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祕密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老刑字數:1960更新時間:24/06/27 19:45:59
此時楊封正不安的四處張望,生怕有人來到他們雅間附近,聽到他們的談話。
樊樓的雅間是不相連的,都是單獨佔據一地,四處空曠,爲的就是方便貴人談話,給貴人最安心的環境。
“各位噤聲啊!如此高聲闊論,大聲密談,如何能夠成事!?”
楊封苦口婆心的勸衆人。
“楊三哥言之有理,秦兄、王兄,雖然我等都不惜此身,但要是死的毫無價值,豈不是毫無意義?”司馬操也贊同的幫腔。
“哼,你楊三郎怕了,我王直可不怕!大不了就把我抓去,我看他能把我怎樣?!”王直梗着脖子硬聲硬氣。
宋玉看的連連搖頭,就這些人如何成事,楊家兄弟畏畏縮縮,其餘五人只有滿腔血勇,連最基本的謀事周密都做不到,還想扳倒當朝權相?
癡人說夢而已。
宋玉是吳國宗室出身,雖然是宗室旁支,但也是皇親國戚,見多識廣,見識比這些個世家子弟高明許多,知道憑這幾個庸才傷不了魏國丞相一根毫毛。
宋玉心中琢磨:魏國在丞相周楚暮的治理下,愈發強盛起來,北卻匈奴,南征百越,國力一年勝似一年,這些年來,吳國和魏國多次碰撞,吳國都佔不了一點便宜,甚至多次在周楚暮手上吃憋。但是沒想到這麼厲害的一個人物,在魏國國內風評卻如此不堪?
宋玉轉念一想:“要是我吳國出了這麼一個厲害的宰相,雖然皇室也會高興一時,但是眼睜睜看着皇室權力被丞相掌控,丞相聲望一日勝過一日,恐怕也會寢食難安,生怕對方有取而代之的念頭。”
“既然魏國人仇恨他們的國之柱石,那豈不就是我吳國的機會?不行,這件事要早點傳達給陛下才行,如果能利用魏國人對周楚暮的仇恨,在魏國國內掀起叛亂,那我吳國就有機可乘了!要是進一步能借他們的手,直接除去周楚暮,那豈不是大功一件?”
宋玉心念轉動,面上卻不動聲色:“各位,這奸相如此倒行逆施,乾坤倒置,難道各位真的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嗎?”
秦觀是最悲觀的一個:“有什麼辦法?就連太子太傅在宮中刺殺奸相都失敗了,劉大人李大人血灑金鑾殿也毫無意義,就連陳大人、王大人和文大人,都被那奸相殺害了。奸相一日不死,我魏國永無寧日!”
“自從奸相掌權以來,各路義士紛紛滿懷熱忱,要爲朝廷伸張正義,將那周楚暮除去。然而至今爲止,沒有一次刺殺成功的,義士們死傷殆盡,連帶着許多忠良大臣,也被那奸賊藉口貶的貶、流放的流放,更多的被奸相抄家滅門,滿門上下無一個活口!”
“是人總有弱點,難道這奸相周楚暮竟然毫無破綻不成?”宋玉見秦觀這麼絕望,拍了拍秦觀的肩膀。
“秦兄,快別喝了,你今天都喝兩壺了,再喝下去,你要是醉了,世母又該罵我了。”司馬操和秦觀是世交,奪過了秦觀的酒杯,一臉無奈的說。
“恨啊!我有心殺賊,卻胸中無半點良策,手中無尺寸之劍,除了借酒消愁,我還能做什麼?”
徐遠冥思苦想,這時喜道:“宋兄剛纔說人都有弱點,這句話提醒了我!奸相也是又弱點的,他好色!”
“好色?京城誰不知道周楚暮好色,但是奸相行事謹慎,從來都是讓他手下爪牙搜尋民間美女,嚴格審查身份,然後他才享用。美人計這一招,早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使用過了,但是每次有人獻上的美女,他根本看都不看一眼,顯然是防範着這一招。”楊燕昭說道。
他楊家怎麼可能會沒想到美人計這種手段,奈何周楚暮之前根本就不上當。
讓手下搜尋民間女子,這是之前原身那個丞相周楚暮幹的好事,自從穿越過來之後,周楚暮就再也沒做過這種缺德事情了。
“不,我的意思不是要使美人計這種手段。我父親徐用是周楚暮的心腹,我曾無意中聽到,周楚暮在醉花樓有一個相好的。他時常會偷偷摸摸去醉花樓與那相好的密會。”
“哦?竟有此事?”衆人紛紛精神一振。
“徐兄可知道那個相好的叫什麼?”
“這個在下就不知道了,我也是無意中聽到這個祕密的,具體細節我哪裏清楚。”
“徐兄提供的這個消息,太重要了!諸位,此事我們要好好周密的計劃一番,絕對不能把這件事泄露出去!”王直興奮不已,總算抓到周楚暮的弱點了,既然是密會,奸相就不會帶很多人,只要知道周楚暮什麼時候來醉花樓,到時候祕密安排死士,羣起而攻,還怕他不死?
楊封和楊燕昭對視一眼,眼中都是剋制不住的喜悅。
楊三郎和楊六郎連連點頭,假裝答應王直,然而他兩眼神交流不斷,明顯暗懷鬼胎,完全沒逃過宋玉的眼睛。
至於謝運、秦觀、司馬操等人,也是眼神閃爍,嘴上卻滿口答應。
宋玉冷眼旁觀,心中冷笑不已:
“各懷心思,都想把這份功勞據爲己有,不過是幾個人而已,居然就分了這麼多個陣營,一盤散沙,怎麼和人家權傾朝野的周楚暮鬥?”
“就這些蠅營狗苟之輩,又能成什麼大事?真是笑話!怕不是徐遠今天剛說出這個消息,這些人轉頭就把消息說給背後勢力了。”
“祕密之所以是祕密,是因爲只有少數人知道,一旦知道的人多了,那還算什麼祕密嗎?這幾人謀事不密,恐怕今天晚上,我們八個人密會的消息,說了什麼話,就會擺在周楚暮的桌子上!”
宋玉心中驚懼:“不行,這些人成不了大事,我今日參與他們的談話,恐怕不是什麼明智的選擇,要是真的泄露了出去,被周楚暮注意到,我哪還有命在?”
想到這裏,作爲一個吳國人,宋玉有了離開的念頭,連忙向衆人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