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金融體系,貨幣改革!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2779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朱允熞微微皺眉。

    大明寶鈔的問題,他當然早有耳聞。

    洪武初年,大明曾以銅錢作爲法定貨幣。

    但當時與元朝的戰爭還在進行中,大量的銅用於戰爭等方面,製造銅幣的原材料嚴重不足。

    另一方面,銅錢的重量,也限制了它的流通。

    小額的錢財交易還好。

    大批的銅幣則相當不方便。

    於是乎,到了洪武七年,大明朝廷設寶鈔提舉司。

    洪武八年,正式開始印製大明通行寶鈔,取代銅幣。

    大明寶鈔對大明建立以後政權的鞏固,經濟的恢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財政困難因此而被緩解,鉅額的軍費開支得到籌措。

    而通過印製寶鈔,也將社會的貨幣鑄造和流通權控制在了政府手中。

    據此控制國家的經濟命脈。

    但老朱雖然是以乞丐之身奪得天下的狠人,能力之強,冠絕古今。

    可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老朱對於現代金融知識是毫無所知的。

    大明寶鈔並沒有任何金銀貨物,作爲抵押,也沒有準備金,而是憑空印製。

    老朱直接霸氣的規定,寶鈔只發行,不收回,民間則必須使用。

    印製的數量,也沒有進行嚴格的限制。

    朝廷需要用錢的時候,就啓動印鈔機,拼命印。

    高峯時期,一年印製的寶鈔,比全國收上來的稅還要多得多。

    等於通過印鈔,憑空多收了幾倍的稅。

    而此時的大明,還處於農業社會,並不需要這麼多流通的紙幣。

    朝廷的財政困難是暫時解決了,可民間百姓不買賬了。

    寶鈔的價值迅速貶值,民間紛紛拒絕使用。

    對此,老朱不僅不反思貨幣發行體制的問題,反而下令各地官府,使用國家暴力,強制民間使用。

    爲此引發了不少案子,許多人因此而被定罪,但收效仍然甚微。

    經濟規律難以對抗。

    寶鈔貶值的速度,越來越快,民間也越來越抵制使用。

    在此之前,朱允熞其實不止一次想到過這個問題。

    但他一時之間,也沒有想到好的解決方案。

    故而才沒有上書老朱,給出建議。

    看出問題很容易。

    大明朝堂上的官員,不少人都指出這是由於寶鈔發行過多所致,朝廷應大幅度減少寶鈔的印製。

    可是,怎麼減少?

    戶部每年的進項,開支,都擺在那裏。

    印製寶鈔的收入,佔了戶部總收入的一半。

    減少之後,朝廷用什麼?

    百官還要不要俸祿?

    軍隊還要不要軍餉?

    各項工程建設還要不要進行?

    故而,哪怕是看着寶鈔越來越貶值,朝廷卻始終無法終止印鈔。

    反而越印越多。

    因爲貶值後,只有印更多,才能實現和以前一樣的價值。

    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大家都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但大家又都沒有解決的方案。

    事實上,不止大明如此。

    歷史上的宋朝,元朝,及至後世大名鼎鼎的金圓券,著名的津巴布韋幣……不都是這樣嗎?

    難怪有人說,印鈔就好比吸毒。

    都知道再吸下去就要死,可總是忍不住再吸上一口。

    蘇州要發展商貿,就離不開貨幣。

    可大明寶鈔如今的情況,已經難以承擔貨幣的一般等價物作用。

    自然也就會極大的阻礙蘇州商貿經濟的發展。

    多少有點後世的金融知識,朱允熞看得比他們更深。

    貨幣變成這樣子,影響的不止是國家的財政。

    大明的整個金融體系,實際上都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只不過,因爲如今大明,還是農業社會,其影響才會顯得沒有那麼大。

    可他要帶着大明走進新時代,工業要發展,商貿要騰飛。

    他知道必須要進行幣值改革。

    但又談何容易?

