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章 三管齊下!掌握世界的根本之要!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3399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人民幣?

    朱允熞愣了一下。

    好名字啊!

    將來的世界第一貨幣,就非它莫屬了。

    哦。

    不對。

    應該是世界唯一貨幣!

    大明領先世界數百年,第一個實現工業化。

    世界上哪還有其它貨幣的生存空間呢?

    將來收鑄幣稅,就能收到手抽筋。

    想想就很美。

    朱允熞滿意的點了點頭。

    “準備就緒之後,就正式登報發行吧!”

    在此之前,朝廷公告各項事情,都是張榜公布的。

    如今,有了《百姓日報》,登報公佈,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相比張榜公布,登報能看到人更多,消息傳播得也越快。

    當然,張榜仍然繼續。

    畢竟是多年的習慣,不能突然就廢除了。

    總有一些人,還是習慣看榜,要等他們慢慢適應。

    只是,張榜的地位沒有那麼重要了!

    “特大新聞,朝廷進行貨幣改革,發行新鈔,回收大明寶鈔。新鈔可以換白銀!”

    “特大新聞……”

    ……

    隨着賣報人的一聲聲的吆喝,發行新鈔的消息,很快便傳遍了金陵,再傳至全國。

    首先沸騰的是官場。

    老朱給官員定的俸祿並不算低。

    至少供他們滿足基本的吃穿住用,沒有啥太大的問題。

    就是從來不漲薪水。

    而且經常以寶鈔發放。

    可寶鈔印得太多,其紙面價值,與實際面值,相差太遠了。

    原來一百兩銀子的俸祿,給你發了一百兩銀子面值的寶鈔,實際上只值二十幾兩銀子,這誰受得了呢?

    到了後面,貨幣完全崩潰的時候,那更是廢紙一堆。

    貪官或者家裏底子厚的官員還好。

    如果家裏窮,還是一個清官,那日子真是沒法過了。

    新鈔收回舊鈔的價格,是定在1:4。

    但給官員發放俸祿,卻是完全按新鈔的面值發的。

    相對於以前發寶鈔,等於一下子將他們的實際薪俸,提高了四倍。

    不靠薪俸過日子的官員還無所謂。

    眼巴巴靠着薪俸過日子的窮官清官,那就真的是太高興了。

    最重要是,新鈔可以兌換成白銀,只要交百分之五的手續費就行了。

    很多官員都不放心。

    剛一領到新鈔發放的薪俸,就連忙跑去人民銀行,將其全部兌換成白銀。

    童叟無欺。

    真的可以兌!

    令許多官員歡喜得熱淚直流。

    給老朱家當官不容易啊!

    能領到足額的薪俸,都算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民間百姓的反應,還要更誇張。

    一堆大明寶鈔,爛在手裏,很難使用。

    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其不斷貶值。

    現在太孫做主,進行貨幣改革,全部可以兌換成新鈔。

    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之前朝廷一直是只管發行,不管回收的。

    百姓們瘋狂的涌入人民銀行,進行兌換。

    畢竟,過了兌換期限,可就換不了啦。

    拿到新鈔之後,很多人也同樣不放心,又將其換成白銀。

    對此,人民銀行一律兌付。

    除此之外。

    朱允熞還命令官方的糧價,一律不許漲價,但只收人民幣,不收白銀。

    市場上突然出現了大量的貨幣,正常而言,糧價就會上漲。

    就算朝廷強制穩價,也難以穩住。

    但今年的情況,卻是有點不同。

    甘薯已經種植成功,明年就要大面積推廣了。

    民間的百姓,都從報紙上得到這個消息,很多人還拿到了朝廷發放的甘薯種。

    朝廷的官員,更是親眼見證。

    甘薯有多高的產量!

    自古以來,花大量的錢,搶購糧食,囤積居奇的,就是大戶富戶。

    普通的老百姓,哪有那個能力呢?

    既沒有足夠錢,也沒有足夠大的糧倉,可以屯糧。

    只有大戶和富戶才可以。

    但他們已經知道了甘薯即將推廣種植的消息,這時候屯糧,豈不是傻嗎?

    大戶富戶們的消息來源,可不僅僅是《百姓日報》這樣的報紙。

    爲了確認真假,他們也各顯神通,向朝廷官員打探。

    當日挖甘薯是朝廷官員都在的。

    自然很容易驗證真假。

    知道甘薯是真的高產之後,就沒有大戶富戶去屯糧。

    相反,他們還想將自己以前屯的糧食,大部分都賣掉。

    畢竟,他們很容易判斷,甘薯若是真的高產,哪怕不能取代主糧,只是做爲輔助,也會使得主糧的需求減少,糧價下跌。

    此時不賣,更待何時?

