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殿試,治世之能臣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2741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這一次的考試,並不只有以往的經史子集,而是在此之外又增添了一些額外的題目。

    這些題目自然是朱允熞親自加進去的。

    目的就是爲了找到符合自己想法的經世致用的人才。

    但爲了照顧當下大部分的士子,這些題目朱允熞都放到了加分項中,也就是說——原本的那些題目仍然同過去的科舉考試一樣,沒有變化。

    只是在這個基礎上,增添了一些可以加分的題目。

    答得上來,那麼被取進士的機會就大大增加,而若是答不上來,也不妨礙正常的科舉。

    朱允熞也很明白,臨時更換考題,只怕會惹得士子們不滿。

    更是明白,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妙處。

    所以自這屆科舉考試之後,才會慢慢從原本默守陳規的科舉考試,逐漸變得像朱允熞心目中的考試變化。

    要有儒家的思想,也要有政策的考試,更還要懂一部分算數,畢竟治國之道很多其實就隱藏在算術之中等待着人們去發掘。

    當然,還要會寫文章。

    只不過是一些實際應用之中的文書,而非是空談闊論的八股文。

    這次的科舉考試不同於以往足足需要九日的時間,朱允熞並沒有給諸多科舉考生那麼多時間。

    事實上,他們也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時間。

    因爲朱允熞在題目上做了些許的縮減,並且本來就用不了那麼長時間。

    之所以考試那麼長時間,並且吃喝拉撒都在號舍裏面,或多或少也有些服從性測試的想法在裏面。

    目的並非完全是出自挑選人才。

    而在朱允熞下令縮減流程之後,很快,科舉考試便結束。

    進入到了殿試的環節。

    朱允熞雖然親自擔任了主考官,但主要的側重點還是在自己出的那些題目,而在此之外的題目還是由其他同考官負責。

    對於這部分試卷,朱允熞是不怎麼知情的。

    朱允熞只知道,自己從這上萬份試卷之中,看到符合自己心意的考生,並不算多。

    便是把一些不夠完善,但有潛力的考生算上。

    也才不過一百來人而已。

    所以朱允熞心中其實有些失望,大明現在需要的人才遠比想象中的還要多,現在的大明一邊處於陳官冗員的狀態,一邊又是急缺人才。

    這其中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爲人才不足,效率不足所導致的。

    好在朱允熞心態良好,將人才問題當做一條長線來看待,並未強求現在一次科舉就能完全解決。

    於是此次科舉取士,朱允熞只負責取了自己看好的百人爲進士。

    而剩下的進士,則要交給其他的同考官確定,以往常的科舉取士爲標準,符合標準的便取爲進士,不符合者,自然也只能是篩除。

    直到殿試的前一日,朱允熞才知道,此番科舉取士,統共取了進士五百三十一名。

    比往常的三百名進士,多了足足一半多。

    而朱允熞所取之進士和同考官所取之進士,又有一半左右的比例交叉。

    所以這一次科舉取士的人數,便是同考官所決定的人數,也比往常多出了一半。

    這其中是否有貓膩,朱允熞不得而知。

    爲了填補朝廷空虛,這一次科舉取士的過程可謂是有些粗糙,不乏有可以作弊的環節和手段。

    但朱允熞卻並沒有一查到底。

    派錦衣衛去仔細詳查,因爲朱允熞知道一個道理,水至清則無魚。

    這朝堂的大魚都被網的差不多了。

    也是時候,該往裏面養一些魚,等來年的時候,有個好收成。

    反正這水裏總是要待一些東西的。

    還不如喂一些自己養的魚,來路清楚一些,到時候收網起來,也更方便,更容易掌控些。

    而不是讓一些雜七雜八的野魚摸進去。

    甚至龍蛇混雜,住進去一些不該進去的東西,到時候收網可就要麻煩太多了。

    所以這一次,朱允熞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沒有太過在意,也讓不少人鬆了口氣。

    次日。

    殿試。

    朱允熞朝堂問對。

    倒是沒想到竟然出現了意外收穫,在朝堂上,朱允熞先是向諸多新錄取的進士發問,大明未來之國策。

    讓衆進士作答。

    這些人中,答什麼的都有,有大談教育,要教化天下萬民者。

    有安撫百姓,鞏固政權者。

    大抵逃不過儒家仁德那一套,以道德治天下。

    但在這些乏味的回答之中,倒是有兩個答案,讓朱允熞眼前一亮。

    第一個答案,是一個叫楊榮的年輕人回答的。

    他認爲未來大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仗!趁着現在大明的國力雄厚,就一定要打!打出大明的威望,打出大明的風采來!

    一戰而定百年!

    用一場規模史無前例的戰爭,來讓所有周邊的國家知道,大明的實力!

    同時也好讓大明的周邊徹底安定下來。

    打仗的目的並不是爲了征服和擴張,而是爲了將周邊的國家震懾住,從而將重心完全轉移到大明境內。

    繼續搞發展。

    楊榮的回答看似是在鼓勵大明打仗,但實則卻是讓大明能夠收穩重心,專心內政的好方法。

    這也和朱允熞的想法稍有些不謀而合。

    只不過楊榮的目光並沒有放到海外,而朱允熞的目光則是一直放在了海外。

    同時朱允熞更是盯上了周邊國家的資源。

    朱允熞要做的事情,是建立大明在周邊國家,甚至是全世界國家的霸權。

    正所謂內聖外王。

    朱允熞走的便是這條道路!

    而第二個回答,則是來自一個叫楊溥的年輕人。

    楊溥的主張則和楊榮不同,他認爲如今的朝廷,必須要還利於民,讓民衆也能感受到大明發展的好處。

    而不是一味的去發展大明的國力。

    因爲現在大明的國力其實是比較虛的,建立在衆多泡沫之上。

    只有真正做到還利於民,讓百姓也富足起來。

    那才是真正能成爲大明底蘊的東西。

    更是能夠從根本上穩固大明的政權,讓大明的國本不動搖。

    而這也同樣是朱允熞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將更多的財富——不僅僅包括錢,更包括諸多物資還有公共基礎建設,一同打寶送給大明的百姓。

    讓大明的百姓可以享受到大明發展起來的更多成果。

    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讓大明的百姓知道,他們與大明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讓更多的百姓能夠支持大明的發展。

    這反應在日常當中,就是大明百姓的幹勁有所提高。

    朱允熞其實並不完全認同精神層次需求理論那一套玩意兒,因爲很多時候,精神是能夠戰勝物質的!

    同時也是可以反哺物質的!

    全民熱潮,的確可以補足不少生產力的不足。

    現在的大明,正就是這麼一個生產力嚴重不足的時候!

    不過,儘管朱允熞對這二人極爲看重,但卻並沒有給他們前三甲的位置。

    一來是樹大招風。

    二來,則是朱允熞必須表明支持儒家的立場。

    不能一步到位,直接將自己屬意的人才拔到最高,不過隨着朱允熞看中的人才一路高升,而狀元、榜眼、探花們紛紛原地踏步。

    想必大家也就能看出來,名次不是關鍵。

    跟緊太孫殿下的步伐才是真正的關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