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凱旋回京,拿下黃子澄!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3197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金陵城。

    今日是太孫殿下凱旋歸來的日子。

    一大早,錦衣衛便已在城外四處封攔,驅趕閒雜人等。

    在京所有五品以上官員,武將勳貴,各部給事中,都察院御史都站在外面迎接。

    而城內通往皇宮的主幹道上,也是擠滿了聞迅而來的百姓。

    因爲朱允熞回程走得慢,前方的相關消息,早就傳遍了整個金陵城的街頭巷尾。

    太孫殿下如何英明神武,料敵先機,用兵如神,新軍如何威猛霸氣,勢不可擋,皆已在百姓當中,廣爲傳涌。

    一戰破倭寇,二戰收松江,三戰燒老巢!

    如此驚人的戰績,傳着傳着,便漸漸成了神話故事。

    “當日曹國公當街攔截新軍,太孫殿下將其斬首。”

    “而後,太孫殿下就開始施法,給新軍將士,都貼上了神行符。”

    “剎時間,只見新軍將士,疾步如飛,有若快馬。”

    “從金陵城到嘉興城,尋常人要走半個月以上,可新軍竟只用了四天時間,就趕到了。”

    “當日嘉興城下,數十萬倭寇和反賊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人馬黑壓壓的一片,從頭都看不到尾,當時嘉興知府許東江嚇得瑟瑟發抖,緊閉城門,只等一死,嘉興百姓,皆以爲末日將臨。”

    一名說書先生說道津津有味,有聲有色。

    他尚未說完,有人質疑道:“先生所言恐怕不實。我那日斬曹國公之時,我也在不遠處看到,並沒有看見太孫殿下給新軍貼神行符。”

    話音方落,立即有反駁聲響起。

    “太孫殿下可是神仙轉世,他老人家施法,能讓你看出端倪?”

    雖說朱允熞如今不過七歲之齡,但既然大家都認爲他是神仙,那便是活了幾千幾萬年也不足爲奇,稱呼他爲老人家,也自然而然。

    不過,若是朱允熞知道的話,恐怕非常不願有人如此稱呼自己。

    我才七歲呢,你居然說我老?

    這句話引來無數贊同。

    “對,對,對!你不過是肉眼凡胎,如何看得到太孫殿下的通天手段?”

    “竟然敢質疑太孫殿下的本事,我看他才是胡說八道吧?”

    “井底之蛙,譁衆取寵罷了。”

    ……

    一連串的反對聲,將那名質疑者駁得無話可說。

    說起來,立朱允熞爲太孫,金陵百姓大多都參與了。

    不少人還去皇宮外上書請求。

    如今看到太孫這般了得,一個個頓時驕傲不已。

    就好像看到自家的孩子出息了一樣。

    聽到有人吹噓太孫殿下,都不知道有多高興呢。

    甭管吹得多離譜,都不許有人質疑。

    “倭寇沒有幾十萬吧?我聽說只有幾萬人。”

    又有人小聲說了一句。

    “我怎麼聽說是一百多萬啊?”

    “我也聽說了。雖然不知真假,但絕對不止十萬人。”

    “以前的倭寇,都只有數百人,數千人的,這次怎麼就這麼多呢?”

    “廢話,人數不多,能佔領松江府嗎?以前有這樣的事嗎?”

    “對啊,聽說要不是太孫殿下去得早,不止是松江,嘉興,蘇州,杭州,湖州都要落入倭寇手中。”

    ……

    百姓們議論着。

    說書先生又繼續說。

    “就在這時,太孫殿下率五百新軍將士,神行而至。”

    “好傢伙,只見太孫殿下立於馬車前室,大聲怒斥道“大膽倭寇,竟然出兵作亂,犯我大明疆域,該當何罪”,話音一落,天地爲之一變,四周黑雲畢至,日月無光,山河失色,雷霆滾滾而落。”

    “五百新軍將士,一齊施展雷法,向着倭寇和反賊轟去。頓時將幾十萬倭寇和反賊轟得哭爹叫娘,狼狽逃竄,新軍乘勝追殺,殺得倭寇落花流水,死傷不計其數。”

    說到這裏,人羣頓時響起了一陣叫好聲。

    “殺得好!”

    “殺得痛快啊!”

    “不愧是太孫殿下!”

    “新軍真厲害!”

    ……

    大家聽得痛快,打賞說書先生的人,自然也不在少數。

    類似的說書故事,在京城各處皆可見。

    眼下金陵最火的,早已不是三國故事,而是皇太孫傳奇!

