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官威!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3627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對此,朱允熞一行人自然是從善如流。

    只是也讓朱允熞心中升起了一抹疑慮,路引制度的消失,自然是爲了更加便利大明的發展。

    畢竟要是在大明,連出個村子都困難。

    這經濟也就別想着發展了,一輩子耕耕地就挺好的。

    可隨着路引制度的消失,隨之而來的則是治安上的問題,大明的確不需要那麼多的軍隊了,但或許……維持治安的捕快和守城的士卒卻需要更多了。

    這就是眼下大明處於的困境,一個問題解決,另外一個問題很快又會冒出來。

    只因爲,朱允熞所有的新政都沒有觸及到大明的根本!

    仍然是治標不治本的階段,所以自然而然會出現諸多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近現代化,往往是極爲困難的過程,必須要付出血與火的代價,而朱允熞想要和平過渡,這其中的難度,自然是不言而喻。

    更何況,大明近現代化的路天然就面臨着諸多壁壘。

    不過現在卻不是思考這些的時候,朱允熞一行人放下兵器之後,走進了城內。

    澄城縣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似乎沿着眼前這一條路就能看到城牆的另一頭,但實際走起來,卻還是需要一點時間。

    “咚!咚!咚!”

    鼓聲響起。

    朱允熞循聲看去,那似乎是縣衙所處的方向。

    顯然,這是有人報案,此處的縣令正在升堂。

    朱允熞立刻來了興趣。

    “走,去看看。”

    越過一羣正在看熱鬧的百姓,朱允熞依靠着自己體型小的優勢,成功往裏擠了進去。

    大堂內,當地的縣令正高高在上的端坐着。

    兩側衙役神情嚴肅。

    下方,一個有些樸實的百姓正跪在地上,看這個樣子,似乎腳都有些發軟,但還是堅持着,一隻手死命的攥緊。

    “堂下何人?”

    “前來報官,所爲何事啊!”

    一道懶洋洋的聲線響起,似乎坐在正前方的縣令還沒有睡醒,甚至還伸了一個懶腰。

    打不起精神來。

    “稟……稟大人!”

    “草民張黎生,要狀告張家村族老,剋扣在下贖買田地的糧食!”

    “弄虛作假,以次充好,缺斤少兩,還往糧食裏摻沙子!”

    “原本許諾的糧食,到我手中,竟然不足七成!”

    張黎生悲憤的說着。

    但在人羣之中的朱允熞卻有些弄不動了,贖買田地的糧食?這又是從何說起?

    而且此事爲何同宗族有關?

    朱允熞大爲不解,只好向周圍人問詢了一遭,這才將事情的原委弄了個清楚明白,原來在這陝西布政使司的地界,朝廷下令將田地收爲國有,要給百姓補償,本來用的是銀子,可偏偏陝西布政使司很多地方不同。

    用的卻是糧食!

    但若是用糧食也就算了,只要是足額的糧食,倒也不算是虧待了百姓。

    可這些傢伙,卻串聯了當地的宗族勢力。

    對百姓們許諾的糧食的確是發了,一點不少的發了下去,但卻是發到了宗族手中,而經過了宗族之手的糧食,一下子就少了三成。

    用新糧換沉糧,再往裏面摻沙子,甚至缺斤少兩,這都是再常見不過的操作。

    而這三成糧食,自然不可能全是宗族吃下去了。

    其中必然有一部分又迴流到了地方官員的手中,只不過經過了這一層,地方官員就完全可以把責任推脫到宗族身上。

    他們的確是全額把糧食發下去了。

    只是宗族自己剋扣而已,哪怕真的去查,這些宗族勢力也定然會咬死不說。

    然後推出個把人來頂鍋。

    至於真正糧食的下落自然是無從查起了。

    所以說,此刻張黎生狀告的看似是宗族族老,實際上,狀告的卻是堂上的地方官員啊!

    果不其然。

    方纔還沒有多少興致的澄城縣縣令,一下子正坐了起來。

    仰着頭,俯瞰着張黎生。

    臉色逐漸變得陰晴不定,這一幕,讓朱允熞回想起了一句再經典不過的話——堂下何人,竟敢狀告本官!

    當真是可笑,卻又可悲!

    “這麼說,你確定是你所在張家村的族老剋扣了糧食?”

    “可有證據?”

    “本官可提醒你,莫要在這裏空口白牙的污衊了好人!本官可是聽說,張家村的族老向來待人和善,樂助好施!”

    “又怎麼會做這等齷齪之事?”

    澄城縣縣令到底偏向何方,自然已經是一目瞭然。

    若是聰明一些,不那麼固執的人,聽到這番話就知道不管怎樣,絕對是告不贏了。

    張家村的族老和這個縣令明顯就是一夥的!

    串聯溝通,沆瀣一氣!

    縣衙門口,諸多百姓也忍不住竊竊私語起來,一個個低聲說道:“還樂善好施?張家村那個老家夥,簡直是吃人不吐骨頭才對!”

    “咱們別的地方雖然也是發的糧食,但也才扣了兩成。”

    “只有他,起步就是三成,若是遇到孤兒寡母之類的,只剋扣一半,那都是他突然良心發現了!”

