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民心可用,神棍要做到底嗎?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4663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海岸邊。

    當朱允熞帶着新軍將士登陸的時候,前來迎接的人羣,發生了排山倒海般的歡呼聲。

    此際在這裏等待他凱旋歸來,可不止有藍玉率領的軍隊,還有松江本地的很多百姓。

    大明的百姓,大多數還是住在鄉村裏的。

    住在府城裏面的人不多。

    但倭寇和反賊一旦將府城佔領,將軍隊擊敗,也同樣會去搶掠村野。

    只是村落的分佈很散。

    一個個搶掠,需要大量的時間。

    倭寇和反賊佔領松江府的時間還太短,大部分村落,還沒有被他們屠戮搶掠。

    儘管如此,鄉村的百姓也是人心慌慌。

    這個時代還沒有後世先進的交通工具,想逃命也非常困難。

    雖然有不少人逃了,但還有更多的人,仍在村子裏堅守,將命運交給了上天。

    萬萬沒想到,一轉眼,松江府城已然收復。

    朝廷的軍隊幾乎就是從天而降,頃刻間就橫掃了倭寇和反賊。

    新軍乃是天兵,皇太孫是神靈轉世的消息,如風一般,傳遍松江。

    傳得有聲有色。

    “連倭寇和反賊都向太孫跪拜,高呼太孫是上神大人呢。”

    “可不是嗎?若不是神,他一個七歲的孩子,能指揮千軍萬馬嗎?”

    “自古名將,我看都不如他,就算兵仙再世,也不可能這麼快就倭寇和反賊平定了吧?”

    “我聽說,太孫殿下只帶五百兵馬,就奪回了松江府城,眼下又帶着人馬,去攻打倭寇的老巢據點了。”

    “五百人就將倭寇和反賊滅了?不可能吧?咱們村子裏都遠不止五百人啊!”

    “你們村的人,能和太孫殿下的天兵比?”

    “那倒也是。”

    “我也聽教書先生說,自古以來,就算是七歲的皇帝,登基之後,也是由顧命大臣處理朝政,哪有真讓孩子理政的啊?也就是咱們這位皇太孫,神靈轉世,才有這般本事。”

    “那可不是嗎?就因爲他不是嫡長孫,又只有七歲,陛下對冊封他爲皇太孫,還十分猶豫呢。後來是文武百官,京城百姓,國子監學子,軍中將領,一起上書,才封他做了儲君。”

    “這事我也有耳聞,當時京師一名漁夫,從魚腹裏剖出了寫有“大明興,南王立”的布帛。那時太孫殿下剛被冊封爲南王。”

    “這個我也聽說,還有人在長江裏撈出一塊石頭,上面寫着“南王當立,天下大吉”,果然啊,這神仙和凡人就是不一樣,上天都給出旨意了。”

    “哈哈哈,我們那裏還有一個秀才說,這種事都是人爲造出來的,只能欺騙無知愚民,他們讀書人是不會上當受騙的呢。我看他就是讀書讀傻了。”

    衆人紛紛點頭。

    秀才就是讀書讀傻了,才會對什麼都質疑。

    大家越說越興奮,也越來越離譜。

    “他以後要是當了皇帝,那咱大明百姓,是不是都有福了。”

    “那是肯定的。到時候,天下太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年年有餘!”

    “據說太孫殿下出生的時候,天降祥瑞,紫氣東來三萬裏。”

    “這不是很正常嘛,但凡聖人隆世,神仙轉生,上天都會降下異象。”

    “我還聽人說,太孫殿下一歲能文,兩歲能武,三歲的時候,教書先生就已經教不了他啦。”

    “太孫殿下在集賢樓寫詩詞的時候,好多人看見長江裏有蛟龍升空。”

    “太孫殿下力大無窮,可以徒手捉老虎呢。”

    “不會吧,他可還是一個七歲的孩子。”

    “你懂個屁,他是神仙,神仙懂嗎?哪吒知道嗎?三歲就能鬧海,龍王都被捉來剝皮抽筋。咱太孫殿下,可不比哪吒遜色半分,徒手捉老虎算得了什麼?”

    “那是。若沒有這份本事,如何能靠幾百兵馬,就將幾萬倭寇和反賊給滅了。”

    “有道理!”

    “有道理!”

    ……

    三人成虎。

    但凡這種故事,人們總是喜歡添油加醋的。

    每人加一點,就漸漸變得面目全非。

    從誇太孫殿下文武全才,慢慢奔着洪荒神話去了。

    再說下去,只怕要變成手握日月摘星辰……

    看到船隻靠岸,所有人都睜大了眼睛。

    想看看傳說中的太孫殿下,是不是和哪叱一般,有着三頭六臂?

    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中,朱允熞從船上走了下來。

    百姓們看得分明,真是一個六、七歲大的娃娃,旁邊還跟着一個一般年齡大小的女娃。

    氣宇軒昂,神采飛揚。

    許多雄壯威武的軍士簇擁着,雖然沒有三頭六臂,手裏也沒有拿武器,但似乎比廟裏的哪叱還要威武霸氣。

    真真是神仙轉世啊!

    呼啦啦!

    百姓們齊刷刷的跪了下去。

    “參見太孫殿下!”

    “參見太孫殿下!”

