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鄭,今天不用來接我了。”李明鍇拉開車門的同時,對司機交代道。“對了,和我媽說一聲,不用準備我的晚飯,我今天應該會在外面過夜。”
711研究所,全稱爲帝國船舶重工鎬京精密儀器研究所。李明鍇這次來的是711所設在春城的分部,因爲711所的魚雷試驗場就設置離春城不遠的優仙湖。
711所負責接洽的人員早早就在所內等着了,等李明鍇到來,一陣寒暄之後,隨即登上一輛軍用吉普車,往城外駛去。兩小時後,吉普車駛入了優仙湖岸邊的一處高牆圍繞的建築中。
“嘎”的一聲,吉普車在一棟紅磚的兩層小樓前停了下來。
“李明鍇中尉,歡迎啊。”李明鍇才下車,一羣人就迎了上來,帶頭的是一個五十多歲,頭髮花白的中年人。“我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程知禮。”
“程工,你好!”李明鍇也立刻還禮。雖然軍中其實多數時候並沒這麼拘禮,不過第一次見面,必要的禮節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接下來,程知禮給李明鍇介紹了一下711所的衆人,然後問道:“我們是不是先看一下樣品,順便介紹一下產品的情況?”
“都可以。”李明鍇點點頭,“客隨主便,我按所裏的安排來就好。”
隨即衆人進到了一間大會議室,會議室的前半已經被騰空了,擺着一條魚雷的樣品。
“中尉,這就是我們所最新研製的Y14型‘旗魚’航空魚雷了!”程知禮介紹道。“不同於海航現在使用的Y12型533mm‘虎魚C’,Y14不是從艦載魚雷發展來的,而是專門設計的航空魚雷,在目前大多數國家都還在使用450mm魚雷的情況下,爲了增加魚雷的威力,我們直接採用了600mm的口徑。全雷重量1100公斤,長度4.3米,裝藥爲300公斤高能炸藥,蒸汽渦輪驅動,航速33節,射程爲5800米。”
“對不起,這些數據我能用本子記下嗎?”對航空魚雷方面李明鍇並不太瞭解,他掏出一個本子準備和之前查好的資料做一個對比。
“哦,對不起,是我大意了,我們有大致的產品介紹。”程知禮吩咐旁邊的助手把一個小冊子遞給了李明鍇,上面是Y14型魚雷的介紹,以及同國內外主要航空魚雷的參數對比,還有歷次試驗的數據統計。
“在提高魚雷的威力的同時,我們根據海航新一代魚雷攻擊機的特點,專門對魚雷的外形以及尾翼進行了優化,還加裝了377所最新開發的橫滾穩定器,所以新魚雷的發射條件大爲放寬。”程知禮自豪地介紹道。“目前經過測試,‘旗魚’在從730米高度以760公里/小時的高速投射仍然能夠保持很高的有效率,大超過老式的‘虎魚C’,後者的最大高度限制爲30米,最大速度限制爲200公里/小時。”
“730米,760公里/小時?這個數據是結果反覆試驗確定的嗎?”李明鍇之前查過資料,他當然知道這個數字對航空魚雷意味着什麼。對艦載魚雷攻擊機來說,更高的投雷速度和高度,他們需要承受的防空火力強度和時間將大大降低,但是同時對魚雷的要求將大大增加。
與普通魚雷不同,航空魚雷是從高速飛行的飛機上發射的,通常要從數十米乃至上百米的空中投入海中,不僅要考慮魚雷在水中的運行狀態,還要兼顧在空中的飛行姿態,而且在入水的瞬間要承受猛烈的衝擊力,受慣性和重力的雙重影響,投射高度越高,入水速度越大,要承受水壓和入水衝擊也會更大,對於魚雷的堅固的結構強度和更有效的姿態控制能力相應就會大大提升。這也是爲什麼“虎魚C”有着嚴格的投射高度和速度限制的原因。
