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帝命天命,皆爲人民!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2743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聽到這個數字,姚廣孝和徐妙錦都怔在那裏,目露震驚,難以置信。

    “一億兩?”

    姚廣孝艱難的開口,道:“這也太多了吧。”

    朱允熞微微笑了笑。

    能籌集到如此之多的銀子,連他都沒有意料到。

    戶部將數字上報的時候,他都被嚇住了。

    這一方面是憑藉朱允熞在民間的崇高威望。

    老百姓們都相信佑聖真君不會欺騙他們。

    另一方面,要歸功於報刊宣傳的巨大威力。

    大明的百姓,對廣告的理解,還是十分粗淺。

    賣貨郎中的吆喝,店鋪前面的招牌,幾乎就是他們對廣告理解的全部。

    如今報刊上大肆宣傳國債如何如何好,多少多少人搶購國債,自然引起了無數百姓的跟風。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降維打擊。

    若是擱在後世那個廣告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時代,大家都麻木了,也不太相信,自然不可能有這麼好的效果。

    但如今大明的百姓,還十分純樸。

    看到報刊上印啥,他們就相信啥。

    跟着買國債的人,就太多太多了。

    人從衆。

    自古亦然。

    若不是民間存銀數量有限,又限制只允許用銀子購買,國債推銷的數量,還會更多。

    聽到有這麼多之後,姚廣孝反而急了。

    “太孫殿下,雖然國債一年只有百分之二的利息,但一億兩的話,一年可就是兩百萬兩銀子。”

    “這筆開支可太多了,朝廷一年才兩千萬兩銀子的稅收,十分之一的收入,用於支付國債利息,萬萬不可啊!”

    “再說,收這麼多錢,放在國庫裏面,一時也用上。”

    “若是不顧收入,大手大腳,胡亂將錢花完,將來拿什麼支付利息,又拿什麼還呢?”

    “依貧僧之見,當初就不該發行這麼多,趕緊將一部分多餘的錢還給百姓,還能減少利息損失。”

    借錢來花,在他看來,只能緩解一時。

    從長遠來看,弊大於利。

    朱允熞聞言,哈哈大笑。

    “這筆錢收上來,孤可是有大用途的,不能還,不能還!”

    姚廣孝不解的問:“太孫殿下要做什麼事情,需要一億兩銀子呢?”

    “新軍的建設也罷,遠征北元也好,都不可能花費如此之大。”

    朱允熞搖了搖頭,道:“當然不是僅僅爲了建設新軍,那只是一個由頭。”

    他說着,望向徐妙錦問道:“新鈔的防僞設計,技術研究和制造局做得怎麼樣了?”

    “一共設計了二十種防僞,其中十二處在明,用於百姓日常分辨真僞,另外八處在暗,不對外公佈,用於內部辨別,是更高一級的防僞。”

    “你可以放心,這套新鈔,大明絕沒有任何人仿造出來。”

    “爲了加強保密,每一處防僞方案的設計和製造,都是嚴格獨立分開的,沒有任何人知道全部的防僞措施。”

    “設計、生產,也都採用最嚴格的方法。”

    “除此之外,新鈔也用上了最新的紙張,使用新技術,即使被水浸泡後,仍然不會爛,可以長期保存。”

    朱允熞點了點頭。

    “那就可以發行新鈔了。”

    “舊鈔與新鈔的兌換比例,孤認爲定在4:1比較合適。”

    舊鈔的價值已經嚴重貶值。

    如果按1:1回收,那朝廷的虧損可就大了。

    也無法實現解決貨幣問題的初衷。

    “太孫殿下。”

    姚廣孝見朱允熞不回答自己,反而問起徐妙錦新鈔研製的事情,不禁有些急了。

    朱允熞笑道:“這一億兩銀子,便是發行新鈔的準備金。”

    “準備金?”姚廣孝愣了一下。

    旋即反應過來。

    其實,準備金這個東西,並不是現代才有的。

    在元朝的時候,元政府發行紙鈔,也準備了五十萬兩銀子的準備金。

    但最後仍然亂得一團糟。

    老朱也就不相信那套了,大明寶鈔發行,根本沒有任何準備金。

    姚廣孝見多識廣,博攬羣書,自然知道這些事。

    “一億兩銀子的準備金?”

