了這種剽竊行爲,那證明其祖先的來歷便不像吹的那麼光彩,對於這種小國的民族自信是毀滅性的。

    而華夏民族的民族自信,則是來自於祖先一代代輝煌的文化傳承,有清晰確鑿的證據,這使得華夏民族奉行先祖崇拜,因爲其先確實有過豐功偉績。

    相反以信奉舍神明大過祖先的民族,歷史上多多少少是有羞於啓齒的原因的,所以才以自欺欺人的選擇宗教來麻醉自己。

    就像歐洲第一批去美洲的海盜移民一樣,多是以新教徒爲主,也是有原因的,其對外宣稱是清教徒戒律森嚴,不願意和生活放蕩墮落的歐洲天主教徒爲伍,於是便去尋找新世界去了。

    然而事實上是這羣所謂的新教徒,即使放在搞殖民地高壓統治的歐洲,也算是道德最低下的一批,後面美洲大陸上發生的事情也印證了這一點。

    這些人渣奉行新教的原因,其實歐洲人也很明白,因爲相對於天主教宣揚壞人可以通過行善改造變好的教義,新教教義更傾向於人生來就註定了的,好人就是好人,作什麼都是對的,壞人就壞人,生來就便決定了。

    這種新教教義其實是從天主教重新回到了猶太舊約血統論的老路上,於是這些人在美洲大陸上做什麼,都有其教義背書,所以行事才會那麼滅絕人性,也能解釋爲什麼和猶太教能一拍即合,反而會排斥同體系的東正教。

    一個民族的對外表現,和其信奉的思想有極其密切的關聯,有些民族骨子裏面的文化是無藥可救的,其信奉的就是徹底滅絕其他不同種族,所以華夏民族想要和其和平對話的願望,註定是一廂情願。

    而袁熙現在要做的,就是在儘量多的海外之地部落形成自己的文化前,直接用華夏文化替代,便能避開將來衝突的隱患,雖然未必能成功,但不嘗試的話,連那一點可能都沒有了。

    而且這個時代的海外各地包括東南亞南亞,因爲生產力落後,人口並不多,相比之下,如果中原戰亂停止,人口將會迎來飛速增長,在農業耕種存在上限的情況下,將多餘的人口分流到外部,也不失爲一個極爲有用的對策。

    又過了幾日,袁熙和糜貞一起出府,去看從倭奴國回來的商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