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公務員制度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鄭大先生字數:2190更新時間:24/06/27 19:40:42
楊聰一言徹底觸動了隋文帝。
大隋一統天下後,門閥貴族的權利更大穩固。
尤其是關隴貴族,那都是大隋的根基。
曾經的北周八柱國,現在的關隴貴族,雖然其中侯氏、趙氏、於氏三家隨着前朝的覆滅,已經消失在權利之巔。
但是剩下的李氏、宇文氏、元氏、獨孤氏以及新興的皇帝本家弘農楊氏,並稱五大貴族,更是權勢滔天。
甚至在自己傳位的領域都會被干涉。
老貴族一致支持太子楊勇,自己最疼愛的兒子楊俊才貌兼備,卻只能做個犧牲品。
如果瓦解門閥貴族的權利,甚至比打服突厥、高句麗還重要。
對抗外敵事關國情,瓦解貴族事關國本。
皇帝的面部表情終於放鬆了下來,楊聰既然如此臨危不懼,肯定有治國良策,聽聽又有何妨?
“難道你有破局之法?若是你有,朕便相信你們越國公府是忠臣,朕會重賞!”
“若是信口開河,以後就是開隋八老了......”皇帝明顯是下了最後通牒。
楊聰依舊是泰然自若,“就無需賞我了,若是賞,請陛下賞賜給我這個靈感的朋友。”
“前幾日,已故大將軍韓擒虎的外甥李靖,來找我爹求官,我從他身上無意中理解到了治國良策,陛下若是覺得有用,就給他安排個兵部的職位吧,小子善於排兵佈陣!”
“楊素這小子,又光明正大賣官!”果然皇帝一直未變,只要事關社稷,其他所有的都不是事,“朕答應你,快說!”
“我爹只賣給李靖一個八品的功曹!”反正自己便宜老爹賣官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楊聰也不在乎。
“陛下,是否發現,治國的良策,就包含在這‘賣官’的道理裏?”楊聰反問道。
皇帝似乎有些不滿,“放肆,賣官是徇私貪污之事,是官員之不潔、不雅,是必須肅清的大惡行爲,豈能當做道理?”
“敢問陛下,爲什麼別人都來找我爹買官?或者說,爲什麼仕子都要投靠門閥的腳下,尋求一個官職?”
楊聰一個反問,將皇帝徹底問懵,“爲、爲什麼?告訴朕!”
“因爲這腐朽的九品中正,因爲這如同傻子一般的察舉制!”
“因爲各地官員無能,認爲被‘舉孝廉’就是治國之才!”
“因爲皇帝你無能,你根本無法知道,究竟真正的人才隱藏在哪裏!”
楊聰的靈魂三連問,來自他這一年以來的經歷,曾經高盛的師爺吳累,號稱第一名嘴,爲了舉薦入仕,只能投靠齊國公府。
現在的李靖,明明有能力,爲了入仕,也只能靠自己便宜老爹的舉薦。
這就是這個時代,人才的無奈。
皇帝反應了一會,似懂非懂,“好像有點道理,但是人才與門閥之間有何聯繫?”
楊聰選擇舉了個例子,“漢末三國瞭解不?”
“略懂!”皇帝自謙道,其實他很懂。
“諸葛亮爲什麼被稱爲臥龍,被衆多能者追求?”楊聰簡單問道。
“因爲諸葛孔明是大賢者,在治國軍事上有大能!”皇帝不假思索回答道。
“錯!”楊聰一點不給皇帝面子,“因爲給諸葛亮造勢的那個人,水鏡先生舉世聞名!”
“如果沒有人宣傳諸葛亮,誰知道諸葛亮這個人?民間又藏着多少諸葛亮?”
“如果買官的李靖是諸葛亮,那賣官的我爹就是水鏡先生,是或不是?”楊聰趁勢問道。
“是!”皇帝回答的也是乾脆利落。
“門閥爲什麼權利無法分散,是因爲控制了官員的舉薦,每代人才進入朝廷,必須通過門閥貴族的篩選,自然成了各大門閥貴族的狗!”
“皇帝想要瓦解門閥貴族的權利,不能單純依靠殺老臣,毀貴族,那樣只會毀了這個國家的根基!”
“如果奪走官員的舉薦權,使未來朝廷的大官公正、公平、公開選舉,不再經過貴族的篩選,久而久之,門閥貴族的權利便會分散瓦解。”
“雖然皇帝這一代無法完全完成分解門閥,但是隋二世、三世......總有皇權一統的那一天!大隋萬年!”
楊聰說這些,心中想着大隋二代而亡,不禁有些羞愧。
但是皇帝已經接近瘋狂,再也不是那個沉穩睿智的模樣,“告訴朕,如何奪走門閥們的察舉之權?”
甚至連獨孤皇后也震驚萬分,這是她和皇帝研究了半生的難事。
楊聰深吸一口氣,“廢察舉制度,推公務員制度,阿不,是科舉制度!”
楊聰開始娓娓道來:
在大隋所有州縣,統一開設考試,以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統一出題,統一批閱。
從縣裏開始選,每個縣按照人數,選出一定名次的才人,進京統一殿試。
然後從殿試中選出成績最好的人才,統一分配給需要人才的崗位。
從此三年一次科舉,保證人才源源不斷進入體制內。
門閥貴族再也無力控制官員的選拔,羽翼逐漸消散。
從此朝中大員不再受門閥貴族的牽制。
......
“秒!實在是秒!”隋文帝楊堅大喜,拍手叫好,“楊聰,朕封你爲禮部侍郎,主持科舉,速速將科舉制編入國策,運行開來!”
楊聰再次賭對了,只要對社稷有利,便宜老爹楊素哪怕有一百個兒子都不叫事,但是楊聰還是有自己的想法。
“等等,陛下,科舉的運行,必定會受到門閥貴族的反對,因爲傷了他們根基。”
“而且楊聰只是個小卒,德不配位,無法舉起科舉的大任,主持科舉之事,必須由皇親貴族進行!”
楊聰提出的問題,並不是虛晃一槍,卻是真的重要。
這也相當於給皇帝提供了一個大難題。
衆所周知,太子楊勇背後是關隴老貴族,也就是開隋九老的支持。
三賢王楊俊背後是各大新興貴族門閥的支持,尤其是門下令蘇威。
於情於理,太子和三賢王定會阻礙科舉的進行。
皇帝雖然是九五之尊,也禁不住衆多大臣的阻礙。
皇帝沉思許久,“楊聰,你覺得誰更合適主持科舉大業?”
楊聰淡淡一笑,其實皇帝已經心知肚明了,四皇子蜀王楊秀是太子的嫡系,五皇子漢王楊諒是三賢王的嫡系,能夠主持科舉的只有一個人。
“二皇子,晉王楊廣!”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