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所謂漢室忠臣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光榮小兔字數:2693更新時間:24/06/28 10:39:43
    董昭曾經問過袁熙一個問題。

    漢帝登基時,朝廷之上堪稱大漢忠臣的是誰。

    在董昭的心中,袁熙肯定要把袁紹放在第一位的。

    雖然董卓進京事件中,袁紹表現出了很大的私心,但說到底,其還是站在漢室立場上考慮問題,所作所爲,目標還是爲了平復漢室之亂而已。

    袁紹當時的目標,可能只是做個權臣,而非現在的一方諸侯。

    只是奈何最後機關算盡,被人摘了桃子而已。

    及至到了冀州,袁紹也是擁護劉虞這正宗的劉家宗室之後,只是在其被公孫瓚啥時候,才開始有了其他想法。

    然而袁熙說出來的話,把董昭雷的不輕。

    袁熙認爲的彼時漢室忠臣,排名前三的竟然是。

    董卓。

    呂布。

    曹操。

    袁紹還得往後稍稍。

    董昭當場目瞪口呆。

    他不解道:“董卓禍亂綱常,塗炭朝野,呂布家奴噬主,狼子野心,曹操閹宦之後,妄殺士族,何來忠臣之說?”

    袁熙聽了,悠悠道:“可是他們三個做的事情,都是在幫漢帝啊。”

    董昭猛然呆住,他回想起這幾年發生的事情,發現袁熙說的,還真有那麼點道理!

    當初漢靈帝遺命,是讓如今的皇帝劉協繼位,卻被何太後合謀何進,殺了將劉協養大的董太後,扶持劉辯繼位。

    同意袁紹對着何進一番忽悠操作,何進召董卓帶兵進京,卻在董卓進京之前被內宦殺死。

    這下沒人管得了董卓了,他進京後數日之內便廢了劉辯,扶劉協繼位,這難道不是暗合靈帝遺命?

    至於之後董卓坐大,呂布又將其誅殺,不也一樣奉的是漢帝之命?

    曹操當日刺殺董卓,也是一樣道理,曹操又不是傻子,沒有上面的暗示,怎麼可能平白無故做下這九死一生的事情來?

    董昭越想越覺得袁熙的想法,極有可能是真相,冷汗涔涔而下。

    袁熙最後對董昭道:“漢帝看着好像身不由己,但能選中這三個人,眼光實在是很不簡單。”

    “我也很希望將來有機會見見他,還望先生助我。”

    董昭魂不守舍地答應了。

    袁熙心中一笑,雖然這個猜測很貼近事實,但畢竟也只是猜測而已,但會在董昭心中埋下了伴君如伴虎的種子,董昭如果想有條後路,必然會和袁熙報團取暖。

    這就是袁熙的計劃,儘可能讓董昭在漢帝身邊,爲自己吹風。

    當日董昭投靠曹操,建言迎立獻帝,是因爲他沒有其他選擇。

    如果董昭選擇另外一條路呢?

    而且真如袁熙所料的話,漢帝能讓董卓冒着被天下唾棄的風險,殺掉提拔自己形同恩師的袁隗,絕非表面上那樣任人擺佈。

    皇帝在坐上龍椅那一刻,便擁有了權力,尤其是漢朝,許多大臣身在曹營心在漢,導致想要自立的諸侯被反噬。

    自古以來成功的權臣,也只有伊尹霍光寥寥數人而已。

    當然袁熙的想法,董昭卻不知道,他看着眼前昔日老師的女兒,感慨萬千。

    當代大儒蔡邕之女,蔡昭姬,如今卻化名爲吳昭。

    十年過去,物是人非,但董昭作爲蔡邕的門徒,一日爲師,終生爲父,自然是要保其女周全。

    董昭對蔡昭姬嘆道:“女郎受苦了,先生若是在世……”

    吳昭輕嘆一聲:“我如今能保住性命,便已滿足,先生請勿擔心。”

    董昭猶豫再三,最後說道:“若是其他人,老夫還擔心三分,但袁熙公子非常人也,女郎在其庇護下,當不會有事。”

    “其做事雖有些不擇手段,但卻有胸懷天下之志。”

    “也只有他這樣的人,才能在這亂世之中,護得手下的人周全。”

    吳昭見董昭說得鄭重,心道董昭竟然對其評價如此之高?

