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知行合一!致良知!儒家新學派!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3594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方孝孺慌了。

    開始徹底慌了。

    對於朱允熞其他的攻擊手段,其實方孝孺都不是很怕,無非一死而已。

    而朱允熞想要殺自己,就勢必會惹惱天下間所有的儒生。

    從此寸步難行。

    甚至連自己的儲君之位,說不好也要丟掉!

    但他從未想過,朱允熞竟然會從儒家理論上擊倒自己!用最直指核心的話,擊碎程朱理學的根本!

    天理,何爲天理?

    天理是否應該存在,而又是否合理?

    在此以前,大家都相信朱子所言,覺得世上應當是有天理的。

    畢竟天理昭昭,報應不爽。

    符合大家的認知和看法,同時朱子所提出來的天理,脫胎於儒家,雖然和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同,甚是極端。

    可也拯救了儒家。

    讓儒家重新佔據了主導,成爲了正統學說。

    可現在,朱允熞卻毫不留情的將程朱理學擊碎!將程朱理學的諸多不合理之處,統統講出!

    但偏偏朱允熞用的卻是聖人之言。

    是其真正的本意,讓人無可指摘!

    方孝孺也根本無法辯駁,畢竟他是真的找不到孔子到底哪兒說過天性純良,天理至上這種話。

    說到底,朱熹也是對孔子之言的過分解讀。

    借用對方的話來闡述自己的思想。

    裏面還混雜了不少禪學的思想在裏面,是不是真的認同孔子的話都還兩說呢。

    在今日之前,大家不會注意到這一點。

    可今日之後,大家便會不禁想到,如果他朱熹真的儒家弟子,又怎麼會去借用佛家的理論?

    儘管大家都這麼幹。

    而且三教合一乃是大勢所趨,可你被拆穿之後,就不一樣了!

    特別是太孫殿下現在明顯並非是不滿儒家。

    而是不滿你程朱理學!

    這樣一來,其他的儒家學派,豈不是有了興起的機會?說不定就會被重用!

    朱允熞將程朱理學扔出儒家之列。

    便是爲了告訴天下所有的讀書人,我並非是針對儒家,你們的利益也不會受損,沒必要和方孝孺一條道走到黑。

    只是需要伱換一個學派而已。

    這對讀書人來說,很難嗎?

    簡直不要太簡單!

    其實朱允熞說的那句話還當真沒錯,儒家的讀書人難道一定就道德很高嗎?

    如果當真道德高尚,就不會出現‘水太涼、頭皮癢’這種貽笑大方的文官了!

    朱熹那一套,只能培養出虛僞、假善的讀書人!

    而培養不出真正有德行的讀書人!

    “在孤看來,這世間又哪有什麼天理?”朱允熞語不驚人死不休。

    在所有人都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

    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孤認爲,真正的天理,真正的大道,並非高高在上,而是就在我們心中。”

    “儒家自古所求,天人合一!何爲天人合一?天心即吾心,吾心即天心!”

    “真正的大道,就在我們心中!”

    “此謂:心即理也!”

    “而吾等求理,非單純求德行之理,也要求天地自然萬物之理。”

    “孤有一言,贈予諸位。”

    只見朱允熞輕聲慢誦道:“隨處體認天理,六字千聖同行!”

    “萬里一心感應,虛靈中正觀生。”

    “孤認爲,人心之中,皆有自己的天理,而大家要做的,便是在不同環境之中,處處體會自己心中的天理。”

    “並踐行自己的天理。”

    “而非一味看着那高高在上的天理,處處去壓抑自己的本心。”

    “卻忘了,人心本是沒有善惡之分的!”

    “此謂:性相近也!”

    隨即,朱允熞又說道:“然,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心無善惡,然人之意,卻有善惡之分。”

    “爾等需得明白,知善知惡,方爲良知。”

    “爲善去惡,乃是格物!”

    “禮記上講: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何爲致知?致良知也!”

    “如何格物?知行合一也!”

    朱允熞借用陸九淵、王陽明心學之觀點,對朱熹所講的格物致知,重新進行了闡述。

    與二程、朱熹全然不同。

    程朱理學,知在前,行在後,往往造成的結果就是只知不行。

    而王陽明所提出來的知行合一,便是將兩者融合爲一,再不分彼此,無知,便是無行,而無行,便等於無知!

    兩者缺一不可!

    隨後,朱允熞更是不忘炮轟程朱理學。

    “程朱之理學,其核心之所謂天理,名爲天理,實則以強凌弱,迫民從仁!”

    “全無儒家半點之仁德!”

    “聖人之道,弘仁抑貪而求並育不害,乃是中庸之道!”

    “從不妄求附應!”

    “儒家德道所立之源、教能化成之本,在理學身上全然不見!如此禍國殃民之學,又豈能在大明繼續存在下去?!”

