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兩難選擇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光榮小兔字數:3388更新時間:24/06/28 10:39:43
    不到一天,平原城就被攻破。

    這其中固然有此城不是要地,相對守軍袁軍人數佔了絕對優勢的緣故,更和袁譚指揮有着很大關係。

    他先用大批民工負土,不計損失,消耗了守軍的箭矢擂木等兵器數目,然後在對面露出疲態,尚未換防時全軍壓上,一波就將對方打崩了。

    袁熙心道自己這個大哥這麼強的嗎?

    要真是這樣,還能一直打不過黃河,被迫和田楷對峙兩年?

    袁熙和趙雲押着俘虜回去時,和趙雲說了這個想法,結果趙雲思索了片刻,說道:“袁譚公子,應該是變了。”

    袁熙心中奇怪,“怎麼變了?”

    趙雲說了袁譚在北新城這一個多月的所作所爲,包括在田豫手下吃了癟的事情。

    袁熙一直忙着在鄴城佈局,因爲北新城有趙雲在,他很是放心,也沒怎麼過問過那邊的事。

    聽趙雲說完,他才得知自己走後,田豫竟然回來了。

    袁熙慶幸自己跑得及時,因爲田豫可不是一般人!

    在後世的歷史上,田豫把烏桓鮮卑打得遠遁塞外,威震北疆,挫敗壓制公孫淵,在合肥新城擊退孫權十萬大軍。

    後領持節護匈中郎將,幷州刺史,塞內塞外胡人被其所懾,紛紛前來朝貢,自此幷州境內安寧,百姓樂業。

    且田豫此人極受劉備看重,除打仗勇武之外,還善用計謀,一生少有敗績,這樣的人,袁熙現在根本不想對上,想不到袁譚倒黴,倒是替自己碰上了。

    一開始袁譚還想和田豫公平較量,結果見面就吃了虧,之後袁譚想趙雲虛心求教,自覺差不多了,又出城打了一次,結果還是打不過田豫。

    袁譚消沉了幾天後,突然有一天想明白了。

    兵法之道,是利用己方的一切優勢,自己怎麼就這麼想不開?

    袁譚開竅之後,立馬從幾百裏外的平原調了五千兵過來,第三次對陣田豫。

    田豫一看這還打什麼,立馬帶着幾百白馬義從跑了。

    於是袁譚趁勢攻下了兩座城,算是報了一箭之仇。

    袁熙聽趙雲說完後,有些無語,合着袁譚在對陣田豫的過程中成長了?

    怪不得打平原城袁譚全軍壓上,看來是吃到了甜頭!

    不過以多勝少,確實才是戰場上的王道,以少勝多是沒有辦法,才不得已而爲之的。

    雖然全力出擊容易被對方找到破綻,但是如今對付沒有劉備公孫瓚援手的田楷,卻是足夠了。

    袁熙心道換成自己是田楷,也要罵娘了。

    幾個盟友都出了問題。

    公孫瓚退回易京,就再不管青州這邊的事情了。

    劉備在徐州,局面不穩,趕不過來。

    背後北海國的孔融,是個只會嘴炮,不會打仗的。

    青州境內還有幾十萬黃巾軍殘餘作亂。

    袁熙帶入到田楷角度想了想,瞬間頭都大了。

    他見這邊城門都全部掃平,只想回大營把幾百徐州兵俘虜交割了,吃個飯好好睡覺,便讓趙雲帶兵堵住城門待命,自己和張郃回到大營,剛進了營帳,就見諸將在爭論着什麼。

    說話的是沮授,一身盔甲上面,還粘了不少血跡,顯然親自上陣了。

    沮授沉聲道:“公子將來是要治理青州一地的,要是屠城,之後只怕剩下的郡縣,更會一心抵抗。”

    袁譚在營帳內走來走去,說道:“先生的話,譚不敢苟同。”

    “想那曹操下城必屠,其攻打徐州,後面的城池抵抗越弱,時有逃兵,這豈不是說明,屠城能減少損失?”

    沮授聽道袁譚說起曹操,滿臉不贊同之色,“好教公子明鑑,曹操屠城,只是爲了一時私利而已。”

    “他如此做法,多是爲了削弱陶謙,根本沒想着今後如何治理,只是竭澤而漁,雖然能一時壓下反抗,但其後必生禍亂。”

    “而公子打青州,是爲了收爲己用,民心一道,公子不可忽視啊。”

    袁譚聽了,猶豫起來:“但若如此,士兵沒有好處,士氣如何維持?”

    沮授也沉吟起來,他雖然反對屠城,但對於士兵獎賞,確實也沒有好的辦法。

    袁熙脫口而出道:“把城內富戶分了?”

    衆人齊刷刷望了過來,心道也就你二公子做得出來,我們還是要名聲的!

    袁熙讓士族家主在城頭罰站的事情,袁氏官員人盡皆知,但是實在是學不來。

    袁熙見衆人盯着自己的古怪目光,心道你們這些人啊,沒有一點背叛自己階級的覺悟。

    知道自己爲什麼喜歡甄宓嗎,人家十歲就知道開倉放糧給窮人了!

    能自我反省的地主,這個時代可是很少見的!