    朱允熞卻是下令,朝廷在各地的糧倉,仍按原價收購,不許趁機壓價。

    米貴傷民,穀賤傷農。

    糧食價格最重要的是穩定。

    既不能太貴,也不能太便宜。

    這只能通過國家調節。

    在豐收的時候,收購多餘的糧食,進行貯藏。

    遇到災年,則將糧食放出來。

    如今水泥已經被發明出來,正好可以用於地窖糧倉的建設。

    人民幣能自由兌換白銀,還能用於購買糧食。

    如此一來,就有了雙重保證。

    但問題也同時出現。

    有許多富戶大戶趁着這個機會,將家中的存糧都大量賣出,反正有朝廷保證價收購,不虧還穩賺。

    換得人民幣之後,又將其去人民銀行換成白銀。

    對此。

    朱允熞的反應是收。

    全部收!

    他有足夠的底氣。

    一億兩白銀的準備金,絕對管夠。

    必須要將人民幣的信譽,一舉建立起來。

    何況,他們這樣換來換去,人民銀行還能賺大量的手續費。

    除此之外,國家糧食的庫藏,也能大大充實。

    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

    故而,那些大戶富戶敢賣,他就敢收!

    同一時間,《百姓日報》也鼓足了力氣,全力宣傳“人民幣”的種種好處。

    白銀是如何如何不方便,難以切割,難辨真假,難以攜帶……

    報紙上編出一個個的故事。

    比如講述某位商人在使用白銀的時候,遇到了因爲切割不便,而被對方從秤裏面做手腳,導致鉅額損失的事情。

    又有騙棍用鉛、錫灌注,鑄成假的白銀,與真銀子混合在一起,欺騙商家,卷走鉅額財富。

    還有兩名商人,一人帶了白銀,遭遇劫匪,搜身之後,銀兩全部被搶。

    而另一人因爲帶的是人民幣,夾在衣物裏面,不似銀兩那般硬重,故而沒有搜出來,僥倖逃過一劫。

    ……

    凡此種種,諸多故事,自然都是旁敲側擊,從各個角度講述白銀如何如何不好,紙幣如何如何好。

    不要小看這種宣傳的威力。

    即使在後世的社會中,因爲宣傳太多,大家已經有了很強的抵抗力。

    仍然難免會相信。

    何況是這個時代,更爲純樸的大明百姓呢。

    再加上紙幣使用確實便利。

    很快,金陵市面上流通的白銀和銅錢便大大減少,紙幣佔據了主流。

    在蘇州,揚州等商品貿易發達的城市,同樣也是如此。

    《百姓日報》上開始宣傳,有人將銀子都換成了人民幣。

    慢慢的,便有人跟着學。

    漸漸越來越多。

    換進換出,可都要支付高達百分之五的手續費。

    讓人民銀行賺了一個盆滿鉢滿。

    “還是人民幣好啊!”

    “真是比銀子方便多了!”

    “現在買東西,我都是用人民幣了。”

    “哈哈,我也一樣!”

    “這年頭,誰還用銀子和銅錢啊!”

    ……

    白銀剛性兌付,糧食收購保證,再加上輿論宣傳發力。

    三管齊下。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人民幣最終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

    所行之處,甚至比白銀還要更受歡迎。

    大明朝廷,也由此牢牢掌控了“鑄幣權”。

    財政爲國家之首要。

    沒有錢,什麼事都幹不成。

    養不起軍隊,搞不了建設……連救災賑災都無能爲力。

    掌控鑄幣權,財政才有了基本的保證。

    貨幣也是金融的核心。

    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能掌握整個世界。

    很快就到了年底。

    此時的大明,國庫充盈,糧食堆積如山。

    出乎朱允熞的意料的是,刺殺他的倭寇,像是人間蒸發一般,再無動靜。

    而朱允炆,常茂等人,也始終沒有任何動作。

    不過。

    他也不着急。

    獅虎捕鹿,獵人打獵,比的都是耐心。

    他們不動,朱允熞也不動,集中精力建設大明。

    一轉眼,年關將至,也到了該再去見見老朱的時候了。

    一方面,他有一種預感。

    若是倭寇要襲擊老朱,新年來臨之際,便是再好的機會。

    另一方面。

    趁着過年的機會,去見老朱,不會若人猜疑。

    年關時節,晚輩問候長輩,本就是理所應當之事。

    再則。

    如今,他有錢,有軍隊,有輿論宣傳工具,朱允熞的底氣也越來越足。

    他要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