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拜當世聖人!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3436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要打破士大夫階層對知識的壟斷,可行之法,便是普及教育。

    但這件事,老朱一直在做,卻收效甚微。

    讀書在這個時代,是成本非常高昂的事情,非尋常平民百姓可以承受。

    洪武二年,天下初定,老朱即召見相關官員,提出“學校之設,國之首務”。

    隨後,整個大明王朝的國家機器迅速開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務,建設學校。

    在中央設國子監,在地方則有府學、州學、縣學、社學等不同級別的學校。

    全國各地,一年招收的學生,總計達三萬六千餘名。

    這在文盲遍地的封建王朝,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

    這些學生,被稱爲“廩膳生”。

    廩膳,即公家供應伙食。

    國家養着學生,全部公費讀書,包括生活費。

    每逢假日,朝廷還會給恩賞。

    學生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齡,朝廷還會發放給其發放一筆婚聘金,讓其娶老婆。

    然而,這一制度並沒有推行多少年。

    朝廷上下的官員,對於國家投如此之多的錢辦官學,大多不以爲然,只是礙於老朱的嚴令,不得不做。

    待老朱死後,除了國子監之外,各地的官學,幾乎都被廢除。

    朱允熞心中有數,想在大明普及教育,並非易事。

    很快,他和姚廣孝來到了印刷書籍的地方。

    許多工匠在忙碌着。

    一個個巨大的轉輪,飛快轉動,工匠們熟練的將轉輪上的字模取出來,放入印製版內。

    自活字印刷發明以來,印刷術突飛猛進。

    書籍的大量印刷,也極大的促進了知識傳播。

    但朱允熞只看了一下,便輕輕搖了搖頭。

    活字印刷雖好,但排版處理仍極其複雜,耗時耗力。

    太孫親臨,工匠們皆興奮不已。

    “太孫殿下,泥活字雖好,但膠泥容易損壞,仍有諸多不便之處。”

    “木活字則刻制困難,疏密不勻。”

    “且這兩者多印刷成冊之時,多有不清晰之處,質量不高。”

    “若是用銅活字,成本又太過於高昂。”

    “小的反覆鑽研,發現用“鉛”鑄造出的活字,印出來的書籍字跡飽滿清晰,質量極高,且活字本身也不易損壞。”

    一名工匠向朱允熞彙報。

    說着,他呈上剛用鉛活字印出來的一張書紙。

    衆所周知,太孫重視發明創造。

    對提出技術改造的工匠,都會給予重賞。

    工匠發明了鉛活字,便迫不及待的向太孫邀功。

    鉛活字?

    朱允熞微微怔了一下。

    腦海中不由得浮現谷登堡這個名字。

    此人在西方被譽爲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雖然實際上畢昇開創的活字印刷比他早了大約四百年。

    活字印刷是巨大的技術進步。

    但膠泥活字仍有許多缺點。

    諸如牢固度不足,破損不利保存,不能用來進行二次印刷。

    木活字則受木料所限,紋理疏密不勻,好的木料質地太過堅硬,刻制困難;沾水後變形,和藥劑粘在一起就不容易分開等等。

    至於銅活字,最大的問題取材昂貴,且製作工藝非常復雜。

    相較之下,鉛活字有許多優點。

    隨着鉛活字的發明,在西方掀起了一場媒介運動,知識被迅速普及。

    谷登堡也因此被許多西方人視爲影響了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

    華夏何處無人才?

    只是稍稍採取一點激勵措施,這麼快就有人發明出鉛活字了。

    他甚至都沒有進行過任何指導。

    朱允熞心中感慨,不由得有些失神。

    旁邊,姚廣孝接過書紙看了看,讚道:“印製精美,字跡飽滿,較之雕版印刷,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好!甚好!”

    “不錯!”朱允熞也讚歎道:“你能另闢蹊徑,發明鉛活字,當賞。你叫什麼名字呢?”

    “回太孫殿下,小人王活印。”工匠應答大方得體,全不似其他人那般拘謹。

    朱允熞上下打量着他,又笑問道:“你從事活字印刷,有多少年頭了?”

    “倒是沒有幾年。”王活印面有慚愧之色:“原來家中尚有餘財,便以耕讀爲要務,後來家道中落,迫不得已,才做起了工匠。”

    “也是小時候家父常在院中擺弄農具器物,又做過活字印刷,才能靠此吃一口飯謀生。”

    竟是大戶人家出生?

    但一般的大戶人家,可不會在家中擺弄農具器物,更不會做活字印刷。

    這是下人才會做的事情。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少爺公子,當然是一門心思只讀書的。

    這個王家,有點與衆不同。

    朱允熞腦海中突然一道亮光閃過。

    王家?王……

    他連忙問道:“伱出身王家,莫是王禎的後人?”