    不過袁熙也就說說,想要統治一地,離不開士族支持,曹操被兗州士族先擁立後背叛,就是沒有給對方分到足夠多的蛋糕。

    沒好處,誰會支持你?

    最後袁譚還是決定,明日入城劫掠一天。

    袁譚是主將,一言而行,袁熙也沒法干涉,好歹這是給城裏的人留了條活路。

    至於這一天內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他就無能爲力了。

    至於被俘虜的青州兵士,全部充軍,除少數精壯兵士打散編入各部外,其他人都衝做最低層的民夫兵士。

    下一次攻城,負土衝在最前面的,就是他們了。

    當然,想要翻身也容易,跟着先登部隊登上城頭,便可成爲正式兵士。

    忙活到大半夜,衆人才來的及生火做飯,此時袁熙已經餓得前心貼後心了。

    袁譚將營帳裏面諸將留下,找親兵拿了些米麪,熬了鍋糊糊。

    衆人圍着鍋坐了一圈,就着大醬喝了幾碗,遠處平原城又鬧了起來,原來是有幾支部隊提前衝進城去了。

    袁譚站了起來,看了幾眼,若無其事道:“算了,吃完再說。”

    衆人也是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

    等吃完飯散了,張郃跟着袁熙出來,袁熙問起,張郃解釋幾句,袁熙才漸漸明白過來。

    袁譚的部隊,這兩年軍紀不太行,雖然沮授一直在努力治軍,但人是會餓的。

    袁譚帶着數萬人和田楷對峙,冀州的糧食根本無法供應,所以常常縱兵搶糧。

    時間久了,兵士嘗到了甜頭,每每總是想方設法偷雞摸狗,這種情況估計一時半會是扭轉不過來了。

    法不責衆,要是幾個兵士還可以懲罰,幾千兵士,總不能都殺了吧?

    聽張郃說完,袁熙心中警醒。

    袁譚此時和自己在北新城面對的情況很相似,但那時候袁熙兵少,還能勒緊褲腰帶節省出些糧食來。

    要是自己帶數萬大軍,也斷糧了,該怎麼辦?

    除了搶,沒有別的辦法,自己能眼睜睜讓兵士餓死嗎?

    亂世的殘酷之處,就是會逼得人必須要做出艱難的選擇,每個選擇,都關乎不同生命的存亡。

    想要終結亂世,就要無數次面對這樣的抉擇。

    袁熙知道,自己遲早也會面對袁譚曹操同樣的問題。

    兩難問題殘酷之處在於,伱怎麼選,都不能做到盡善盡美。

    但其最有意義的一點就是,它能讓人提前得知選擇的殘酷,從而去竭力避免將來面對這種問題的可能性。

    雖然很難,但並不是沒人做到過。

    在漫長的數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中,起碼岳飛做到了。

    只這一點,就給了袁熙信心。

    經歷了一天劫掠之後,袁紹軍留下數百駐軍,大軍離開了平原城,去渡過黃河。

    至於留下滿城的哭聲,劫掠中有多少人死去,多少人流離失所,多少人失去親人,就沒有多少人在意了。

    其實相比其他諸侯,除了劉備之外,袁氏已經是矮子裏面的高個了。

    袁家時代研習《孟氏易》,提倡修身養德,約束言行,做事要遵守天理,敬畏天道,這也是爲什麼袁氏在氏族之中聲名顯赫,做到四世三公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袁氏爲了博取仁義之名,並不敢像曹操那樣大肆屠城,但抄掠平原城的事情,還是傳遍了青州,黃河濟水以南的郡縣,開始人人惶惶起來。

    濟水南岸的於凌縣城門口,周圍村子的百姓紛紛往城裏躲避,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其中有一家三口等着進城。

    夫婦倆皆是二十多歲,還帶着個七八歲的女童。

    年輕婦人不解道:“咱們進了城,就要被迫守城打仗,爲何不逃去東海國?”

    男主人不屑道:“婦人之見,你懂什麼!”

    “你兩條腿跑得再快,能跑得過人家四條腿的馬?”

    “再說遇到黃巾賊寇,你就能活下來了?”

    “好歹袁軍不屠城!”

    婦人心道確實不屠城,但是搶不搶東西,要不要女人,就難說了。

    她拉着女童,越發憂愁起來。

    前面隊伍隱隱產生了騷動,有男女帶着兩個女童,和城衛爭吵起來。

    那男子憤怒道:“我們都是平原人,爲什麼不讓我們進城?”

    城衛冷笑道:“現在城裏缺男子守城,不可能所有人都有糧吃!”

    “一個男的,只能帶一個女子進去!”

    “你要進去,就要把那兩個女童扔下!”

    “當然,你要帶孩子進去,我也沒意見。”

    男子大怒,還想要說話,卻被推了一個踉蹌,跌倒在地,婦人連忙帶着女童上去查看,哭哭啼啼起來。

    城衛臉露鄙夷之色,他們不進,有的是人進。

    後邊這對年輕夫婦慌了神,他們也帶着個女童!

    隨着隊伍慢慢向前走,兩人正惶惶無計時,背後有個少年的聲音響起:“我孤身一人,如果你們願意,可扮做你們孩子,一起入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