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收稅之事,視察民情!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3128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楊靖與趙勉的關係,應該還不錯。

    剛纔兩人才一起聯袂進來。

    沒想到,他竟然要參趙勉。

    駙馬都尉歐陽倫更是皇親國戚,參他可不是小事。

    趙靖將奏章遞上。

    朱允熞翻開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的是趙勉利用職權之便,收受商人賄賂,虛開發票,從中牟利。

    歐陽倫的膽子就更大了。

    他的家人經商竟然不申請稅證,不向朝廷納稅,而當巡檢稅司攔路檢查時,其僕人周保還將稅司狠狠打了一頓,揚長而去。

    “他們兩人的事,可都查有實證?”朱允熞看完,將奏章放下,問趙靖道。

    “他們兩人,一個是朝中重臣,刑部尚書,一個是皇親國戚,駙馬都尉,無陛下旨意,太孫教令,下官不敢擅查。”

    “趙勉之事,有人指證,真假與否,一查便知。”

    “歐陽倫家僕周保行兇,毆打巡檢稅司,有稅司爲證,還有多人親眼目睹。”

    “至於歐陽倫無稅證行商之事,亦有人指證。”

    “下官聽聞不止是他,朝中勳貴功臣,皇親國戚,除一開始申請了一張稅證之外,後來便不按規定申請發票並報稅。”

    “他們經營的生意極大,所納的稅卻近乎爲零。”

    “太孫殿下新建立起來的稅制之法,不過數月間,已蕩然無存。”

    “戶部虧空巨大,與此亦有關係。”

    朱允熞臉色不由得變了變。

    雖然對這些人一定會設法偷稅漏稅早有預料,但膽量如此之大,還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如果勳貴功臣和皇親國戚都不交稅,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朝廷的稅收收入,也會直接破壞整個商業經濟的正常運轉。

    畢竟,普通的經商者要交稅,而他們不用交,那就意味着他們的經商成本,要比普通經商者低很多。

    如此一來,普通經商者如何能竟爭得過他們呢?

    劣幣淘汰良幣,用不了多久,大量普通經商者便會直接出局。

    這種局面,必須儘快解決。

    “趙勉正在籌辦發行國債之事,他的案子要查,但只能暗查。”

    戶部既管着收稅的事,又管着國庫支取,這是制度上的缺陷。

    收支必然分開,兩條線。

    大明需要設立一個專門的稅務司。

    “歐陽倫的案子,則必須從重從快處理。令宗人府……”

    朱允熞突然想到,宗人府的人,聽怕經商者亦有不少,他們多半也偷稅漏稅,讓他們去查歐陽倫,恐怕只會設法包庇。

    “令錦衣衛指揮使蔣瓛速來見孤。”

    他一聲令下,眼內殺機浮現。

    要讓那些皇親國戚,勳貴功臣老老實實交稅,就必須要他們曉得利害,讓他們知道,自己承擔不起不交稅的後果。

    殺雞敬猴。

    歐陽倫既然跳出來了,就正好當那只雞殺掉。

    ……

    ……

    ……

    金陵城。

    朝廷發行國債的告示一貼出來,就立即引起了無數百姓的議論。

    “朝廷竟然沒有錢,還要向咱百姓借錢?”

    “其實也不是啥奇怪的事情,漢朝的時候,朝廷沒錢,大量賣官,大家聽三國的時候,應該都聽說過吧?”

    “哈哈哈,相比賣官,以國債的名義籌錢,還是要好上不少的。”

    “這國債竟然還有利息,每年百分之二?”

    “是啊,家裏的銀子,藏着也是藏着,何不拿出來買國債呢?”

    “可利息也太低了吧,才百分之二,現在放印子錢的,一年的利益都是百分之兩百呢。”

    “這能相比嗎?印子錢是違法的事,發現了要殺頭的。再說,那事兒也缺德啊,還不穩當。”

    “國債不錯,就是不知道,到期能不能順利拿到錢啊?萬一到期之後,朝廷甩賴不給錢可昨辦?”

    “不用擔心,是太孫殿下爲新軍籌款而發行的國債,太孫殿下可是凌霄戰神,怎麼會欠老百姓的錢不還呢?”

    “新軍那麼厲害,建好之後,還怕沒錢嗎?”

    “有道理哦,別人信不過,太孫殿下我還是能信得過的。”

    “我還曾經在推舉太孫殿下的萬民請願書上簽字呢,肯定相信他。”

    “太孫殿下不會讓我等失望的。”

    “那還等什麼,買國債啊!”

