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泰山封禪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賣擼的橘貓字數:2584更新時間:24/06/27 19:42:55
    開元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

    李隆基騎白騾登泰山,來到南天門時,只見山上雲繚瀰漫,縹縹緲緲,遠處尚有金石絲竹之聲傳來,猶如天府仙音一般。

    右丞相張說連忙恭維道:“陛下,你聽,山神已經奏起了迎賓的樂章。”

    李隆基喜笑顏開,經歷了三次兇象之後,終於迎來了一次祥瑞之兆,總算是安心了。

    一路向上砥礪奮進,經過三個時辰辛苦登山,終於到達了泰山巔峯,彷彿站在雲端之上,手可摘星攬月。

    李隆基舉目遠眺,壯麗江山盡收眼底,一時豪情萬丈。

    衆人休息了一會兒,整理衣冠服飾,準備禮樂祭品。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正式開啓封禪大典。

    祭祀昊天上帝於山上封臺之前壇,高祖神堯皇帝配享焉。

    李隆基在主祭壇上,向昊天上帝述職,爲天下蒼生祈福。

    玉牒詞曰:“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天啓李氏,運興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極。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紹復,繼體不定。上帝眷祐,錫臣忠武。底綏內難,推戴聖父。恭承大寶,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嶽,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自古有傳,玉是通靈之物,能溝通天地人三界,因此在封禪大典中,帝王向天地呈報的文書都是鐫刻在玉片之上,其中鐫刻在大片玉版之上的稱作‘玉牒’。

    封禪玉牒文,是皇帝與神明溝通之物,帝王‘或禱年算,或求神仙’,自然十分隱密,因此要埋於壇下,外人難以窺知。

    當下,祭天儀式完成,祠官按禮埋下玉牒。

    李隆基皺眉不解道:“歷代玉牒之文,何故祕而不宣?”

    禮部侍郎賀知章回道:“或密求神仙,故不欲人見。”

    李隆基道:“朕此番封禪,惟願爲天下蒼生祈福耳,絕無個人欲求,赤誠之心,天地可鑑,將玉牒文公諸於天下,銘刻石峯,以證吾心。”

    於是,李隆基當晚沐浴齋戒,親自撰寫一份玉蝶文,讓人刻在岱頂大觀峯石壁上,名爲《紀泰山銘》,歷時一年多才完成刻錄。

    先將玉蝶文公佈出來,昭示羣臣,公告天下。

    “朕宅帝位,十有四載,顧惟不德,懵於至道,任夫難任,安夫難安,茲朕未知,獲戾於上下,心之浩蕩,若涉於大川。賴上帝垂休,先後儲慶,宰衡蔗尹,交修皇極,四海會同,五典敷暢,歲雲嘉熟,人用大和。百辟僉謀,唱餘封禪。謂孝莫大於嚴父,謂禮莫尊於告天,天符既至,人望既積,固請不已,固辭不獲。肆餘與夫二三臣,稽虞典,繹漢制,張皇六師,震疊九宇,旌旗有列,士馬無譁,肅肅邕邕,翼翼溶溶,以至於岱宗,順也。

    《爾雅》曰:“泰山爲東嶽。”《周官》曰:“兗州之鎮山。實惟天帝之孫,羣靈之府。”其方處萬物之始,故稱岱焉;其位居五嶽之伯,故稱宗焉。自昔王者受命易姓,於是乎啓天地,薦成功,序圖錄,紀氏號。朕統承先王,茲率厥典,實欲報玄天之眷命,爲蒼生之祈福,豈敢高視千古,自比九皇哉。故設壇場於山下,受羣方之助祭;躬封燎於山上,冀一獻之通神。斯亦因高崇天,就廣增地之義也。

    乃仲冬庚寅,有事東嶽,類於上帝,配我高祖,在天之神,罔不畢降。粵翌日,禪於社首。侑我聖考,祀於皇,在地之神,罔不鹹舉。暨壬辰,覲羣後。上公進曰:“天子膺天符,納介福。”羣臣拜,稽首,千萬歲,慶答歡同,陳誠以德。大渾葉度,彝倫攸敘,三事百揆,時乃之功。萬物由庚,兆人允植,列牧衆宰,時乃之功。一二兄弟,篤行孝友,錫類萬國,時惟休哉。我儒制禮,我史作樂,天地擾順,時惟休哉。蠻夷戎狄,重譯來貢,累聖之化,朕何慕焉;五靈百寶,日來月集,會昌之運,朕何感焉。凡今而後,儆乃在位,一王度,齊象法,摧舊章,補缺政,存易簡,去煩苛,思立人極,乃見天則。於戲!天生蒸人,惟後時乂,能以美利利天下,事天明矣;地德載物,惟後時相,能以厚生生萬人,事地察矣。天地明察,鬼神著矣。