    “誰說不是呢?我可是聽說了,張家村裏面就真有人被逼得活不下去了的。”

    “不僅朝廷發下來的糧食一分沒收到,還把人家的地都給收走了。”

    “說是官府決定的。”

    “狗屁嘞!官府哪兒有這個權力?那啥《百姓日報》裏不都說過,官府收田只是什麼‘所有權’變更,地還是歸大家使用。”

    “根本不變的!”

    “就是這些傢伙勾結起來,一起斂財,把人往死裏逼而已!”

    朱允熞在一旁聽的很不是滋味。

    朝廷下令,要各地方官府發放銀子贖買田地,將田地收爲國有,但到了陝西布政使司這片地界,突然就變糧食了。

    但若是變糧食也就算了。

    至少也不會招致百姓不滿,但偏偏這些傢伙發放糧食的目的就是爲了方便從中剋扣。

    畢竟銀子可沒辦法玩兒那麼多的花樣。

    是多少就是多少,稍微一個不小心,那可就是要殺頭的大罪!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的教訓,他們可是吸取到了。

    不敢玩兒的那麼大膽。

    而這個時候,朱允熞也才明白,爲何陝西這幾年會接連上報‘乾旱’了。

    因爲這等方法勢必會導致官府的糧食不足。

    所以必須得從外面調動糧食進來才行,但這些傢伙都是只進不出的貔貅,指望他們自己掏錢買糧食?

    那可當真是妄想!

    所以他們才把主意打到了朝廷的賑災糧上。

    反正陝西這片地界時常遭災。

    這已經是常有的事情,只要連續幾年吃夠了賑災糧,把糧倉裏的糧食給補上。

    那原本朝廷撥下來的銀子,不就徹底進他們自己的腰包了?

    而迴流的那些糧食,更還是可以當做一筆額外的收入,豈不美哉?

    反正陝西布政使司地處偏遠,也就幾年的功夫,根本不容易被發現。

    只是沒想到,接連幾年的乾旱,讓朱允熞想到了日後同樣因爲多年大旱,在陝西起家的李自成。

    爲了防止出現這樣的變局,所以朱允熞才會命人下來探查。

    可就是這麼一查,才發現了這些陝西地方官員背後的動作,爲了將銀子吞進自己的腰包,當真也是花了大心思!

    不過,這對陝西的官員來說,吃賑災糧,已經早就是一種常態。

    時不時就得上報各種災害。

    偏偏你還弄不清楚到底是真的遭了災還是假的,因爲有時候地方上真就受了災!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人捉摸不透。

    說到底,還是陝西這地界離大明的政治中心太遠!不管是如今的應天府還是日後的北平,都在極爲東邊的位置。

    到了日後的清朝,這種吃賑災糧的事情,依舊極爲常見。

    而究其原因,還是因爲天高皇帝遠,百姓窮困,地方官員在這種地方,和土皇帝幾乎無異!

    不過這些問題,等大明有了火車之後,就能得到完美的解決。

    路程的縮短,代表的是皇權範圍的擴大,而當有朝一日把路修到了鄉村之後,就是徹底打破皇權不下鄉這個鐵律的時候!

    只是現在……

    澄城縣的縣令依舊可以在地方上作威作福。

    各個宗族的勢力,在鄉村之中,依舊有着極大的影響力。

    “大人!此乃草民收到的糧食!”

    只見張黎生從懷中取出一個小布袋,然後當着衆人的面倒了出來,暗黃的米色,混雜着粗糲的黃沙。

    顯然,這是老舊到爛掉的陳糧。

    被摻了沙子!

    “就這種糧食,草民就算是收到了一千斤,一萬斤也沒有用啊!”

    “大家來評評理,這能吃嗎?!”

    張黎生這麼一問。

    大家立刻羣情激奮,這都明顯不知道放了多少年的陳糧了!甚至裏面可能有些米都爛掉了!

    還怎麼吃?

    就這批米的價格,只怕不足原本發放新糧的十分之一!

    除非是真的活不下去了,否則誰會吃這樣的米?

    “肅靜!”

    砰!

    驚堂木一拍。

    澄城縣的縣令神色惱怒,指責道:“你們這羣刁民,是想造反嗎?!”

    隨後,又將矛頭指向張黎生。

    “還有你這個刁民,不知道從哪裏弄來這麼一堆破爛東西污了本大人的眼睛。”

    “本官何曾發放過這樣的糧食?”

    “對於張家村的族老,本官也是千叮嚀萬囑咐,他又怎會如此?”

    “分明是你這個刁民故意弄來誣陷張家村的族老!”

    “來人吶,給我狠狠地打!”

    “然後關進大牢,本官要讓這個不知好歹的刁民知道,澄城縣到底誰做主!”

    澄城縣縣令不等張黎生辯解。

    便下定了結論。

    不由分說的便要將張黎生打入大牢,朱允熞在衙門口看着這一幕。

    不由得眉頭緊皺。

    區區一個縣令,當真是好大的官威!

    陝西布政使司吏治之敗壞。

    可見一斑!

    “殿下……咱們要不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