    他深吸了一口氣:“這也太多了吧?”

    朱允熞笑道:“按百分之二十的準備金率,若要發行五億兩銀子的紙鈔,就需要一億兩銀子的準備金。”

    “五億兩銀子的紙鈔?”

    姚廣孝再度被嚇住:“印製如此之多,紙幣豈不是會迅速貶值?”

    “不會!”

    朱允熞很有信心。

    一方面,他發行紙鈔,不像老朱一樣,完全沒有任何準備金。

    另一方面,隨着商業和工業的發展,社會對紙鈔的需求會大大增加。

    算起來,五億兩銀子,並不算是很多。

    這也僅是他前期的打算。

    到了後期,隨着貨幣信用的重建,他還可以進一步降低準備金率,發行更多的紙鈔。

    隨着大明商業化的迅速進行,可以預料到,需要的錢會越來越多。

    “新鈔的面值,最大以一百文爲限。”

    在此之前,大明寶鈔大量印製一貫(千文)的面值。

    甚至可以說,絕大部分的面值,都是一貫的。

    但這在朱允熞看來,是非常令人無語的做法。

    過大的面值,意味着普通老百姓很難找零。

    在現實中,流通就會非常困難。

    只有特定的場所,才能夠使用。

    要讓大明的百姓,儘快熟練使用新鈔,習慣於在任何交易中,都用新鈔,便必須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新鈔的日常使用頻率。

    “最小的面值爲一文,除此之外,還有兩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一百文,共計七種不同的面值。”

    “圖案我也設計好了。”

    朱允熞拿出了他畫好的新鈔圖式。

    相比原來的文字,使用圖案的好處很多。

    至少,不認識字的百姓,也能通過不同的圖案,分辨不同的面值。

    還能給百姓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新鈔發行之後,百姓們可以用舊鈔來兌換新鈔,也可以用新鈔兌換銀子。”

    “不過,新鈔兌換銀子,需要收一定的手續費。”

    這是重建信用的關鍵。

    要讓老百姓們都相信,新鈔就等於白銀。

    只有這樣,如今已然崩潰的貨幣信用,才能重新建立起來。

    如若不然,不管怎麼做,都是白搭。

    準備金的意義,也在於此。

    朱允熞早就嚴格計算過。

    這些年,大明大約一共印製了面值約2億多兩的寶鈔。

    按4:1的兌換比例,也是五千多萬兩銀子。

    就算老百姓拿到新鈔之後,全部去兌換白銀,一億兩銀子的準備金,也足夠了。

    這種兌換不用一直進行。

    等貨幣信用重建之後,就不需要了。

    “需要設置一家銀行,用來進行兌換。”

    “以及進行大額金錢的郵匯,取代如今的私人錢莊。”

    “銀行?”

    姚廣孝捋了捋鬍鬚,道:“這個名字不錯,由朝廷來開設也很好,但一定要監管嚴格。”

    徐妙錦笑道:“銀行的名字,就叫“大明銀行”,如何?”

    朱允熞卻是搖了搖頭,道:“銀行的設立,雖是爲朝廷解決財政問題,但更重要的,是讓所有老百姓的生活更便利,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朝廷增加財政財入,歸根結底,亦是如此。”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

    “天子牧民,朝廷統率八方,亦爲使百姓能更好的生活。”

    “帝命天命,皆爲人民;君主者,人民之主。”

    “銀行的名字,依孤之見,新開設的銀行,就叫“人民銀行”!”

    姚廣孝拍掌讚歎:“好名字,那新發行的大明寶鈔,也能說是“人民幣”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