“當然,這是711所反覆數千次試驗後確定的數據,實際上他們甚至做過2000米高空的投雷試驗,5次投下後有4次魚雷都能夠正常啓動。”程知禮驕傲地回答道。
“抱歉,我聽到這麼漂亮的數據後過於激動了。”李明鍇爲自己貿然的質疑解釋了一下,根據他前世的知識,航空魚雷的不靠譜是美國海軍在二戰初期戰寥寥的原因之一,現在如果帝國海航有了這麼一款先進的航空魚雷,自然是如虎添翼了。
在做完了介紹後,就是實彈測試了。幾人登上設在湖邊的觀察平臺,而在湖中心,一艘駁船已經停泊在那裏了。幾分鐘後,一陣發動機的嗡嗡聲從空中傳來,李明鍇拿起望遠鏡循聲望去,是四架海軍標準塗裝的ST-2“蒼鷺”式魚雷攻擊機,仔細辨認下,可以看到“蒼鷺”的機腹下,以半埋方式懸掛着一枚銀色的雪茄型物體,正是這次需要試驗的Y14型“旗魚”航空魚雷。
只見四架“蒼鷺”在駁船的上空盤旋了幾圈之後,其中率先離隊,向駁船的側舷飛去,不同於李明鍇之前在“神農”號訓練時見到低空低速投雷的方式,這架“蒼鷺”以30度的小角度向靶船俯衝,並在500米左右的高度投下了魚雷。李明鍇看了一眼水花的位置,入水點離靶船大約4公里。
在入水點的300多米的地方,湖面上出現了一道白色的航跡,航跡朝着靶船的方向慢慢延伸,差不多4分鐘後,靶船微微一震,冒出了一道紅煙。而在靶船側舷的水下,一團綠色的染料慢擴散開來。這是一發試驗雷,並沒有安裝炸藥,而是換成了顏料彈頭。
後續的三架“蒼鷺”也在不同高度不同距離依次以同樣的方式投下了魚雷,靶船周圍的水面隨着三次命中,變得了五顏六色。“都是礦物染料,不會污染水質。”程知禮看出了李明鍇的疑惑,在一旁解釋道。
“嗯,新魚雷看起來很不錯。”李明鍇點點頭。新魚雷配合新的小角度俯衝高速投雷方式的確大大提高了魚雷攻擊機在攻擊時的生存能力。
第二天,李明鍇又觀摩了Y14魚雷的水槽試驗。魚雷將在一個長500米的水槽內被啓動,這也是這款魚雷的最小射程,然後通過自航的方式加速到最大速度並最終命中水槽另一側的靶板。這個試驗主要是檢測魚雷的威力,所以試驗魚雷裝載的是真正的戰雷頭。試驗用的水槽其實是在湖邊直接用堤壩圍起來的一段湖面,爲了保密需要,上面有大棚覆蓋着。
“轟”的一聲,戰雷頭爆炸的聲音在大棚中迴盪。一塊250mm的裝甲板被吊機慢慢從水下提升出水面,上面被撕開了一個3米左右的大口子。面對試驗結果,試驗現場的幾人相視一笑,這個威力肯定是達到設計標準了,實際上,如果是在實戰中,考慮到水壓的因素,作戰效果可能更好。
“單從今天的試驗結果看,效果非常好。”李明鍇滿意地對程知禮說道,“不過依照慣例,我需要提取幾片靶板的樣品提交分析,作爲對測試數據認定的依據。”
“沒問題。我這就幫您安排。”程知禮點頭道,隨即安排了幾個工作人員拿上工具陪同李明鍇一起去提取靶板碎片。
“最後的定型試驗將會安排在三天後,到時候帝國海軍後勤司令部和裝備部都會安排人員過來,到時候還得麻煩您再跑一趟。”程知禮對着吉普車上的李明鍇說道。
“當然,沒問題,這本來就是我工作。”李明鍇微笑着和程知禮告別。
三天後,Y14型“旗魚”航空魚雷順利通過了定型試驗,帝國海軍航空兵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把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