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整肅官場,淚流滿面的老朱!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3410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隨着黃子澄,齊泰正法,戶部尚書趙勉自殺,駙馬都尉歐陽倫處死,一大幫官員牽涉案中被下獄,朝中的格局,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加徵商稅之事,終於得到了貫徹實行。

    幾乎是一夕之間,朝廷所收到的商稅暴漲。

    但很多小商小販需要交的稅,反而減輕了一大半。

    碼頭上的茶棚內,掌櫃忙得熱火朝天。

    自從太孫微服私訪之事刊登於報刊之後,他才知道,原來那日來的幾人,竟然是太孫殿下一行。

    太孫親自來查處商稅之外,殺了駙馬歐陽倫,他的茶棚,所徵之商稅,也從一個月三十兩,減到了三兩。

    而由於太孫殿下來過此地,更是引來無數的人前來參觀。

    一起品評太孫殿下曾經喝過的茶。

    茶棚的生意,自然火爆。

    市井當中,到處都流傳着太孫的傳說。

    報刊的開辦,一舉扭轉了文人騷客控制輿論的局面。

    如今輿論高地,已經被《百姓日報》牢牢佔據。

    輿論的方向,自然也以朱允熞的意志爲轉移。

    手握新軍,再加上報刊,筆桿子和槍桿子都被兩手抓緊,他也不再有任何顧忌。

    十八日,書生楊士奇以一介布衣之身,以審理齊泰一案有功,被太孫簡拔,授諮政處行走之職,參贊政務。

    雖然諮政大臣在朱允熞的設計中,並無品級,也無真正的實權,僅僅是作爲皇帝的顧問。

    但畢竟能進入諮政處,那便是在御前辦公。

    儘管如今陛下在外休養,政務委於太孫。

    但誰都知道,太孫眼下的地位,已牢不可搖。

    老朱駕崩之後,繼位再無疑問。

    在他身邊辦公,與在皇帝身旁辦公,並沒有什麼區別。

    可能還會更好。

    畢竟,新君登基之後,便是從龍之臣。

    擢功升遷,自然之理。

    此前進去的人,除了姚廣孝這個妖僧之外,都是朝中頗有名望的大臣。

    如今楊士奇以布衣之身,入諮政處,自然令朝野皆爲之側目。

    但楊士奇進入諮政處之後,爲了十分謹慎,絕不多說一句,也不輕言國事,只是默默的呆在旁邊聽着,認真學習,倒也沒有被太多的排擠。

    與此同時,太孫殿下教令,成立了一個百姓監督司的機構,楊士奇也被授予爲百姓監督司第一任總管。

    這是朱允熞深思熟慮之後才決定設置的。

    他考慮過直接用錦衣衛。

    但有三個問題,一是錦衣衛還肩負着宿衛皇宮大內的職責,若是再用錦衣衛去查官員,其權力就有些過大了。

    二是錦衣衛本質上也是軍戶,按大明律,軍戶世襲。

    如此一來,難免出現一代不如一代的情況。

    當然,這也是以後的事情,至少如今的錦衣衛,還算是精銳中的精銳。

    第三個原因則更加關鍵了,錦衣衛在成立之初,便有着極爲超然的地位。

    能入皇宮當御前侍衛,自然要保證人選的絕對忠誠。

    因此,當初挑選進入錦衣衛的人,大多都是世家子弟,或是立過不小軍功,受了朝廷恩惠,如此才放心讓這些人宿衛皇宮大內。

    但也正因爲如此,這些人與朝中的官員,實際上有着比較密切的交往。

    再讓他們去行使廉政監督的職權,大事還好,若是一般的小事,便難免會講人情包庇了。

    而朱允熞成立的百姓監督司,就是要從小處着手,防微杜漸。

    官員的貪污,受賄,種種違法行爲,都是從一件件小事上開始的。

    老朱的刑罰非常嚴厲。

    任何一名新上任的官員,在剛做官的時候,大多沒有任何想貪污的念頭。

    即使有這樣的念頭,也膽戰心驚,不敢輕逾雷池半步。

    可隨着時間的推移,想法就會慢慢改變。

    開始利用職務之便,謀一些較小的私利,然後膽子就會越來越大。

    後世說的“糖衣炮彈”,也是一樣的道理。

    錦衣衛所查的,一直都是大案要案。

    一般的案子,他們不查。

    而且,長久養成的習慣,難免也會認爲小案子不值得查,過於大驚小怪了。

    百姓監督司的成立,就是要防治這種情況。

    某種意義上來說,防止貪污,比懲處貪污更重要。

    不給貪污發生的土壤,才是最關鍵的。

    要不然,就算不停的殺殺殺,也只能治標,無法治本。

    一旦有所鬆懈,貪污之潮,就會以更大的力度報復。

    與大明其他衙門不一樣。

    百姓監督司的所有人員,都是重新招募,包括總管楊士奇在內,全部是布衣平民出身。

    朱允熞甚至下令,凡朝中勳貴子弟,或有在朝爲官的,三代之內,皆不得入百姓監督司。

