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武舉大賽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賣擼的橘貓字數:2356更新時間:24/06/27 19:42:55
    李隆基回到長安後,考慮到災後重建問題,遂下旨大赦天下,死罪從流,徒已下罪悉免之。

    隨後,又詔令天下,有文武高才者,令詣闕自舉。

    皇帝下旨招賢納士,絕對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情,在全國各地引起巨大的轟動。

    對於平民百姓來說,這是一個當官的好機會。

    畢竟,歷來朝廷文臣武將,幾乎都被豪門士族壟斷了。

    眼下,皇帝招納文武高才,讓大家看到了一線希望。

    若論詩詞歌賦,平民子弟很少讀書,當然比不過士族子弟,若論比武較量,那就難說了,草莽之中多有英雄。

    一時間,天下英才紛紛響應號召,差點擠破了官府衙門,涌現出一大批青年才俊,多是參與武舉考驗,其中還有不少年輕武將參與。

    各地官府經過初步考查篩選,再把人才名單上報朝廷。

    李隆基當政之後,特別重視人才選任,不僅更新朝中大臣,還經常對基層縣令進行考覈,革除庸才,選賢任能。

    正因如此,大唐帝國蒸蒸日上,百業興旺,經濟繁榮,出現了開元盛世,創造了歷史新高。

    人才是國家基石,是維治社會的關鍵人物,有些大才經過培養,將來可能成爲國家棟梁。

    李隆基愛才若渴,制定了一整套選拔考核制度。

    文有科舉考試,武有武舉較量。

    這兩條路徑殊途同歸,都可以到達朝廷權利中心,出將入相,並非奇事。

    太極宮,武德殿。

    李隆基坐在龍椅上,仔細查看全國各地呈上來的人才名單,發現有不少文武出衆的青年俊傑,甚至還有幾個熟悉名字,是兩京年輕一代的優秀人才。

    由此可見,大唐帝國人才濟濟,非常值得高興。

    這些青年俊才,經過州府層層篩選,最後脫穎而出,個個都是一方英傑,由於是地方舉薦,通常稱之爲舉人。

    今日,將要舉行武舉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察。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那些傑出的大才子,詩詞歌賦各有所長,孰強孰弱不好分辨,即便科舉中了狀元,在某些方面可能也比不過別人,所以很難服衆。

    但是,個人武藝高低,完全可以一決勝負,不服來戰,高下立判。

    一個國家想要繁榮強盛,必須要培養許多傑出武將,攻可開疆擴土,守可保境安民。

    大唐帝國尚武成風,參軍入伍也是一條光明大道,將士以戰功晉升,也可以封侯拜相。

    杜暹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他以前是安西大都護,因平定西域諸國叛亂,如今提升爲朝廷宰相。

    皇帝和一羣文臣武將,來到了武德殿廣場上。

    “草民叩見陛下……”

    八十名武舉人隊列整齊,一起向皇上跪拜行禮。

    帝曰:“大唐帝國,崇文尚武,前有科考,今有武舉,爾等努力奮鬥,朕將擇優錄取,務收賢俊,用寧軍國。”

    “吾皇萬歲萬萬歲!”

    衆人齊聲高呼。

    比武規則,早有公示。

    來自全國各地的八十名傑出青年,隨機分爲八個小隊,兩隊成爲一個對陣小組,一對一進行比武競技。

    每個小組決出一名選手,成爲武舉四強,最後再決出武狀元。

    “開始比武!”

    隨着皇帝一聲令下,四個小組同時進行比武。

    一對對勇武善戰的熱血青年,紛紛登場一較高下。

    戰鼓震天,振奮人心。

    參賽選手鬥志昂揚,能在皇帝面前露臉,是何等榮幸自豪,一個個使出渾身本領,爭取獲得更好的名次,爲自身前途浴血奮戰。

    “叮叮噹噹……”

    只見,勇士們騎着高頭大馬,拿着趁手兵器,各顯神通,大打出手,戰士怒吼,戰馬嘶鳴,武器交擊聲不絕於耳。

    四處戰場上面,青年勇士捉對廝殺,戰馬來回穿梭,刀光劍影,槍矛爭鳴,打鬥場面十分精彩。

    衆人看得津津有味,不時響起一陣喝彩的聲音。

    李隆基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天子,通音律,善騎射,閒暇時經常去禁苑狩獵,非常欣賞那些武藝出衆的年輕將士,不時點評幾句,不吝讚美之詞。

    尤其是見到義子王忠嗣武藝超羣,強勢擊敗一個個對手,更是笑得合不攏嘴。

    經過一番激烈角逐,最終決出了四強,按武藝高低排名,分別是:王忠嗣、高仙芝、郭子儀、何履光,得到衆人認可。

    這一屆武舉競賽,王忠嗣是當之無愧的武狀元。

    李隆基笑容滿面,轉過頭去向身後一人說道:“裴旻將軍,你這個徒弟教的好啊!”

    裴旻笑道:“恭喜陛下教出一個好義子。”

    “哈哈哈!”李隆基開懷大笑。

    裴旻是左金吾衛大將軍,而金吾衛負責保衛宮廷安全,屬於皇家禁衛,地位超然於衆。

    王忠嗣,原名王訓,出自太原王氏,他九歲時,父親大破吐蕃敵軍,不幸戰死疆場。

    那時候,李隆基剛登基不久,非常憐憫忠臣之後,遂收王訓爲義子,賜名忠嗣,寓意忠臣子嗣,將他收養在宮中,得到王皇後特別關愛。

    裴旻不僅是保衛皇宮的大將軍,還是一位大內高手,素有劍聖之稱,時常在宮裏見到王忠嗣,見他勤奮好學,就教他武藝謀略。

    現如今,王忠嗣不負所望,殿試武舉,摘得桂冠。

    李隆基龍顏大悅,當場給武舉前幾名才俊,分別授予中低級將領職位,全部安排到邊防部隊歷練。

    其他人也特招入伍,下放到各支軍隊中,衆人皆大歡喜。

    王忠嗣本來是千牛備身,屬於御前帶刀侍衛。

    武舉過後,李隆基與他談論兵法,王忠嗣對答如流。

    李隆基滿懷欣慰,忽然問道:“忠兒,你有什麼志向?”

    王忠嗣道:“父皇,吾想去邊疆歷練,爲國家殺敵,爲父皇分憂。”

    李隆基頷首微笑道:“朕一直有個心願,便是親自上陣殺敵,馳騁沙場,開疆擴土,無奈我是一國之君,這個願望無法實現,如今好了,就由你去代父皇實現夢想,你能做到嗎?”

    王忠嗣稽首道:“父皇之願,亦是兒臣之願,必當奮勇殺敵,掃滅番邦蠻夷,替父皇完成心願。”

    “好!很好!”

    李隆基感到十分滿意,道:“不久前,朕收到邊防急報,吐蕃攻打瓜州,燒殺搶掠,盡取軍資倉糧而去。後來突騎施蘇祿、吐蕃贊普圍攻安西四鎮,朕詔令兵部尚書蕭嵩兼判涼州事,總兵以御吐蕃,你也跟他一起去吧。”

    “兒臣遵命。”

    王忠嗣喜不自禁,吐蕃與他有殺父之仇,一直想要報仇雪恨,現在機會來了。

    從此以後,王忠嗣進入了戰場,開啓了西征北伐之路。

    與此同時,高仙芝、郭子儀、何履光等青年英傑,也踏上了自己的人生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