    諸如“神行赴嘉興”,“天雷滅倭寇”,“神降收松江”,“踏波燒海寇”……一個個故事,都是有鼻子有眼,越傳越神,越傳越離譜。

    金陵城中,上至八十歲老嫗,下至三歲下兒,都對這些故事耳熟能詳。

    金陵軍事學堂,也從被人質疑的對象,變成了無數人心中聖地。

    其地位之崇高,還在國子監之上。

    畢竟,國子監的監生,也就是讀書做官罷了。

    金陵軍事學堂的學員,可是跟着太孫殿下學法術的,國子監如何能比得上?

    聽得今日太孫殿下率新軍凱旋歸來,金陵城已是一片沸騰。

    從城門通往皇宮的主幹道兩道兩旁,裏三層,外三層,擠滿前來圍觀的人羣。

    其聲勢之壯,遠超朝廷任何一位大將回京。

    整個金陵城,除了這條主幹道,其他地方都空了。

    畢竟,太孫殿下是他們一手推上儲君之位的。

    畢竟,七歲的孩子領兵出征,更有傳奇色彩。

    畢竟,太孫殿下的仗,打得太漂亮了。

    當然,這背後也離不開有心人的推波助瀾。

    朱允熞早就給徐妙錦寫了封密信,讓她幫着吹噓自己的故事。

    既然準備要當神棍,那就要當出一點樣子來。

    在朝堂上沒有勢力又如何?

    文官集團和武將勳貴都看不順眼又怎樣?

    一旦成爲百姓心中認可的“神”,誰敢說他半個不是,立時就能被金陵城老百姓的涶沫星子淹死。

    朱允熞心裏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雖說民意如水,來得快,去得也快。

    可他還有儲君的身份加持,又掌握着新軍這支兵馬,也不算毫無根基。

    “哪有這樣吹自己的,真是臭不要臉!”徐妙錦坐在院子內,小聲嘀咕了一句。

    不過,說歸說,她對朱允熞的指示,仍然是堅定不移的執行了。

    “老朱家的人,雖然喜歡吹噓,但還是有真本事的。”

    “我原以爲這小子只是寫詩詞厲害,沒想到,他打仗的本事,也這般了得,或許不在爹爹之下。”

    她撐起腮幫,作出沉思狀,又用微不可察的聲音,自言自語道:“可能比爹爹還厲害?”

    徐達可是大明開國第一功臣,用兵如神,百戰百勝。

    但爹爹的仗,好像打得沒有這小子這麼輕鬆?

    徐妙錦心中不願,又不得不承認。

    “馬上就能見到他了,到時候,再好好問問。”

    她說着,尚見稚氣的臉龐,竟升起一抹紅暈。

    ……

    金陵城外。

    百官都在靜靜等待着。

    黃子澄站在人羣中,看着遠方緩緩行來的新軍,漸漸靠近的儲君車駕,心中滿是不甘。

    不止是他,許多人心中皆有別樣滋味。

    原以爲太孫殿下私斬李景隆,必然受到責罰。

    若是前線戰事再不順利,儲君之位,怕是也岌岌可危。

    之前前方派人來報捷的時候,更是鬧出了不小的烏龍。

    滿朝文武,皆以爲是假捷,以爲是虛報軍功,以爲是倭寇反賊冒充。

    沒想到,竟然都是真的。

    立了這麼大的功,斬殺李景隆之事,自然也就無人敢提了。

    治罪?

    怎麼可能呢?

    李景隆阻攔太孫殿下領兵出征,質疑新軍戰力。

    那他就活該被斬!

    原來金陵城的百姓,還有不少人同情李景隆,覺得太孫殿下手段太狠,就這樣斬了一位功臣之後,朝廷重臣。

    現在嘛,一個個都只拍手稱讚。

    斬得好!

    斬得妙!

    新軍用戰績證明了,他們就是神一般存在。

    那是伱李景隆能隨便質疑的嗎?

    狂妄無知至此,斬你理所應當。

    至於當初自己也質疑新軍,也曾同情李景隆,那當然是選擇性遺忘,早就不記得了!

    啥?

    我質疑過新軍?

    沒有的!

    你記錯了!

    武將勳貴中,有不少與李景隆交好,之前不斷上書爲其叫屈伸冤的人,此後也再不敢吭聲了。

    這點眼力見,大家還是有的。

    朱允熞的馬車一直駛到百官面前。

    他才注意到,站在最前面,統率百官的,竟是朱允炆。

    老朱還是希望他們兄弟和好啊!

    可惜……

    朱允熞心中輕嘆。

    思索間,只聽得朱允炆大聲喊道:“大明皇太孫,威武大將軍領兵歸朝,百官跪迎。”

    說着,他自己率先跪了下去。

    身後,百官齊刷刷盡皆跪下。

    朱允熞從馬車上鑽出來,站在前室上。

    目光先是落在跪在地上的朱允炆身上,然後緩緩自文武百官身上,一一掃過,稚氣的聲音有如天籟般的響起。

    “來人,將大理寺卿黃子澄拿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