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從龍之功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周星河不會開車字數:4157更新時間:24/06/27 20:39:19
晉王府內,楊廣並不知道現在皇宮內發生的情況,召集了諸多的部將都到了晉王府之中,在京城內將來要對南陳進攻的將領基本上都到場了。
召集了人之後,楊廣對着李靖說:“李靖,接下來你給大家說說看我們對南陳進攻的策略。”
此時馬上有人站了起來說:“殿下,此時並不是討論對南陳策略的好時候,東北方戰場上還打的厲害,雖然我軍勢如破竹,但是軍資消耗巨大,南線暫無什麼大事的情況下還是以穩爲主比較好。”
“末將附議,我們大隋已經和高句麗進行和談,不如等和談的結果出來之後再進行對南陳的攻伐,萬衆一心才能事半功倍。”
所有人幾乎都是一樣的意見,包括了楊素在內。
楊素也勸說了一句:“殿下,現在確實不是好時機。”
楊廣緩緩的起身說:“你們中的一部分人知道,一部分人或許不知道,今天早上我的皇兄,太子殿下從前線回京了,現在正在皇宮內。”
諸位將領中大部分是知道這個消息了,當然很多是還沒接到消息就被楊廣喊來了,這種消息,發酵一天全京城自然就都知道了。
一時間衆人議論紛紛。
但是這又和他們現在商量徵南陳有什麼關係呢?
楊廣任由他們議論了一會,才站起來說:“主帥在外,無詔而歸,君臣相疑,將帥不和,與高句麗的仗打了大半年了,確實我軍取得了不少的戰果,但是現在和談成功的話,戰事就結束了,高句麗若發現大隋太子回京,軍心不穩,趁機打回來也不是不可能的。”
楊廣走到沙盤前,將地圖上高句麗的旗幟拔了起來:“不論如何與高句麗的仗,年內應該都會結束了,而且短時間內應該雙方都會剋制的很。”
“但是殿下,東北方向就是太子殿下回來了,衛王殿下坐鎮,可保無虞才是啊。”
楊廣直視提問題的人反問了一句:“若我們在前線交戰,我作爲三軍主帥,一言不發獨自一人回大興城,丟下前軍不管,我且問你一句,你穩得住惶惶軍心嗎?”
那人咽了一下口水,搖了搖頭。
楊廣接着說:“是也,就算衛王叔確有驚天之才能,但是主帥如此行徑,軍心必然大亂,在在座諸位都是久經沙場的將軍了,軍心一亂的後果,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不少人嘆了口氣,高句麗一戰,從一開始衛王率領騎兵冬日征伐,打下城池到後面的層層推進,都讓人讚不絕口,而且這是真正意義上大隋的主力部隊都裝備了火器之後的國戰,所以不少的戰術戰法,都是衛王根據實際情況臨時改的。
對於行軍打仗的人有着很大的啓發和借鑑意義,所以大家都分外的關注。
現在高句麗戰場上軍心已亂,但是有衛王在,楊廣覺得不一定能繼續獲取成功,但是守住現在的成果問題應該不大,和談中讓高句麗再送點東西來,那就更加好了。
“所以高句麗的戰場,今年年內應該就會結束了,對南陳的一戰才是我們大隋真正最重要的一戰。”
楊廣在衆人的面前宛如一個演說家:“自從司馬亂國,五胡亂華,衣冠南渡,這一來中原分裂幾百年,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現在中原大地上只剩下了我們大隋和南陳,分居南北,是以天下一統之勢已然成也,我等必順此機會,乘勢而行。”
統一天下這件事情,過往的人都談過很多次了,諸位將領並不覺得這是個簡單可以實現,或者是他們爲之奮鬥的遠大目標。
因爲這年代,大部分人沒有那麼重的大一統情懷,在分裂的時代中長大的人,特別是這種延續了幾百年的分裂大勢下長大人,甚至覺得這種打仗就是國與國之間的正常打仗而已,互相要的是利益,而不是什麼大一統思想。
此時楊廣發現,用大一統思想和下面的人交流似乎並沒有什麼用,無法激發大家內心的激情。
這種事情,必須要軍心齊,目標一致。
此時年紀最小的李靖走到了沙盤前,拿出一根杆子指着南陳的地圖說:“太子殿下無詔歸京,犯了軍法,我不知道陛下會怎麼懲罰處置太子殿下,我也不敢妄自猜測,但是如果是我,我會對自己的兒子非常的失望。”
楊素瞬間明白了李靖的意思,看着楊廣的表情變得奇怪,也算是想明白了今日楊廣召集這羣人的,要征伐南陳的意思。
楊素當即站了起來:“李靖,太子雖然失德,但是我等不應妄議太子德行,今日只說今日的事情,只說我等自己的事情。”
楊素雖然表面上責怪李靖,但是一句太子失德卻讓衆人幡然醒悟,太子失德,難爲人君。
大家多少也知道二聖,特別是皇后因爲太子做的蠢事頗爲不滿,這次再鬧出這樣的事情,加上之前調查東宮也有不少人聽到了風聲。
甚至於有些小道傳聞在民間流傳。
如果真的太子之位易主,那麼誰將做太子呢?
