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科學和迷信

類別:玄幻奇幻 作者:小白白的字數:3334更新時間:24/06/27 23:25:03
    追逐真理是一個漫長、宏偉、艱鉅的路程。

    在林可前世,有多少驚才豔豔的科學家投身其中?

    衆人熟知的笛卡爾、麥克斯韋、祖沖之、牛頓、法拉第、愛因斯坦、楊振寧等等。

    偉人無數,他們站在智慧與知識的巔峯,一絲一絲、一點一點、一寸一寸地扒開宇宙蘊含的真理。

    就如同愚公移山一般,從萬里高峯上一抔土一抔土挖,終有一天可以移山。

    但是,在前世即使是足以稱之爲神蹟、偉業的科學事業,也不敢說自己掌握了宇宙真理的萬一、十萬之一。

    要知道,很多神話傳說中的什麼“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什麼“瞬息千里”,什麼“精衛填海,愚公移山”之類的,都不是幻想。

    而達成這些的,不是一個二個地信奉什麼一命二運三風水,也不是一個個去求神拜佛求出來的,而是無數科學家、無數科學技術人員、無數人民創造出來的。

    起碼前世的所謂的“神明”們並沒有掌握真理。

    當然了,即使是前世的科技水準,距離真理也相距甚遠。

    在沒有真正掌握所有知識,真正探索全部宇宙及宇宙奧祕之前,就沒人敢說自己掌握真理。

    只要存在疑惑,就存在可探究的方向。

    從這一點來說,不管是前世還是現在,對於林可來說都一樣。

    都是距離真理遙遙無期的。

    如果說真理是一片大海,那你去糾結前世是一碗水、現在是半碗水是沒意義的。

    所以,奧夫的這一番演講不止激勵了其他人,也激勵了林可。

    至少林可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科學道路。

    不管是唯物科學還是唯心科學,不管是哲學文科藝術還是理科工學應用,都是科學的一部分。

    用科學,帶領大荒興盛,帶領納森格興盛,甚至帶領這個被稱爲“星界”的宇宙興盛!

    爲什麼不是玄學?

    因爲不管是前世還是今生都在告訴林可,所謂的玄學和迷信,都是騙人的東西。

    比如前世。

    有人特別迷信算命,說自己的給算命的測過,什麼四十歲五十歲會大富大貴,什麼二十歲會有個坎,過去了就好了一帆風順云云,全是話術,全是套路。

    林可對之嗤之以鼻。

    什麼叫大富大貴?什麼叫坎?

    五萬塊叫大富大貴嗎?對於身無分文的貧困來說,確實是,但是對於首富來說呢?

    摔倒一跤叫坎?還是被槍戰波及叫坎?還是桃花劫叫坎?

    但凡腦子正常的就知道了,這些全是模棱兩可的話語,那是絕對在騙人的。

    真正的算命是啥?那應該是林可在納森格遇到的如同【占星家】德比烏斯那樣的強者,從過去或者未來的某些片段中截取一小段,然後展現給當事人看。

    也就是說,所謂的算命,要說出我在公元幾年幾月幾日,在哪個地點和哪些人物發生什麼事,這是坎,要認真對待。

    這才是算命。

    否則的話,你說我三十歲大富大貴,我從此以後生活全在家裏,不讀書、不工作、不上進,成天吃喝玩樂。

    如果這種狀態,在三十歲那天莫名其妙地突然官袍加身,身財萬貫,用不完的榮華富貴。

    這樣的話這種玄學和迷信就十分可取了。

    林可前世特別痛恨那些迷信。

    別人十年寒窗苦讀,做了無數套卷子,寫了無數張習題,最後卻被別人一句“這人命中註定”“本該如此”,把所有努力都歸咎於“命”,可不可笑?

    林可這一世,當然依舊也會打擊迷信行爲。

    好在這一世的教派也不像上一世只會騙人,起碼信徒們向上祈禱,神明們也會收得到,而且神格也會處理那些祈禱。

    也好在,納森格並沒有什麼一命二運三風水的說法,所謂的命和運,換算成科學大致約等於概率。

    林可要做的,就是把一切迷信都漸漸歸匯於科學。

    當人們不再去迷信,不再去想着燒香拜佛就能抵過別人寒窗苦讀後,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有困難?我自己思考,我自己解決!

    而不是去求神拜佛,然後心安理得地躺在家裏等待神佛幫你解決。

    這樣下去,大荒城的困難問題總不會全部丟給那幫子神明吧?

    至於科學……

    爲什麼林可前世信奉科學而非迷信和玄學?