    最後吳昭董昭兩人心照不宣地分別,誰也沒提蔡邕的事情。

    蔡邕雖然是當世大儒,但因爲在董卓手下做官,後被王允所殺,朝廷至今沒給個說法,所以吳昭的身份,確實不適合暴露。

    董昭甚至懷疑,蔡邕之死,很可能是因爲其名望太高,王允也不一定是主謀。

    董昭此去長安,需要經過幷州河內司隸,沿途都是盜匪,也沒有把握護得吳昭安全,還不如讓其跟着袁熙。

    至於吳昭會不會被要求侍寢什麼的,董昭閃過這個念頭時,真覺得自己想多了。

    且不說吳昭現在自毀容貌,那一同來的數百女子中也不乏漂亮的,也沒見袁熙將其納入府中。

    也許那袁熙公子,對女色不太感興趣?

    不過董昭確是想錯了,袁熙當然對女色感興趣。

    他其實是個很能裝的人,和士兵一起吃飯,生活簡樸,不近女色,大部分都是爲了養名望之需要。

    而且他現在滿腦子都是糧食。

    飽暖思淫慾,吃都吃不飽,哪來心情去睡女人?

    如今對他誘惑最大的,是城外數千畝亟待收割的麥田!

    吳昭晚上也沒睡安穩,她在牀上翻來覆去,迷迷糊糊到三更天時分,便聽到外面腳步聲隆隆作響,似乎有很多人都起來了。

    她慌忙下牀,穿上襦裙,推開門出去,便看到院子裏面,袁熙正對孫禮等人說着什麼。

    袁熙一擡頭,見吳昭來了,笑道:“女郎也醒了?”

    吳昭見袁熙也是穿着一身短襟布褲,說道:“公子要親自割麥?我要不要換套衣服?”

    袁熙叫孫禮牽過馬車來,招呼吳昭上車,說道:“不用,到時候有別的事情做。”

    吳昭上了馬車,低聲道:“這麼早就要出城?”

    袁熙笑道:“當然,不然日頭高了太熱,反而曬得沒體力了。”

    吳昭聽了,赧然道:“這些我卻是沒有聽說過,慚愧。”

    袁熙笑道:“人各有所長,你能承認不足,已經很是很難得了,這倒讓我想起一個笑話來。”

    說話間,孫禮駕着馬車出了府,此時路上已經有很多百姓揹着農具,排隊出城,一時間大街上人頭攢動,霎是壯觀。

    吳昭心下好奇,說道:“什麼笑話?”

    袁熙笑道:“從前有個先生,帶着一羣弟子下鄉,看到一老農正躺在樹蔭下打盹睡覺。”

    “他便對弟子說,這老農之所以是老農,不能成爲讀書人,是因爲他不夠勤奮。”

    “如今大白天不做農活,還躺在樹下偷懶,就是因爲他不能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做農活,不然他能收穫數倍,數十倍的糧食,成爲富人。”

    “但那位先生不知道,其實在他睡覺的時候,老農已經趁黑起牀,開始做農活了。”

    “因爲烈日暴曬下,人根本無法吃撐多久,所以農人做活,都要避開日頭最毒的時候。”

    吳昭聽了,恍然道:“確實是這道理。”

    “這先生不知農人之苦,是因爲他沒有親身體會到耕種之艱辛。”

    “未經他人苦,莫笑他人癡。”

    袁熙有些意外,說道:“厲害,你倒能想到這一層。”

    “在我家鄉,有句類似的話。”

    “從百姓中來,到百姓中去。”

    “這是提醒我們不要忘本,知道天下萬民之苦,感同身受,才能爲萬民謀福。”

    吳昭咀嚼着這幾句話,心中震動。

    即使她的父親,也未曾對天下萬民百姓,說出過如此精闢的道理。

    馬車出了城門,一路往南,走了十幾裏地,天漸漸亮了。

    展現在吳昭面前的,是一條大河蜿蜒東去,兩邊都是一望無際的金燦燦的麥田。

    車前車後趕來收割的人們,紛紛笑着歡呼起來。

    袁熙見了,心中極爲激動,忍不住在車上站起,口中哼起歌來。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