    下方,羣臣百官無不震撼,太孫殿下所言,竟然字字珠璣!

    讓下方羣臣幡然醒悟!

    儒家之道,本爲中庸,以自身賢明而立德。

    再以德行治理天下,感化萬民。

    可理學呢?

    卻是僅存儒學外表修仁義之形,卻愈發不明其求仁義之質!

    強曰天理,以天理立仁德,再得之賢明。

    豈不是完全反了過來?

    按照常理來說,一個人是內心賢明,方纔會有衆人推崇的德行,才有這個道理去治理天下。

    可現在理學偏偏是先畫了一個靶子。

    說這就是天理。

    只要中了靶子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

    於是大家看到中了靶子的人怎麼做,大家也就跟着一起去做,根本不需要管內心深處到底是怎麼想的。

    求於外表,而不求內心!

    這豈不是非常荒謬?!

    而現在,朱允熞則是提出,想要成爲聖人,先要尋求自己內心的良知,因爲人心即是天理。

    大家從自己的本心出發。

    才能真正的做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如此一來,大家的從本心出發,探尋天理,如此修成有德行的人,方纔是真正有德行之人。

    而非理學這般虛僞之人。

    理學,成不了真正的君子,更成不了真正的聖人!

    但朱允熞對於理學的抨擊還不止於此!

    他要真正將理學徹底一口氣碾死!

    哪怕方孝孺此刻已經完全說不出話來,大張着口,喘着粗氣。

    朱允熞也不放過他。

    繼續說道:“子曰:仁者必有勇!”

    “孟子也曾言: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

    “此方爲真仁哉!”

    “理學仁而不求中適,強求天理,以一家之理,替天下之理。”

    “此真強權而假仁也!”

    “非儒家之真意!”

    “若大家都能致良知,知行合一,從本心出發,行仁德之事。”

    “如此,方纔不失儒家之真意,是爲真仁矣。”

    可以說朱允熞簡直是從方方面面把程朱理學批判得不成樣子。

    同時,又糅雜着拋出了自己心學的觀點。

    下方的羣臣百官對於心學,其實也並不陌生,因爲心學其實由來已久。

    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啓其門徑。

    可以說,現在的儒家除卻理學之外,便是心學。

    兩者分庭抗禮。

    只不過由於一直以來,理學都是官方正統學說,所以大家都遵從的是程朱理學。

    但這並不代表心學就不存在於朝堂之上了。

    儒家的學派向來不是那麼涇渭分明,畢竟儒家天然就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羣臣百官之中,便有不少人,其實對於心學頗有鑽研。

    而此時,聽到朱允熞所提出的觀點,側重於心學,頓時歡喜無比!

    恨不得彈冠相慶!

    自元朝以來,便是理學一家獨大,難道說,心學有重歸正統的機會了?

    而更敏銳的人則是揣度出了朱允熞的打算。

    太孫不滿理學,想要將官方正統學說從理學替換爲心學!

    這對諸多儒生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翻地覆的大變革!

    但又何嘗不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好機會?!

    這場爭鬥,早已經不是朱允熞和方孝孺之間的爭鬥,更不是朱允熞同儒家之間的爭鬥。

    而是儒家的學派之爭!

    理學和心學之爭!

    但不同的是,在心學背後,有太孫殿下撐腰!

    衆人不禁在心中想到,今日太孫所言,定然是背後有心學高人指點!而太孫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爲了將心學換成理學!

    事情和所有人想象的都完全不同。

    太孫殿下並沒有和儒家站在對立面,反而是太孫和儒家站在了一起,而理學站在了儒家的對立面!

    在這一場儒學的辯論中,方孝孺甚至還沒出招就已經輸了!

    匆忙之間,他甚至根本找不到可以反駁朱允熞的話!

    而今日之事……一旦傳播開來。

    以他現在文壇領袖的身份,完全可以代表理學!

    而今日敗下陣來,就代表着……理學真的敗給了心學!

    天下讀書人也會開始思考,到底是要繼續聽理學的,還是轉而投向心學?

    反正都是儒家,他們這也不算是轉行?

    但朱允熞卻要比他們想的還要更狠一些。

    下令道:“今日朝堂之爭,派專人整理一番。”

    “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句。”

    “刊登在百姓日報之上,孤要讓天下的百姓評評理,看看誰更有道理!”

    羣臣愕然。

    太孫殿下這是要殺人又誅心啊!

    且不說太孫殿下以有心對無心,今日和方孝孺之間的爭論本就佔盡了上風。

    慌亂之下,方孝孺甚至沒找到幾句話可以回答。

    但就說太孫殿下在百姓之間的聲望。

    大家肯定也是支持太孫殿下啊!

    而且,太孫殿下所言,句句都是真知灼見!

    怎麼可能會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