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來自老朱的警告……不對勁!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2468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老朱的瞳孔,驟然放大。

    不是說不行嗎?

    再讓他們繼承王位,那後面的問題,又該怎麼辦呢?

    那樣王位不還是會膨脹,直至朝廷供養不起嗎?

    封在外地不行,召回京師就行?

    老朱有點凌亂了。

    “你快說說,這又是爲何?”

    他連忙追問道。

    “很簡單,讓他們去辦事,賞賜有功之人。”

    朱允熞道:“親王的後代,若想承襲王位,那便要爲朝廷立下大功,再下旨特賞,便可格外開恩,封爲王爵。”

    “後世子孫,若再有大功,則仍能封王,否則,便仍然降等。”

    “如此一來,宗室親王,便不能怨朝廷寡恩。”

    “唯有自己不甘墮落,力爭上游,方可保親王之位。”

    “國家亦不致負擔不起宗室負擔,而陷入危機之中。”

    “但有一點。”

    “要讓他們立功,就要給他們機會。”

    “若是在封地之上,則唯有賦予更多的軍權,讓其立下軍功。”

    “但如此一來,藩王勢必掌握重兵,形成尾大難掉之勢。”

    “唐朝藩鎮割據之殷鑑,不遠矣。”

    “故而孫兒以爲,不如將所有藩王都召回京師,不再封地,而是根據其才能優劣,授予差事。”

    “一則一家人不致於分離四方,常年難以團聚。骨肉親情,方不會太過疏遠。”

    “二則朝廷之中的緊要職務,亦可由朱氏宗親擔任,不落外人之手,有助於江山穩固。”

    “三則也給了他們立功尋賞的機會,使皇室宗親,不致坐享其成,腐敗墮化。”

    “皇爺爺以爲如何呢?”

    他乾脆一口氣說完。

    如果是以前,朱允熞不會說這麼多。

    只會點到爲止,儘量誘導老朱自己往這方面去想。

    但隨着與老朱打交道越來越多,他漸漸發現,自己這些小心思,都瞞不過老朱。

    與其讓老朱認爲他自作聰明,還不如更加坦城。

    老朱低頭思索。

    “熞兒之言,委實有理。咱只是擔心,他們都回到京師,難免有異心,與大臣勾結,生出叛亂啊。”

    這是他分封諸王最大的初心。

    都是自己的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

    兒子們大了,心思就都不一樣了。

    大家誰不是朱氏子孫?

    你能當皇帝,爲啥我不能?

    老朱實在不願意看到大明,再發生唐朝那樣的玄武門禍事。

    因而,將兒子們都封爲藩王,天各一方。

    不在朝中,靠地方勢力,就很難與中央相抗衡。

    不僅如此,老朱對於大臣們私下與藩王見面,都是非常忌諱的。

    一再告誡,朝中的高官,不得隨意與藩王相見。

    歷史上,立了不少軍功的馮勝,就是因爲私下會見藩王,而被老朱賜死。

    將藩王都召回京師,老朱實在不放心。

    “皇爺爺。”

    朱允熞勸諫道:“宗室親王會不會釀成禍事,與他們在不在京師,並無太大的關係。”

    “所爲者,在於帝王如何制衡。”

    “昔日秦王李世民功高蓋世,即令沒有皇子的身份,以他的所立下的戰功,以及他在軍中的威望,來一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也不是難事。”

    “李淵不通制衡之道,奪天下又全賴李世民之功,又不願立其爲儲君,終成慘劇。”

    “故玄武門兵變,看似是皇子們相爭,實則是權臣之爭。”

    “與親王是否在京師,並無關係。”

    “沒有宗室親王,還有朝廷大臣。”

    “難道帝王治國理政,還能不用人嗎?”

    “只要用人,又不注意加以制衡,便可能導致權力旁落。”

    “皇帝宗親在朝,反而可以有信賴之人。”

    “若是有親王不聽教化者,大明有律法,朝廷有規章制度,親王雖爲宗室,亦是臣子,皇帝自可制之。”

    老朱聽他說完,忽然問道:“熞兒,如今大明的藩王,可都是你的叔叔,是伱的長輩,他們當中,不乏桀驁不馴之人,他們全部回京,你真的能制得住。”

    言落。

    他一雙眼睛知炬,盯着朱允熞。

    “藍玉在諸將之中,也以桀驁不馴而著稱,孫兒還沒有被冊封太孫的時候,便將他馴得服服帖帖的了啊。”

    “叔叔們是孫兒的長輩,但也是大明的臣子。”

    “請皇爺爺相信孫兒,孫兒一定能制得住他們。”

    他說話的時候,老朱一直看着他。

    待他說完之後,老朱重重嘆了口氣。

    “也罷,你的想法,也很有道理。”

    “再則,你態度如此堅決,就算咱現在不準。將來你繼承大位,還是會將叔叔們召回來吧。”

    老朱目光如電,看透他心中所想。

    “那時候,可就麻煩多了。”

    “與其等你登基繼位召回他們,不如就由咱來做吧。”

    “不過,咱始終覺得,他們都回到京師,會鬧出不少事來。”

    “你的二哥,咱素來覺得他安分守禮,仍然這般不老實。”

    “咱那些兒子,咱可是清楚得很,沒有一個省油的燈。”

    朱允熞心中一驚。

    沒想到老朱竟然在此時提及朱允炆的事,莫不是意有所指?

    但他急切之間,卻仍然摸不透老朱究竟是什麼意思。

    “皇爺爺。”朱允熞腦海中念頭飛轉,朗聲道:“藩王在外,若不安分,則可能起兵,釀成連年兵禍,生靈塗炭,江山不穩。”

    “若是朝內,一則相處的時間更多,感情更深。二則若有不軌之心,亦只在朝內鬥爭,大多可化解於無形之中。”

    “退一萬步,即使是玄武門慘事,總好過在外地領兵造反,那樣死的人,較之宮廷政變,將多出萬倍!”

    “爲天下百姓計,也應將藩王召回京師。”

    從老朱的言語中,他已經聽出了老朱對召藩王回京,仍是有幾分不願。

    不過是看在他的面子,才沒有駁回。

    但朱允熞前面的話已經說出去了,不太好此時改口,也只好硬撐到底。

    “咱只是先提醒你,讓你有點心理準備。”

    “召回藩王的事,咱已經準了,這就下旨!”

    老朱笑道:“不管怎麼說,他們都是你的叔叔,是咱的兒子,是朱氏子孫,就算有什麼過錯,也不能輕易加罪。”

    他說到這裏,忽然問道:“對了,倭寇的案子,查得怎麼樣了?”

    老朱一臉笑意,不復之前的嚴肅。

    恍然間,朱允熞回過神來,剛纔老朱那番話,看似是在“提醒”他,爲了他將來繼位後的江山穩固,不要輕易召回藩王,要深思熟慮。

    實則是“警告”他,不能對叔叔們下“殺手”?

    也就是說,老朱對他有所“懷疑”?

    擔心他召藩王回京,是想對叔叔們下手?

    爲何老朱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倭寇?

    朱允熞想起幾個相關的人。

    二哥朱允炆、三哥朱允熥、以及姑姑安慶公主。

    倭寇……倭寇……倭寇……

    轟!

    他的腦海內,突然有一道驚雷炸響,閃電亮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