    議論聲中,人羣開始爭先恐後的購買國債。

    這次發行的國債,有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二十年期,三十期,以及五十年期七種。

    購買國債,只能是白銀,餘者皆不認。

    這是因爲,此次發行國債,雖然打的藉口是建設新軍,實際上卻是爲貨幣改革籌措準備金。

    黃金數量太少,自然就只能是白銀了。

    ……

    此時的朱允熞,正帶着曦曦,徐妙錦,以及錦衣衛指揮使蔣瓛,走在街道上。

    駙馬歐陽倫和戶部尚書趙勉的事,他決定親自出來查探一番。

    二來也順便看看金陵百姓的生活,以及他們到底如何看待自己這個太孫。

    永遠不要脫離基層。

    從別人口中聽到的彙報,與自己親臨一線,終究是不一樣的。

    曦曦一直嚷着要出來玩,朱允熞也就帶上她了。

    徐妙錦聞到風聲,也趕了過來。

    蔣瓛則是他特意安排的。

    要去查訪亦必須是有的放矢,可不是無頭蒼蠅一般亂碰的。

    再說,他出行也需要嚴密的保護。

    目睹國債發行順利,朱允熞大大鬆了口氣。

    他本來還有點擔心。

    民間百姓不一定相信朝廷,而且對於民間到底能拿出多少白銀,也是未知之數。

    沒想到,發行國債的告示一貼出來,就遭到了搶購。

    白花花的銀子,如流水一般,涌入國庫。

    也對。

    這個時代的人,並沒有什麼理財的渠道。

    有錢人家往往會挖地窟,將銀子都藏起來。

    這多少有點暴殄天物。

    畢竟,金錢只有在流動中,才能創造其價值。

    後世的人將存入銀行,看起來是多了一筆固定的存款,實際上,錢仍通過銀行流動。

    但將銀子放家裏藏起來,那就真起不到流通價值的作用了。

    大明本來銀產量嚴重不足,大家還將銀子藏起來,市面上的白銀就更少了。

    怪不得連朝廷都拿不出多少白銀。

    如今通過發行國債,收集了不少銀子,這才有底氣辦事。

    朱允熞心情大好,與曦曦,徐妙錦兩人有說有笑,直往長江碼頭而去。

    錦衣衛早已查探清楚,駙馬都尉歐陽倫家有一批貨,剛從外地運來,正在碼頭上卸貨。

    楊靖彈劾其僕人毆打巡檢司之事,正是發生在此地。

    此前爲了尋找甘薯,他來過這裏。

    如今故地重遊,便發現碼頭比原來更繁華了。

    來來往往的人羣,商旅,比從前更多。

    路旁也多了不少臨時搭建的攤棚,供客人喝茶,歇腳。

    朝廷開放經商資格,不再以戶籍爲限,百姓涌入經商者,不計其數,人氣當然比以前旺。

    朱允熞走得累了,便尋了一處人氣不錯的茶棚,想坐下來喝一杯茶。

    茶棚人多,基本上每張桌子都坐滿了人。

    蔣瓛見其中一桌,僅有一名二十餘歲的青衣男子,便走過去道:“勞煩公子,不知可否一起搭個桌?”

    朱允熞出行,暗中保護的人不少,但都在四周潛伏。

    明面上看起來,就只有蔣瓛一個大人,帶着三個孩子。

    青衣男子爽朗一笑,道:“先生客氣了。這茶棚內,大家都是胡亂搭桌的,沒那麼多講究,坐吧。”

    蔣瓛拱手稱謝,朱允熞等三人便分別入坐。

    他不願若人注目,早已暗中囑咐蔣瓛,此次出來,由他冒充“長輩”。

    “聽公子這口音,似不是京城人氏?”蔣瓛坐下後,有一搭沒一搭的問道。

    太孫出行,一則爲了查案。

    二來也是視察民情。

    他心中有數,主動充當起“嘴替”。

    “先生好眼力。”青衣男子道:“在下是江西袁州人氏,自幼讀書,通史籍,卻未有功名。”

    “此番入京,是因朝廷要編纂《洪武大典》,特千里趕來,望能謀得一個編修的職位。”

    “原來如此!公子還是一位讀書人,失敬,失敬。”蔣瓛拱手。

    編纂《洪武大典》是非常浩大的工程,需要數千人齊心協作。

    朝廷下了諭告,各地有學之士,皆可赴京來任聘,考覈合格者,即能參與編纂大典。

    這可比考進士,考舉人的錄取率高得多。

    諭告發佈之後,學子赴京絡繹不絕,想來這青衣男子就是其中之一了。

    正談話間,外面突然傳來一陣騷動。

    幾名身穿衙役公衣的皁隸大搖大擺的走了進來,喝道:“店家,這個月的稅錢該交了,不然,就立即關門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