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允許地方發債!大興天下!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2463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不過還是那句話,朱允熞只打算一點一點慢慢來。

    金融是一頭不受控制的猛虎。

    就算是朱允熞也無法預料這頭猛虎放到大明之後,會產生何等的變化。

    但吸取過前世經驗的朱允熞知道。

    每一步都必須慎重!

    所以朱允熞現在仍是以實體爲主,資本和金融工具只是朱允熞撬動大明財富的一個工具。

    深思熟慮一陣之後。

    只見朱允熞說道:“孤思慮良久,以爲當今之大明,光是依靠朝廷來修建道路、水利、城市,實在是過於緩慢。”

    “以往朝廷發債,然後通過大明朝廷戶部發放財政的方式,過於落後。”

    “故而,孤打算開放地方發債的權利,允許地方官府發行債券,以地方收益爲抵押,發行地方債券,用於興修基建!”

    朱允熞這無疑是走上了後世的道路。

    允許地方發債,用來興修各種基礎建築,讓每個地方都有錢來修建自己所需要的水利工程和交通工程。

    還有各種房屋、城池、學校等等。

    一併解決各種問題。

    讓每個地方都能有足夠的錢可以揮霍,不過暫時朱允熞並不會允許這些地方擁有太大的發債權利,肯定會有一個限額。

    而朱允熞也沒有打算走上賣地賺錢的道路。

    因爲那只是無奈之舉。

    後世賣地是因爲財政不濟,根本沒錢,別說之前的債了,就算是一點點工資都拿不出來!

    但在大明,地方官府完全有能力去清償債務。

    因爲現在的大明面臨的是一個廣闊而又荒涼的市場,等着大明的百姓去開拓。

    只要地方官府有心扶植自己的產業,就可以隨之收割全世界的資源。

    這麼大把大把的資源涌進大明,自然讓大明擁有償還債務的能力,而不用靠售賣本來擁有的東西來換錢。

    儘管這個‘售賣’,也只是售賣使用權。

    但朱允熞也沒有這麼做的打算,因爲這只是無奈之舉。

    可想要收割全世界的財富,又豈是這麼容易?

    除了豐富的商品之外,還要有足夠的商船,而最關鍵的是,雙方貨幣不同,雙方如何交易?

    這都是朱允熞目前和將來要解決的問題。

    “退朝吧。”

    朱允熞宣佈完了這條政令之後。

    直接宣佈退朝。

    他需要仔細思考一下,未來大明的海外貿易將要如何進行,順帶好好想想屬於自己的那個奸臣到底在哪裏。

    連一個衝鋒陷陣的奸臣都找不到。

    那他這個太孫監國也太失敗了些!

    …………

    御書房。

    朱允熞正苦思冥想,回憶着以前讀書時學到的知識。

    如果要發展海外貿易。

    那必定離不開一個東西,那就是匯率!

    本國貨幣兌換成他國貨幣的比例,就是匯率。

    而匯率又是如何定價的呢?一開始自然是按照貨物的價值定價,好比兩個不同國家之間,一斤糧食的東西是相同的。

    但在大明,一斤糧食只賣十個最基礎的貨幣單位。

    而在倭國,一斤糧食則是價值六十個最基礎的貨幣單位。

    那麼大明和倭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就是一比六。

    大明紙鈔的一文錢,就等於倭國的六文錢。

    如此以來,大明紙鈔的貨幣購買力在倭國自然強勢,可以肆意的在倭國境內收割原材料。

    但大明現在和倭國的交易模式卻並沒如此。

    因爲現在的大明是完全用槍炮轟開了倭國市場的大門,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正常交易的事情。

    直接就用商品瘋狂洗劫了倭國的市場。

    而手段,更是粗暴的多,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和平。

    所以什麼貨幣兌換基本都是不存在的,完全就是大明的商人們在強制着推行大明的紙鈔,根本不以倭國的貨幣爲交易貨幣。

    並且倭國本土白銀礦藏豐富。

    家家戶戶都有不少白銀,所以倭國並不以白銀爲貨幣。

    而大明因爲白銀稀少的緣故。

    所以白銀的價值不菲,完全可以當做貨幣使用。

    但大明的商人在倭國可就完全不認白銀的購買力了,而是直接以當地的價格當做普通的礦物收走了。

    轉手回了大明境內,直接就大賺一筆!

    而從這些倭國百姓手中搜刮的白銀,竟然比石見銀山好幾年的產量還多,一下子讓大明境內的白銀豐富起來。

    不再缺少白銀。

    家家戶戶都開始藏有白銀,而白銀的價值也開始不斷下降。

    反倒是因爲白銀增多,大明紙鈔的貨幣價值被錨定,信用大增,在百姓心目中,大明紙鈔已經等同於白銀。

    至少朱允熞不用再擔心大明寶鈔在百姓心目中如同一張廢紙了。

    “現在的大明,想要真正發展出海外貿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啊……”

    朱允熞嘆了口氣。

    不可能每一個國家,都如同倭國一般,用堅船利炮去轟開市場。

    更多的還是要依靠資本,依靠貨幣金融體系,將其他國家玩弄於股掌之中。

    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之間,就被大明掠奪走了財富。

    用來充實大明的底蘊。

    但這裏面所需要補充的知識實在是太多太多,朱允熞就算是手把手教,也很難教會。

    只能讓大明的商人們在實際中去摸索。

    總結出經驗教訓。

    同時大明想要發展,就必須一手把錢放進百姓的口袋裏,而另一只手,就直接掏空百姓的口袋。

    永遠有新的刺激、新的慾望涌現。

    不能讓大明百姓手中閒置的金錢太多,一定要流轉出來。

    這也是爲何朱允熞非得廢除理學的緣故。

    因爲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念,直到數百年後,還在影響着人們的內心。

    潛意識中,總會趨向於保守。

    錢財分配極不合理,百分之九十的財產都在存款上面。

    而在朱允熞設想中的大明百姓,不僅僅需要有存款,更還得要有屬於自己的資產和投資,分爲三角。

    三足鼎立。

    這才能最大程度的激活大明市場的活躍性。

    讓大明的百姓更有慾望,去收割全世界!

    反之。

    如果大明的百姓都紛紛滿足於此,喪失活力,不願意出海冒險。

    那大明遲早會僵化、會腐敗。

    從而敗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朱允熞自不願意見到這樣的結局。

    “那也只能是苦一苦自己,早日把這些知識給編纂出來。”

    “讓天下的百姓知道吧。”

    朱允熞嘆了口氣。

    沒想到,不僅沒能苦得了百姓,反而還苦了自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