    起碼在林可前世證明了,要使得一個數學題解出來,不能靠拜觀音菩薩,而要靠推演和計算。

    要使得一個手機被製造出來,不能靠跪拜文曲星或者什麼神什麼菩薩什麼佛,而要靠芯片、按鍵、儲存、電池等等,也就是工業和科技。

    坐的車、開的飛機、看的電視、刷的手機、按摩的按摩椅、生病的藥、手術的儀器等等。

    沒有一樣東西是靠伱跪在那兒燒香,然後在空氣中有冥冥一股力量匯聚,就形成了一個手機、一輛車之類的。

    在古代,迷信告訴你,雷公電母在天上打雷,你要燒香拜,不然會被劈死,龍王行雲布雨,你要燒香拜,不然土地乾涸,天下大旱……

    而隨着時代發展,人們都知道雲彩之上沒有什麼天庭,特別在歷史考究之後才知道,那什麼天庭只是民間對於天空之上的美好幻想,甚至於連玉皇大帝的原型是誰都能考究出來。

    但是,新的迷信又出現了。

    迷信告訴人們,姻緣需要去廟裏牽紅繩,而不是依靠真誠和真心;考狀元要拜文曲星,而不是天資聰慧加刻苦努力;田地收成好要拜土地和龍王,而不是勤勞耕種和科學種植飼養;賺錢要靠拜財神而不是知識技能與審時度勢……

    甚至還有迷信告訴你,你的性格是來源於你的星座的!

    總之就是,思維力、邏輯力、判斷力、洞察力、敏銳力等,才是構成科學的要素。

    而不是聽風就是雨,也不是那種“甩鍋”,也就是把自己沒升官發財的“鍋”甩給“命”和“運”,把自己沒有高中狀元的“鍋”甩給“命”和“運”。

    甚至有人把性格、環境、家庭條件、教育背景、理想、經濟觀念、人生價值等等多種方面原因視而不見,把兩個人不適合的“鍋”甩給星座上。

    真是離了個大譜。

    總之就是,林可認爲,科學並不是一種類似於儒學、道學之類的固定學說,而是一種判斷方法,一種多種思維力的聚合。

    你用正確的邏輯推導、驗算、觀測出一個結果,即使這個結果證明天上真的有雷公電母,並且經過邏輯縝密地研究發現,祭拜他們可以避免被劈,那這個過程和結果也是科學的,而非迷信的,衆人驗證過真僞後就可以去祭拜了。

    但是如果你是直接猜測,猜測天空沒有雷公電母,反而臆想出來天空裏有無數小球在摩擦從而有雷電產生,臆想之後不加驗證就大肆宣揚,然後和衆人說不用去祭拜,那些小球產生的電不會無緣無故劈你,那這種沒有邏輯和思維的滿口胡編亂造就是迷信的,而非科學的。

    科學,一種智慧和思維的工具。

    它不是牛頓定律,不是愛因斯坦學說,不是儒學,不是陰陽學,也不是林可學過的物理化學生物。

    它,就是一個工具,幫助人觀測世界並具象和表達的工具。

    僅此而已。

    當然了,林可相信在這一世,迷信的人會少很多,說那種“有些事你不得不信”、“信一點總比不信好”的人也少了很多。

    起碼林可認識的人中,基本都是具有一定邏輯能力和思維力的人。

    想到這裏,林可笑了笑,內心中對於科學這個工具和真理這個終點目標的定位和認識也更加清晰了。

    他也非常開心地看向自家奧夫老師,爲自家老師能夠找到爲之奮鬥終生的理想和信念而開心。

    然而就在這時,一二辯手的發言結束,也意味着其他辯手開始發揮了。

    這個辯論採取的並不是前世那種簡短精煉的辯論,畢竟納森格職業者們精力更加旺盛,能夠維持更長時間的辯論。

    而且對於納森格來說,是否規定命題顯得並沒有必要。

    起碼在沒有富有爭議話題出現之前,沒有必要爲了辯論而辯論。

    所以,採取的是回合制。

    每個回合,都有不同的規矩。

    比如第一回合,是雙方主辯手的稱述話題,對於自己的某種學說、理念、思想、實驗等等進行陳述。

    然後第二個回合,是雙方辯手可以互相指出對方話題裏的缺點、不足、不妥和不合理之處,指出得越多,分數越多。

    第三個回合,則是雙方辯手對剛剛被指出的點一一進行迴應,如果反駁得邏輯通暢、言之有理,那不就不扣分,還會加分,甚至扣對方的分,反之亦然。

    第四個回合,兩方的最終辯手爲這一次己方的發言做總結,包括對面提了哪些缺點,而己方又迴應並辯駁了些什麼,以及對面在回答己方問題時沒有回答出來的點有哪些。

    四個回合過後,評委席會將自己對於這次辯論的加分和扣分狀況展示出來,僅供參考。

    畢竟對於很多缺點或是反駁的話,每個人或許都有不同的想法。

    辯論賽的輸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激發的思考和感悟。

    所以,最後辯論賽的勝負並不會公佈出來,觀衆心中也自然會對這次辯論賽的勝負有自己的看法。

    當然了,最重要的是,能在此次辯論中有所收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