無疑是現在自己眼前的這位晉王殿下,而今日晉王召見他們要商討徵南陳的事情,這不是征討南陳啊,這是助力晉王登太子之位的誓師大會啊,這是他們往上走的登天大道啊。
退一萬步來說,皇帝不廢除太子,不立晉王爲太子。
但是楊勇現在表現的這麼拉胯,如果楊廣真的打了南陳,不一定說全打下來,打一部分下來,打了大勝仗回來,那兩人的威勢可就不能相比了。
幫你打天下的兒子和無用的兒子,掌握軍權的兒子和丟棄大軍的兒子,怎麼選?楊堅還能選錯不成?
選錯了,玄武門前見真章。
攜天下大勢,大位可期。
而幫他的人,都可謂潛邸從龍之臣,關係可就不是旁人能比的了。
此時之前不說話的李淵站了起來說:“微臣李淵,唯晉王殿下馬首是瞻,願助殿下一臂之力,統一天下!”
“末將,唯晉王殿下馬首是瞻,願助殿下一臂之力,統一天下!”
此時在場的人紛紛站起身來表態。
相比起將來自己立了大功勞後被部下們半挾持着說要搶龍椅,不然早點讓他們知道奮鬥的方向和未來成功後可能的回報,他們會幹勁更足,做事更考慮將來的整體性。
這個大餅,只要自己畫了一筆,其他的他們會自己腦補下去。
此次事情不論如何皇帝會看到自己兩個兒子之間的巨大差距,宛如雲泥,堪比鴻溝。
……
第二天的一早,早朝,到場的大臣們第一次看到了皇帝無精打采,甚至於說是精神萎靡的狀態。
楊堅這幾年來,除非是生病了,不然從來都是精神抖擻的面對每一次的朝會,給人看上去永遠一種精力飽滿,中氣十足的樣子。
他知道自己不算年輕了,甚至近兩年晚上批閱奏摺都漸感無力,但是誰都希望自己的領導精氣神十足,要是一國領袖走路都得人扶着,爬個樓梯還跌跌撞撞的,大臣們難道不會覺得自己的君主已經年邁無力了嗎?