    惟我藝祖文考,精爽在天,其曰:“懿餘幼孫,克享上帝。惟帝時若,馨香其下。”丕乃曰:“有唐氏文武之曾孫隆基,誕錫新命,纘戎舊業,永保天祿,子孫其承之。”餘小子敢對揚上帝之休命,則亦與百執事尚綏兆人,將多於前功,而毖彼後患。一夫不獲,萬方其罪予;一心有終,上天其知我。朕維寶行三德,曰:慈、儉、謙。慈者,覆無疆之言;儉者,崇將來之訓;自滿者人損,自謙者天益。苟如是,則軌跡易循,基構易守。磨石壁,刻金記,後之人聽詞而見心,觀末而知本。

    維天生人,立君以理,維君受命,奉天爲子。代去不留,人來無已,德涼者滅,道高斯起。赫赫高祖,明明太宗,爰革隋政,奄有萬邦。罄天張宇,盡地開封,武稱有截,文表時雍。高宗稽古,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禮備封禪,功齊舜禹,巖巖岱宗,衎我神主。中宗紹運,舊邦維新,睿宗繼明,天下歸仁。恭己南面,氤氳化淳,告成之禮,留諸後人。緬餘小子,重基五聖,匪功伐高,匪德矜盛。欽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誠動天,福我萬姓。古封泰山,七十二君,或禪亭亭,或禪云云。其跡不見,其名可聞,祗遹文祖,光昭舊勳。方士虛誕,儒書齷蹉,佚後求仙,誣神檢玉。秦災風雨,漢污編錄,德未合天,或承之辱。道在觀政,名非從欲,銘心絕巖,播告羣嶽。”

    這份玉蝶文思想新穎獨特,意識超前,精神崇高,充分展現出天子與衆不同的務實政治理念,以及遠大的理想抱負。

    遵循天道規則,造福天下蒼生。

    至誠動天,福我萬姓。

    道在觀政,名非從欲。

    天地明察,鬼神共鑑。

    羣臣讚不絕口,佩服得五體投地,齊聲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一時間,山上官兵和巡邏守衛紛紛跪拜高呼萬歲,一路傳染給山下文武百官、以及各國使者,紛紛跟着稽首行禮。

    萬衆高呼,普天同慶。

    李隆基立於泰山絕巔,擡頭仰望天空,希望自己滿腔熱血、一片丹心,能達上聽。

    忽然間,頭頂上空出現一片五彩雲霞,飛來一羣丹頂白鶴,在彩霞中輕快地飛翔,鶴鳴祥音,餘音繞樑。

    天現祥瑞之兆,羣臣又驚又喜,紛紛前來向陛下道賀。

    右丞相張說高興道:“陛下,瑞雲呈祥,仙鶴道喜,定是昊天上帝收到玉牒,令天官賜福與陛下。”

    “天官賜福,朕當拜迄之。”

    李隆基分外高興,當即跪拜謝恩。

    這一幕,讓所有人興奮無比,封禪受到天神眷顧,大唐帝國必然繁榮昌盛,只會越來越好,衆人深信不疑。

    而後,天子懷着激動的心情,又往岱嶽社首山祭冥皇地神,睿宗大聖真皇帝陪祀。

    泰山封禪大典,在歡樂祥和的氛圍中結束了,衆人開始下山。

    奇怪的是,皇帝下山之後,白騾無疾而終。

    或許,白騾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回到仙山去了吧!

    李隆基非常傷心,感念白騾揹負功績,諡號‘白騾將軍’,令當地官員厚葬白騾,派人守陵三年。

    此墓,設於山下封禪北壇一里左右,當地人紛紛前來祭拜。

    天子乘六馬鑾駕,返回御帳行宮,朝覲百官於帳前殿,大備酒宴陳布,宴賞羣臣與諸國使者。

    王公大臣、皇親國戚、孔子後人等,與大食、天竺、波斯、吐蕃、突厥、回鶻、靺鞨、新羅、日本等國使者,以及南詔王、龜茲王、於闐王、契丹王等,紛紛恭賀陛下封禪成功,與君一起飲宴同樂。

    真龍天子龍顏大悅,不但封賞羣臣,還封泰山神爲‘天齊王’,下旨大赦天下。

    至此,封禪儀式徹底結束了,皇家儀仗隊開始返程,途中皇上特意去孔子府宅祭祀儒聖。

    畢竟,治國之道,儒術爲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