    王活印驚訝無比:“那正是家父,想不到太孫殿下還知道家父之名。”

    你父親可是能載入史冊的農學家,農業機械學家。

    還是木活字和轉輪排字盤的發明者,歷史上有數的科學家之一。

    如此名人,誰還能不知呢?

    “天下皆言耕讀傳家,朝廷又何嘗不是以此兩者爲要務呢?”

    朱允熞道:“農爲立國之本,書爲文明傳承之載體,你父親既重農學,寫有著作,又發明了木活字和轉輪排字盤,對印刷術有卓越貢獻,孤當然知道。”

    聽到太孫誇讚父親,王活印激動萬分。

    “你能發明鉛活字,無愧是王禎之子。”朱允熞笑道:“孤今日便授你九品官職,賞銀五百兩,以資嘉獎。”

    “還望你以後再接再勵,做出更多的創造發明。”

    王活印跪下重拜,淚流滿面:“謝太孫殿下。”

    自家道重落,淪爲工匠之後,他不知吃了多少苦。

    想不到,今日竟能再獲官身。

    “鉛活字雖好,但孤還有一個更好的辦法。”

    朱允熞說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他令人去取一張蠟紙。

    “用硬筆在蠟紙上寫好字,便能做出蠟版,再將其平放在紗網下……”

    他根據前世的記憶,說出了油印機的製造和使用方法。

    相比槍械,油印機要簡單得多。

    而所需的蠟紙,油墨,硬筆等等皆是齊備的。

    這種簡單的油印機,相對於活字印刷,卻是一個巨大的技術飛躍。

    手壓式油印機,一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仍在大量中小學廣泛應用。

    特別是很多農村中小學,買不起成冊的試卷,老師自己編題出題,然後使用手壓油印機,印刷成試卷,供學生做題,考試。

    前世的朱允熞,在中小學的時候,還曾在學校鼓搗過此類油印機,印刷過試卷,對它的印象極爲深刻。

    原理和結構都十分簡單,印刷效率的提升,則是以千萬倍計。

    一時不可能馬上造出機器,但朱允熞一邊和工匠們講述原理,製造方法,一邊令人將蠟紙,紗網、油墨、硬筆等一應材料都齊備好了。

    他簡單的實驗了一下,便印出了一頁書籍來。

    王活印呆滯在那裏。

    剛剛還在爲自己發明鉛活字而驕傲。

    此際卻是承受了巨大的打擊。

    相比太孫殿下發明的蠟紙油印,他的鉛活字,倒像是一個笑話了。

    有了油印機,還要什麼鉛活字呢?

    太孫殿下剛纔給自己嘉獎,賞銀封官,多半只是看自己是王禎之子吧。

    要不然,一項根本用不上的技術,哪裏值得嘉獎呢?

    他失落萬分,怔怔出神。

    朱允熞注意到王活印的神色不對,便笑道:“你的鉛活字,雖然用不上,但你能發明創造出來,就很不錯。”

    “孤有天授眷顧,才能想出油印機。”

    “如若不然,未來幾百年,都會使用你所發明的鉛活字。”

    “孤封你官職,賞你金銀,也不是因爲你是王禎之子,而是你所提出的技術改進,值得孤給予重賞。”

    “你無須垂頭喪氣,應以此爲鼓勵自己,鑽研技術,做出更多的發明創造來。”

    王活印又是羞愧,又是感動:“太孫之言,我王活印必銘記於心,日後自當勤勤勉勉,定要做出一番成就來,不負太孫厚望,不負家父之名。”

    朱允熞點頭,又交待工匠們早點將油壓機製作出來。

    相較於活字印刷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油壓機的印刷成本之低,印刷效率之高,皆有天壤之別。

    使用油壓機,無論印刷多少冊書籍,都輕而易舉。

    書籍的大量印刷,必然帶來知識的廣泛傳播,由此影響到整個社會。

    讀書識字將不再被大戶人家,有錢人家所壟斷。

    朱允熞回頭,卻見姚廣孝還呆呆站在那裏,有若木雞。

    “你這呆和尚,還在那裏入定呢?”朱允熞嘲笑了一句。

    “撲通!”

    姚廣孝卻突然跪了下去。

    “太孫殿下今日發明油壓機,令書籍從此能廣佈天下,其功可比三皇,道衍代天下千千萬萬讀書人,拜謝太孫殿下!”

    他重重磕頭,深深而拜。

    自追隨朱允熞以來,姚廣孝從未有如此之態。

    蓋因其雖是僧人,骨子裏卻仍爲儒生。

    在他眼中,世間之事,無大過讀書。

    油壓機的發明,讓姚廣孝看到了一線天下人人皆爲讀書人,人人識字的希望。

    世間從此再無白丁。

    文明散播四海之內,教化通於萬民之中。

    此等功績,雖古之聖賢,亦難企及。

    姚廣孝所拜的,不是大明的太孫,而是當世的聖人。

    也就在這一刻,他才真正對朱允熞徹底臣服,再無異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