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從前不明白的道理!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2549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朱元璋笑道:“那你有何高見,且說給皇爺爺聽聽。”

    他端起桌上的茶,喝了一口,仍是十分慈愛的望着朱允熞,對他的反駁,並不生氣。

    “若皇爺爺只想要大明所有人的子孫,永遠都不變,農民的後代永遠是農民,軍戶的後代永遠是軍戶,商人的後代永遠是商人,那皇爺爺爲何又要進行科舉取仕呢?”

    朱允熞反問道:“他們通過科舉,農民的兒子變成了官員,不也改變命運,讓許多人生出不該有的野望了嗎?”

    “問得好!”老朱拍掌道:“那皇爺爺就來告訴你。”

    “治理天下百姓,就如何放牧牛羊一樣,要讓牛羊老老實實聽話,就要趕着走,要給他們一個前進的方向。”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

    “牛羊當中,有些畜牲很聽話,有些則脾性很倔,打着不走,牽着倒退。”

    “你若是放牧一大羣的牛羊,那一兩頭脾氣倔的,就可以將整羣牛羊都帶壞,伱需要將他們找出來,或者殺掉,或者訓服。”

    “治理天下百姓,也是如此。”

    老朱笑道:“你是不是以爲,朝廷科舉取仕,是爲國選才?”

    朱允熞再度怔住。

    難道不是嗎?

    “你這麼想也不算錯,但也不對。”

    老朱道:“若科舉只是純粹的爲國選才,那爲何考的卻是經義八股?”

    “真以爲那些東西學得好,就是棟樑之才嗎?”

    老朱的臉上,浮現出一抹不屑的嘲諷之色。

    “要咱說的話,經義學得好,八股寫得好,笨肯定是不笨的,笨人也不可能學好。”

    “但要說有多大的本事,可稱國之棟樑,那也未必見得。”

    “不過,對朝廷來說,不笨就夠了。”

    “咱以前就和你說過,要用中人,而非能人。”

    “科舉取仕,便是如此。”

    “一則挑選協助皇帝治理天下的助手,這不是最主要的,還有許多方法,都可以挑選。”

    “二是讓他們都去讀書,訓化他們的想法,若有不臣之心的刺頭,也可以挑出來,殺之。”

    “三是通過科舉挑選,可以給天下做一個榜樣。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讓他們都搶着給咱家賣命。”

    “科舉讓他們看到一點點改變自身命運的希望,但又很渺茫,只有極其少數的人實現,對天下穩定的影響微乎其微。”

    “除此之外,參加科舉的大量讀書人,他們能看到做官的希望,便會擁護朝廷。”

    “讀書的人,往往都是地方上的富戶,他們的勢力較大。”

    “朝廷得到了這些人的擁護,在各個地方也就站穩了腳跟,天下自然太平。”

    “表面上看起來,只要不是賤籍,誰都可以參加科舉,考上了,便能一步登天。”

    “但實際上,最後高中的人,大多還是地方鄉紳。”

    “通過科舉,籠絡這些人,至關重要。”

    老朱頓了頓,道:“選拔人才,那是說給外人聽的。你以後爲君,若需要用什麼人才,千萬不要拘泥於科舉。”

    “不過,還是皇爺爺以前和你說的。天下已定,一般的官,也不需要多大本事,你用科舉出身的人,也給千千萬萬的讀書人,看到了輔佐君王的希望,有百利而無一害,何苦不用呢?”

    朱允熞聽到這裏,身上竟緩緩升起一陣寒意,他問道:“皇爺爺,這麼說來,科舉雖名爲掄才大典,其實與爲朝廷選拔人才,並無太大的關係?”

    “哈哈哈!”老朱大笑:“不止科舉如此,從前沒有科舉的時候,舉孝廉舉秀才,又何嘗不是一樣呢?”

    “你好好想想,最需要人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老朱笑問道。

    也不等他回答,他便繼續說道:

    “真要人才,那是打天下的時候。那時,誰都希望自己能搶到能幹的人才,打敗對手。”

    “但你翻開史書,可見過有誰在打天下的時候,靠科舉考試去挑選人才的?或者用孝廉來挑人的?”

    “就說咱用的人,徐達,常遇春,湯和,劉基,李善長等等,不都是咱慢慢考察,挑選出來的嗎?”

    “打天下的時候,用人不拘一格,真正的唯才是舉。”

    “爲何到了坐江山的時候,就不這樣做了呢?”

    “因爲不需要了。相比挑選出精英人才,維持秩序的重要性,要高出萬倍。”

    “你不拘一格,啓用道衍,鄭和,那當然可以,咱也相信你的眼光,他們兩人,必有過人的才華。”

    “但簡拔人才,需適可而止,不能用得太多。還是要儘量按資歷來。”

    “不是因爲有資歷的人本領更強,而是維持用人的秩序。”

    “這才是長治久安之策。”

    朱允熞聽得怔在那裏,思緒萬千。

    他當然知道,老朱說的是至理。

    歷朝歷代,用人選官,皆是如此。

    真正需要人才的時候,用人都是不拘一格的。

    比如釣魚的姜太公,直接就拜爲相。

    韓信本來只是一名小兵,卻被劉邦任命爲大將軍。

    耕躬於南陽的諸葛亮,無任何經驗,劉備三顧茅廬,請他當軍師。

    便是本朝的劉伯溫等人,亦是如此。

    ……

    但王朝一旦建立,這種破格錄用的人才,就統統消失不見了。

    是真的沒有嗎?

    顯然不是!

    是因爲對統治者而言,秩序比人才重要。

    正如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一樣,也是一種秩序。

    故而,老朱立他爲皇太孫,才會掀起那麼大的風波。

    但反過來說,老朱還是立排衆議,將他立爲了諸君。

    足見在必要的時候,秩序仍是需要打破的。

    而且,在老朱和大多數文武百官眼中,天下是大明的天下,餘下皆是蠻夷,不能與正統中原相爭。

    但朱允熞卻知道,大明的疆域雖然遼闊,放在整個藍星,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外面還有更廣闊的海洋,陸地,還有無數林立的國家。

    大航海時代即將開啓,若在此時,固步自封,則必然落後於世界。

    如今仍是打天下的時候!

    因爲大明要與世間其他諸國去爭。

    一旦落後,就要捱打。

    階級固化,對於統治而言,確實有利。

    故而歷朝歷代,乃至後世的科技文明社會,許多國家的統治者都在暗中推動階級固化。

    雖然表面上說的都是漂亮話。

    但實際上就是想方設法的讓階級固化,讓底層翻身的機會越來越小,直至無限接近於零。

    底層不能翻身,上層也就不會隕落。

    這都是相輔相成的。

    窮人永遠窮,富人永遠富,實際上反而是統治者最希望看到的。

    只要不將窮人逼得走投無路,活不下去就行了。

    因爲這也同時意味着,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地位,永遠不會翻轉。

    江山永固!

    但由此付出的代價,則是整個社會也會因此而失去活力,失去發展的動能。

    國家的發展因此而停滯。

    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科學技術水平和制度幾乎都沒有啥進步,與歷代統治者皆用馭民之術,只求江山穩固,不求發展進步,有着極大的聯繫。

    他可不希望自己統治下的大明朝,亦是如此。

    “皇爺爺,孫兒有些話,想向您一吐爲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