所以他總是力求每一次的早朝都精神抖擻。
也正是因爲如此,今日的萎靡不振才讓大臣們覺得更加的突兀和奇怪。
高熲見情況不對就上前說:“啓稟陛下,近日來大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各地所奏之事多無緊急,微臣看後覺得從未有如此順遂之時,實乃天下蒼生之福,不如請陛下早些散了今日朝會,讓微臣等人偷偷懶,休息一日。”
朝堂當差,懂得揣摩聖意,就算是成功了大半。
高熲的話顯然讓楊堅滿意,正打算下令,卻有那不識趣的站了出來。
清河郡公楊素,從臣子中出列,大步邁向了大殿正中:“啓稟陛下,微臣有事啓奏。”
楊素自然也知道此時站出來,會招來皇帝的厭惡,但是此事畢竟有人來做,這個倒黴的事情總得有人來擔着。
既然壓寶在了楊廣身上,那一次他就梭哈。
高熲給了楊素一個眼神,示意他別說話,但是楊素全當沒看見,當即開口說。
“陛下,昨日微臣接到前線邸報,幽州附近似乎出現了一個佛教組織名爲【一葉檀佛國】,收攏教衆數量龐大,當地官員覺得這個佛教組織不似好人,經由詢問之前朔州與突厥一戰之時就有這個組織的分部在關內與山匪沆瀣一氣,還請陛下重視此事,派出幽州軍隊剿匪。”
楊素自然不可能直接說太子的事情,昨日他們討論征伐南陳的事情,十分湊巧的,十分順帶的就討論到了幽州及東北方面的情報,彙總了一下近來三月的情報後發現了一些可能需要幽州用兵的事項,其中【一葉檀佛國】這個發跡於涿郡組織,最近在幽州有壯大的跡象。
順水推舟,理所當然的談了起來。
楊素說完之後,另外一位官員適時適當的站了出來,義正言辭的說:“陛下,微臣覺得此事不妥,幽州軍正在與高句麗交戰,雖然現在是和談之時,但是更不能懈怠,不過小小的教會而已,不足掛齒,不必過於擔心,幽州軍應全力面對高句麗保證萬無一失才對。”
楊素馬上說:“此言差矣,幽州軍兵強馬壯,高句麗不過案上魚腩,根本不是我軍的對手,而這些教會蠱惑人心,容易引發動亂,這類邪門歪教,鬧事生非也不是一兩次,往往每次到走後一羣信徒都非常狂熱,只能殺伐許多人才能平息,現在有了跡象就應該出兵平息才行,不能坐視其擴張,只需不到一萬精兵應就可以平息。”
“說的輕巧,這種組織,最是難以找尋,深入民間,要抓起根源沒個一年半載怕是難,大戰當前抽調如此多的軍隊,最終可能還是無用功,微臣敢問這個若是因此耽誤了與高句麗的戰事,讓前線戰果有失,郡公您擔得起這個責任嗎?”
楊素怒而指着那人說:“你!!你妖言惑衆,我說要剿滅妖教,你如此大的反應,是不是你與那妖人有勾結?”
“哼,郡公莫要血口噴人,我反倒覺得是郡公在涿郡資產不菲,恐是用軍隊護着私產吧。”
“高句麗戰局有失,你能負責嗎?”
“妖教做大,你能負責嗎?”
朝堂辯駁一下子最終演變成了爭吵。
皇帝一臉的沉悶,聽着他們的爭吵,雖然沒說太子的事情,但是幾句話就扯一下高句麗的戰局,皇帝就想到了私自回京,丟下大軍不管的太子爺。
越吵越心煩。
高熲自然知道太子回京的事情,但是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此時這羣人反覆提起高句麗戰場就是在不斷的在提醒太子回京的事情。
見爭吵越發激烈,高熲站出來制止了兩人。
“兩位!兩位!朝堂是商議事情的地方,不是互相責罵之處,還請暫歇。”
楊素憤憤不平的甩下一句:“豎子不足與謀,禍國亂政之小兒。”
爭吵平息,高熲再次打圓場:“陛下,涿郡妖教之事,還容微臣派人先探查一番,有個定論再說。”
楊堅此時沒有什麼商議朝政的心思,怎麼處理太子的事情讓他頭痛的很,偏偏還不能和自己最信任的高熲談這件事情,因爲他的女兒也是太子的良訓,只是不受寵,從皇后開始查這件事情開始,就先安排高良訓回孃家暫住,避開了風波。
高良訓又是一個淡漠的性子,不管事情,所以高熲從她身上也得不到什麼情報,
只能從皇帝那愁苦的表情裏面猜出來,事情定是極其不好的。
早朝開始之時,就有一騎快馬從南門快速的駛入,騎在馬上的士兵,裹着報喪的白布,一路奔襲向了皇宮大門。
到了宮門口,邊關邸報伴隨着太監們一道道的傳遞,送向了正在爭吵的朝堂之上。
當高熲讓爭吵暫歇,還不待多說什麼話,邸報就送到了大殿內。
因爲事情緊急,無人敢耽擱,直接就上達天聽。
彙報的太監,顫顫巍巍,聲音都有些顫抖的說:“陛下……陛下,邊關急報,衛王殿下……衛王殿下……殿下,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