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穎川書院,坐而論道
類別:
玄幻奇幻
作者:
紅塵作伴字數:2401更新時間:24/06/27 22:46:40
穎川書院坐落於一座山巒之上,一條青石階梯從書院大門一直延伸到山腳,共九百九十九階。
因用青石鑄就,故名青雲梯,有平步青雲之意。
“好一座穎川書院!”
山腳下,劉燁翻身下馬,擡頭望向前方,面露震撼之色。
整座書院被一股濃郁的文氣所包圍,望之如同仙境。
在其中,劉燁隱約能感應到聖意。
顯然,書院中藏有聖人手書,而且不止一卷。
“走吧。”
將龍裔和兕獸收進領地空間,劉燁與典韋拾階而上。
出於尊重,劉燁沒有動用太強的力量,跟普通人一樣慢慢往上攀登,直到半小時後,方纔行至山門處。
“兩位是?”
見到劉燁與典韋,一名身穿青衣的少年迎了上來。
“在下劉燁,幷州人士,久聞穎川書院大名,這次特來拜訪。”
劉燁拱手一禮,態度謙遜有禮。
在這種文人扎堆的地方,就不太適合搬出官職了,以普通文人的身份就行。
趁着說話的功夫,順手給眼前少年扔了個真實之眼,可惜並不是什麼歷史名人,甚至連文道都沒踏入。
事實上,若非劉燁加了個必須領悟浩然正氣才能踏入文道修行的補丁,人家背靠穎川書院又怎麼可能遲遲無法啓靈。
少年自然不知道眼前這人就是自己不能啓靈的罪魁禍首,上下打量了劉燁幾眼,又看了看劉燁身後鐵塔般的典韋。
劉燁見狀解釋道:“這位是在下的護衛。”
許是見劉燁舉止謙遜有禮不像賊人,少年猶豫片刻後點了點頭:“既然如此,便隨我來吧。”
“多謝。”
跟着少年在書院中七拐八拐,最終停在了一處學堂。
“院長此時正在與人論道,客人若是不急,可在此稍作等待。”
“論道?”劉燁來了興趣。
“不知在下可否進去旁聽?”
“可以是可以,只是院長乃當世大儒,所論之道太過高深,只怕客人聽之如同天書。”
少年笑着搖了搖頭,顯然不覺得劉燁能聽懂。
待少年離開,劉燁緩步進入學堂,沒有發出一點聲響。
至於典韋,還是在外面站崗吧,否則進去了怕是容易打瞌睡。
學堂內部的面積很大,容納百八十人都綽綽有餘。
此時學堂中正有十幾名青年學子盤膝而坐,靜靜聽着講臺上兩名老者論道。
“嗯?鄭老?”
兩名老者相對而坐,其中一人赫然就是鄭老。
至於另外一位,看起來比鄭玄還要蒼老幾分,一身文氣幾乎要直衝雲霄,顯然也是一位大儒。
真實之眼開啓,劉燁得到了老者的信息。
【姓名】:荀淑(紫)
【修行】:文道
【境界】:三品大儒境(圓滿)
【力量】:1000斤
【文氣】:10道
【神通】:言出法隨(小成)、引經據典(圓滿)、文思泉涌(圓滿)、脣槍舌劍(圓滿)、口含天憲(圓滿)、畫地爲牢(圓滿)、平步青雲(圓滿)、文以載道(大成)、落筆生花(圓滿)、過目不忘(圓滿)、文心雕龍(圓滿)
【氣血】:無
【體質】:無
【健康】:100
【好感】:60
【氣運】:藍
【業力】:白
【戰力】:超凡
“果然是他。”
荀淑,人稱"神君",生有八個兒子,因爲各有才名,因此又被稱之爲"荀氏八龍”。
其孫荀彧更是有王佐之才,曹操能起家,其中有一半都是這位的功勞。
想到這,劉燁又用真實之眼掃視臺下衆人,看得劉燁眼冒綠光。
乖乖,全是歷史名人,郭嘉、戲志才、荀彧、荀攸、陳羣,這裏面隨便拎出來一個,都堪稱當世大才。
正在劉燁思考怎麼將這些人拐走時,講臺上傳來一道洪鐘大呂般的聲音。
“康成公此前說我輩文人已誤入歧途,不知做何解?”說話的是荀淑。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老夫有一言請教荀公。”鄭玄淡定地撫了撫鬍鬚。
“康成公請說。”
“敢問荀公,文人爲何而讀書。”鄭玄緩緩開口。
這個問題自然難不倒身爲大儒的荀淑:“自然是爲了修身治國平天下。”
“那如何修身治國平天下?”鄭玄再問。
“讀聖賢書,悟聖人道!”
聽到荀淑這個回答,鄭玄笑了:“荀公此言差矣,在老夫看來,聖人之道非衆生之道。
須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此言一出,鄭玄周身當即涌現出朵朵金蓮,文道之氣瞬間瀰漫全場。
此乃口吐蓮花,乃是大儒才能引動的文道異象。
而聽到這句話的劉燁,臉色稍顯古怪。
若非認識鄭玄,他都懷疑臺上這位是不是跟他一樣,也是個穿越者。
不過荀淑到底是大儒,自然不會因爲一句話就啞口無言。
“康成公之言,老夫不敢苟同。
若天下學子須親身體驗一番才可談論治國之道,又何必讀那聖賢書。
古之聖賢披荊斬棘方纔創建了這條文道修行之路,我等只需沿着這條路走下去,自然可登臨文道巔峯。
一味地捨近求遠,只會誤入歧途!”
轟!
這句話荀淑動用了文道神通,當即將鄭玄引起的文道異象壓了下去。
“前人的經驗又如何指導後人的修行,我輩文人絕不可固步自封,更應與時俱進!”
鄭玄的反駁可謂擲地有聲,若非場合不對,劉燁都想大聲叫好了。
“康成公還請慎言,妄議聖賢,有違禮道!”
作爲儒家傳人,荀淑向來講究尊師重道,而古之聖賢更是後世所有文人的老師。
因此鄭玄這種話,在他聽來頗有種大逆不道的感覺。
鄭玄見荀淑拿“禮”來壓他,一時間也不知道如何反駁。
他並非不尊重聖賢,只是覺得前人的經驗在當時或許很合適,卻不一定適用於後世。
“那敢問荀公,董半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道,是否也值得後輩文人尊崇!”鄭玄選擇開門見山。
他這次問道天下,最大的目的便是革除天下文人一心只想着升官發財的弊端。
而想要革除這個弊端,董半聖是他怎麼都繞不開的一座大山。
對於鄭玄的問題,荀淑沒有正面回答,只是笑道:“董半聖既然能以此道證得聖位,就必然有其道理。我等末學後進,還是不要妄自評判半聖爲好。”
“學生以爲,此言差矣!”
突如其來的一句話,令在場衆人都爲之一愣。
好傢伙,兩位大儒論道,竟然有人敢插嘴,當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
鄭玄也是有些詫異,不由轉頭看向臺下。
他想看看究竟是哪位學子,竟如此有血性,連自家院長的話都敢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