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工業化的恐怖威力!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2522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沒錢了?

    朱允熞苦笑了一聲。

    拔給技術研究和制造局的經費,可真是不少了。

    爲此,戶部的官員,已經多次向他抱怨。

    但還是不夠。

    遠遠不夠。

    沒辦法。

    以一個農業國家的經濟基礎,要支撐體系化的科學研究,工業製造,還是太勉強了。

    歷史上的工業發展,都是因爲工業製造自身能創造極大的利潤。

    由此像滾雪球一樣的,一步步壯大。

    但他現在的情況,是強行推進。

    還沒有創造出足夠的利潤,完全由國家墊資。

    投入是天文數字。

    可生產的槍支,大炮,水泥,油印機等等,都是不賺錢的。

    若不是因爲商稅的加徵,整頓,給國庫增加了不小的收入,技術研究和制造局,早就已經因爲沒錢而停擺了。

    “太孫殿下。”

    朱允熞正思索之際,姚廣孝的聲音響起。

    “貧僧編纂《洪武大典》,朝廷不用再拔款了。”

    “不用拔款?”

    朱允熞愣了一下。

    他可是很清楚,洪武大典的編纂,開支是非常龐大。

    不說需要的紙張,在這個時代,造價都不便宜。

    僅僅是僱傭幾千名讀書人,花費就相當於養數萬軍隊。

    當然,不是新軍這種,而是大明的普通軍隊。

    不需要拔款,姚廣孝能變成銀子來嗎?

    “這段時間,經過技術研究和制造局的研究,紙張製造的成本,已經降低了百分之八十。”

    姚廣孝道:“《百姓日報》開辦以後,銷量極佳,每期運往全國各地的總銷量,高達一百萬份,每份計十文錢,日入可達一千萬錢。”

    “扣除各項成本之後,盈利仍有三百萬錢,計每日賺三千兩銀子”

    “有此一項,用來編纂《洪武大典》,綽綽有餘。”

    聽到這個數字,朱允熞嚇了一跳。

    每天一百萬份?

    大明有這麼多人購買嗎?

    想了一下,又覺恍然大悟。

    大明真的很大。

    有一千多個縣,還有幾百個衛,幾百個所。

    雖然讀書人的比例不是高,但每一個縣賣出幾百上千份,其實也不算太誇張。

    全國加起來,可不就恐怖了嗎?

    何況似金陵城這樣的城市,賣出的數量,更是要多得多。

    《百姓日報》用的是極爲通俗的語言,平實易懂。

    很多僅僅讀過一兩年書的民衆,看不了古籍,但看《百姓日報》,卻毫無障礙。

    且不說他們是否關心朝廷大事。

    僅是因爲缺少娛樂,來看報刊上的故事,異聞,聊以自娛,就足夠吸引他們花錢購買了。

    大明讀過十幾年書,有能力參加科舉的讀書人,佔比不是很大。

    但念過幾天啓蒙學堂,稍稍認得幾個字的人,還是很多的。

    不少農民也會費盡苦心,送自己的兒子去學堂念上半年一載的。

    也不是爲了求功名,單純就是開開眼,認幾個字。

    需要的時候,就能用上。

    免得連簽字畫押都不知道。

    如此算來,讀者羣體就十分龐大了。

    運銷全國各地,每天賣出去一百萬份,也不足爲奇。

    不過,一天三千兩銀子的純收入,這個數字,還是讓朱允熞嚇了一跳。

    這樣算下來,一年可就是一百多萬兩銀子啊!

    大明一年的稅收才多少錢?

    算米麥的話,大約是3000萬石。

    摺合銀子,約2000萬兩。

    僅僅辦一個報刊,都能收入這麼多錢,是他完全沒有想到的。

    這就是工業化的威力嗎?

    真正深陷其中,朱允熞才能感受工業化的恐怖。

    後世之時,人們早已習慣這一切。

    可在農業社會,才能真正領悟到工業化的可怕。

    “好啊,老和尚,原來印報紙這麼賺錢,你竟然不分一點給我?沒有技術研究和制造局的油印機,你的報紙能發行這麼多嗎?”

    徐妙錦在旁邊聽着,可就來火了。

    她整天都在技術研究和制造局的經費來源發愁呢。

    沒想到,這個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倒是賺得盆滿鉢滿了。

    “那可不行。”姚廣孝立即開口拒絕:“編纂《洪武大典》非常花錢,沒有銀子可不成。”

    “那也用不着一年一百萬多兩銀子吧?”徐妙錦怒氣衝衝,道:“你要是不願意,那我就將油印機全搬回來,想要的話,一萬兩銀子一臺!”

    “伱敢?”姚廣孝吹胡子瞪眼。

    “你看我敢不敢?”徐妙錦毫不示弱。

    “咳咳……”

    看到他們兩個爭鋒相對,朱允熞出來打圓場,道:“老和尚,編纂《洪武大典》,也花費不了這麼多吧?”

    姚廣孝忙道:“貧僧打算將《洪武大典》的編纂在原來的基礎上,再擴大一倍。如今有了油印機,很多書籍,也需要大量增印。”

    原來編完書之後,是準備用手工抄幾份,分別放幾個地方保管的,以防有失。

    但現在有了油印機,他就想着要全部複印一批。

    如此一來,花費自然增加了不少。

    “可以!”朱允熞倒是沒有反對。

    歷史上的永樂大典,開始只編纂了一部。

    後來重錄了一部副本。

    就因爲數量不夠,這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大多數都遺失了。

    書籍與別的東西不一樣。

    書籍編纂出來,是要給人看的。

    建設藏書閣之後,重要的不是藏書本身,而是能讓人們借閱。

    否則,藏在那裏有什麼用呢?

    在借閱的過程中,書籍遺失、損壞是難免的事情。

    只有大量刊印,才能避免某本書籍,在歷史長河中消失。

    聽到太孫殿下批准,姚廣孝頓時喜出望外。

    能廣印書籍,傳播文化,可是功德無量之事。

    “既然印報刊能賺錢,那印製也可以。”

    朱允熞笑道:“你可以從典籍中,挑選一些生動有趣的,大量刊印,一則普及知識文化,二來也能賺取更多的銀子。”

    他看了一眼旁邊正一臉不滿的徐妙錦,又笑道:“刊印的所得,就由你們兩家平分。”

    “好!”徐妙錦拍手稱讚。

    她這個年齡的小女孩,最喜歡看那些話本。

    也認爲那些一旦刊印,必定會被瘋搶,能賺不少錢呢。

    雖然不能完全解決技術研究和制造局的經費問題,但多一分也算一分啊。

    小姑娘現在可是數着一文文錢過日子的。

    畢竟,現在技術研究和制造局生產出來的東西,如槍支,大炮,油印機,朝廷給付的價格,都是成本價。

    分文不賺。

    “是!”姚廣孝對此當然不反對。

    “說到銀子。”朱允熞意味深長的笑了一聲,道:“其實國庫現在不缺銀子,你們知道發行國債,一共獲得了多少銀子嗎?”

    “多少?”兩人都十分好奇。

    姚廣孝雖在朝中,但並不主管此事,亦不知情。

    “一億兩!”

    朱允熞笑着伸出一個手指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