    眼下大明的財政狀況,連準備金都不知道該如何籌措。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朱允熞望向劉翰墨,問道:“莫非你有什麼好的法子?”

    劉翰墨深吸了一口氣,彎腰拱手道:“下官建議,在蘇州廢止通行大明寶鈔,改以銀錢和銅錢爲貨幣。”

    朱允熞沉默不語。

    這確實是一個釜底抽薪的法子。

    歷史上,大明寶鈔沒過多少年就徹底崩潰了。

    後世的大明,變成白銀爲主要貨幣。

    但這又帶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

    大明境內的銀礦很少,白銀主要來源於海外貿易。

    國家因此喪失了貨幣的發行權和控制權。

    這對後世的影響,是極爲深遠的。

    他一直在想着要如何拯救大明寶鈔,而不是將其廢除。

    雖然金銀是天然的貨幣,但鑄幣權是至關重要的權力,國家必須將其牢牢控制在手中。

    朱允熞輕輕嘆道:“朝廷支用不足,需要印鈔以維持。”

    劉翰墨道:“太孫殿下,下官有一個法子。廢止大明寶鈔之後,朝廷可以向富商借錢糧,以此籌措開支。”

    此言便如黑暗中的一道閃光,令朱允熞眼前驟然一亮。

    他腦海中立即閃過一個詞語——國債!

    “你且說說!”他連忙道。

    “這其實是蘇州府歷年所用之法。”劉翰墨道:“蘇州因爲稅賦過重,造成徵收極爲困難。”

    “每年到了最後的日期,還有大量的錢糧稅賦沒有收上來,但朝廷規定的最後時限,已經到了,須押解錢糧進京。”

    “知府衙門便會向蘇州的富商借一筆錢糧,暫時墊上,先送繳朝廷。”

    “然後,再繼續催繳沒有上交稅賦錢糧的人家,將後續收上來的錢糧,還給蘇州的富商。”

    “只不過,如今不少稅賦錢糧催繳不上,富商也不願借錢糧給衙門了。”

    “可依下官看來,朝廷借銀錢,與蘇州府的狀況大不相同。”

    “太孫殿下既然決意振興商貿,利用商稅彌補朝廷開支,那這筆錢就一定能還得上。”

    他一番話說完,卻發現太孫殿下已陷入沉思之中。

    突然,朱允熞猛地一拍大退,道:“哈哈哈,有了,有了!”

    他擡頭望向劉翰墨道:“劉知府,你今日這番建議,可是給了孤大大的啓發。”

    “大明寶鈔,還是得繼續推行,朝廷不能喪失貨幣的發行權和控制權。”

    劉翰墨怔了一下,大惑不解。

    太孫殿下說給他啓發,又還是堅持發行大明寶鈔,到底是什麼意思?

    朱允熞也不向他解釋,而是問道:“目前蘇州市面上的大明寶鈔,其實際價值,還能值多少呢?”

    劉翰墨略一思索,方道:“實不相瞞,目前寶鈔的價值,極爲混亂。”

    “雖然朝廷規定,新鈔與舊鈔等值,不許對舊鈔買貨者提價。”

    “但舊鈔當中,假鈔不計其數,朝廷難以禁止。”

    “故而民間商人,皆不願收舊鈔。舊鈔的實際價值,往往只有新鈔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至於新鈔,如今一貫也不過值錢兩百餘許。”

    還算好。

    還沒有貶得太離譜。

    新鈔相當於票面價值的五分之一,相比金圓券來說,已然算表現良好了。

    如此一來,他改革的難度,也會降低許多。

    至少舊鈔裏面的假鈔問題。

    他如今已設技術研究和制造局,工匠們研究技術的積極性很高,相信不難解決。

    朱允熞心中盤算着。

    對於接下來該怎麼做,已然有了算計。

    貨幣改革,勢在必行。

    啊啊啊,早寫好了,忘了更新!

    月初求月票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