    百姓監督司,要求所有人都是普通百姓,平民出身。

    百姓監督司的大小官員,都不授品級,也不像考取功名的秀才舉人一樣,享有不交稅的特權。

    但給予的報酬,卻十分豐厚。

    同時,百姓監督司完全獨立於朝廷諸多機構之外,財政直接給付,由太孫親批,單獨列出,不再向戶部申請經費。

    人事獨立,所有人員任命都由總管定奪,直接向太孫稟明,不受吏部考覈的約束。

    辦案獨立,百姓監督司有獨立的調查權,拘捕權,審訊權。

    實際上,明初之時,老朱便授予了老百姓扭送不法官吏的職權。

    但這一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形式上的。

    老百姓想要扭送官吏,又談何容易呢?

    老朱時期,一共也沒有發生過幾次。

    到了後來,這個制度就名存實亡了。

    百姓監督司則是將這一制度轉移到了受控的機構中。

    百姓監督司沒有品級,但有辦案權。

    不過,朱允熞同時規定,百姓監督司不得用刑。

    若是在地方上拘捕,原則上審訊之後,仍移交地方上一級的衙門法司處置。

    確有必要押送京師的,也要知會地方,且獲得上面同意,才能押送。

    而在京師拘捕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兩日。

    兩日之後,要麼移交刑部,要麼便必須釋放。

    除非有太孫的特殊命令,才可以例外。

    也就是說,百姓監督司只有查案辦案的權力,但沒有給人定罪的權力。

    最後的起訴,審判,必須移交法司。

    除此之外,百姓監督司剛一成立,就在內部設置了反貪反腐機構,嚴厲告誡所有人員,不得貪污腐敗一文錢。

    招募而來的人員,先進行了培訓。

    朱允熞多次親自給他們講課,因爲百姓監督司的特殊性質,所以在辦案上,手段要儘可能柔和。

    其次是不放過任何一件小事。

    因爲官員眼中的小事,在百姓眼中,可能就是了不得的大事。

    同時,他命令《百姓日報》大造輿論,宣講百姓監督司,讓老百姓們來此舉報官員的不法行爲。

    而在此之前,百姓想要告官員,前提必須是官員所犯的罪非常大。

    一般的事情,百姓們只能忍着。

    因小事狀告官員,只會被認爲是“刁民”。

    百姓監督司的成立,直接扭轉了這一局面。

    小到收幾文錢的稅,乃至衙役官差向商人索賄幾文錢,大到官員家蓋豪宅,置田地……都在百姓監督司的監管範圍之內。

    老朱曾經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卻仍然有不少官吏,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

    可隨着百姓監督司監管的不斷深入,這種現象,慢慢變消失不見了。

    誰也不願意因爲一點點小事,就被百姓舉報,被百姓監督司邀請前去“喝茶”。

    雖說不致於丟腦袋,連板子都不會挨,但卻是會狠狠挨一頓臭罵,同時也會記上一筆的。

    考功的時候,評功就要低一等,仕途從此受累。

    誰會這麼傻呢?

    於是乎,上至一品朝中大員,下至無任何品級的官差衙役,每個人辦事都變得規規矩矩起來。

    再也不敢在老百姓面前過於囂張霸道。

    金陵官場的風氣,爲之一變。

    以前朝廷殺貪官污吏,百姓們也就是圍觀旁看。

    畢竟,大多數時候,與他們其實並沒有太大的交集。

    他們痛恨這種行爲,但切身感受上,又有點麻木。

    如今官場上的轉變,特別是日常打交道的官差都態度大變,卻是更加的看得見,摸得着。

    每一個人都能感覺到,官老爺變了,官差變了。

    不敢再隨意欺壓百姓,因爲他們真的害怕老百姓去百姓監督司舉報。

    一時間,金陵城百姓,無不交口稱讚。

    ……

    陽山。

    老朱雖然離朝。

    可對金陵的動向,卻是一清二楚。

    “處死黃子澄、齊泰,也不向咱告狀,顧念骨肉之情,咱果然沒有看錯他。”

    “好啊!好一個百姓監督司!”

    “咱制定了那麼多嚴厲的刑罰,殺了那麼多人,可貪官污吏,卻是越殺越多。”

    “防微杜漸,勿以善小而不爲。”

    “與其等到貪六十兩銀子再殺頭,不如從貪一文錢便懲處開始。”

    “從小處着手,小貪杜絕,則社會風氣大好。”

    “風氣大好,則大貪之土壤難存!縱不能盡絕,亦能減去十之八九。這才是治本之策啊!”

    老朱看着手中收到的情報,突然老淚縱橫。

    一生反貪,到老卻越來越覺無力。

    今日才知,原來如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