    ……

    朱允熞倒沒想到竟然會有這麼大的場面,倒是有些不自在了。

    藍玉上前見禮。

    “太孫殿下,此次殲倭之戰,連創奇蹟,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倭寇據點的大火燒了三天。

    此前他也已派人上岸來通知了,藍玉一到海邊,就收到了消息。

    “之前到處傳言太孫是神仙轉世,咱一直不信。如今看來,還真是了。”藍玉感慨萬千。

    蔣瓛在旁邊接言道:“太孫殿下若非神仙轉世,如何能在七歲之齡,就有這般本事?百姓們雖然喜歡以訛傳訛,但這次他們說的,還真沒錯。”

    你們兩個……

    朱允熞的臉刷地紅了。

    我只是爲了忽悠倭寇及其漢奸僕從軍去自相殘殺,免得新軍士兵流血犧牲,伱們還將這個當真了?

    但看了看他倆的神情,再望了一眼岸邊跪了一地的百姓,他忽然覺得,這個神棍,或許還得繼續扮下去。

    “鄉親們,大家都起來吧。”

    朱允熞向百姓喊道。

    跪在地上的老百姓,聞言才紛紛從地上爬起來,千萬雙眼睛,一齊望向了他。

    對於這位“神仙太孫”,百姓們皆是萬分好奇。

    “倭寇已經剿滅,他們老巢也被一把火燒燬了。”

    “所有的倭寇,要麼葬身火海,燒成灰燼了,要麼就跳到海里餵魚了。”

    朱允熞的聲音一落,百姓們再次歡呼了起來。

    許多人眼睛裏都飽含淚水。

    雖然松江府城被攻佔,是大明建國以來的第一回。

    但在此之前,小規模倭寇對鄉村的騷擾,可是從來沒有停止過。

    身爲沿海地區的百姓,誰家也沒有親人被倭寇殺害?

    誰家沒有被搶掠過?

    此際聽到倭寇已被太孫一舉蕩平,頓時一個個熱淚盈眶。

    待到歡呼聲漸漸靜下去之後,朱允熞又接着說道:

    “孤已經奏請了朝廷,放開海禁,允許沿海的百姓自由出海,打漁,與海外番商進行貿易。”

    此言一出,四周頓時安靜了下來。

    百姓們的目光中,都充滿了不可思議之色。

    場中,一名白髮蒼蒼的老人,顫聲問道:“這……這……這是真的嗎?”

    朱允熞笑道:“老人家,孤雖然是小孩子,但也是太孫,奉旨監國,豈有兒戲之語?”

    “太好了!”老人激動得撲通一聲,跪了下去,擡頭望天,道:“老天開眼啊,大明朝開海禁了。”

    不止是他,許多百姓都是如此。

    一個個激動萬分。

    以這個時代的生產條件,百姓們能做的,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唯其如此,才能養家餬口。

    可因爲倭寇作亂,從元朝開始,朝廷就開始禁海。

    儘管如此,百姓們偷偷下海,去做生意,去捕魚……到海上去謀生的,始終很多。

    可一旦被朝廷發現,就會遭到嚴懲。

    許多人因此而丟了性命。

    可百姓們也沒有辦法,他們總得弄到一口吃的,總得活下去啊。

    看着近在眼前的大海,就如同守着一座寶山,卻不準他們進山,這誰又能忍得住?

    而且,官府爲了防止百姓們偷偷下海,還將他們往內地趕,不許他們住在海邊上,沿海的良田,都荒廢了不少。

    許多本來住在海邊不遠處的百姓,甚至因此家破而亡。

    此際聽到要解除海禁,讓他們自由下海,也難怪這些松江的百姓喜不自禁,感慨萬千。

    倭寇沒了,以後自由出海了。

    太孫殿下絕對是神靈再世。

    百姓們再度跪了下去,磕頭謝恩。

    朱允熞道:“孤還決定,要在這一帶的海邊,挑一處地方,建一所港灣城市,供船隻停泊,商貿往來。”

    “朝廷會下拔銀子,孤也希望你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一起努力,將這座城市建好。”

    “大家說,好不好?”

    “好!”

    他的話音一落,百姓們齊聲回答,聲震九天。

    朱允熞的嘴角邊,浮起一抹笑意。

    如今的松江府,所轄之地,也就是後世的國際大都市——上海。

    作爲長江的出口,上接長江,下臨大海,又有黃埔江穿過其中,此地無疑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除此之外,松江府本身的基礎,也非常不錯。

    土壤肥沃,田地畝產很高,商品經濟發達。

    如果說要讓大明開啓大航海時代,進行海外殖民,發展國際貿易,那松江府無疑是最適宜作爲中心節點城市的。

    他要在這裏,建造一座奇蹟之城,來推動整個大明加速向着新時代邁進。

    這首先要取得當地百姓的支持。

    若是有什麼人以破壞風水爲由,橫加攔阻的話,雖然朱允熞可以鎮壓,強制推行,但恐怕還是會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

    直接用自己此刻“神仙”的身份,將未來可能發生的矛盾,化解於無形中,何樂而不爲呢?

    何況,大明朝廷的經濟狀況,朱允熞還是很清楚的。

    老實說,國庫的錢委實不多。

    畢竟,大明才成立二十幾年,又年年用兵,花費巨大。

    可他要大力發展新軍,要搞技術研究和製造,要修建遠洋的寶船……這些都需要錢。

    還能拿出多少銀子,建設新的海港城市呢?

    如果可以發動民間力量籌措資金,那就最好不過了。

    可千萬不要小看這一點。

    民間很多寺廟,都是老百姓自發捐款籌建的。

    即使是沒有錢的窮苦人家,也能通過做工的方式,出一把力。

    畢竟,做農活是有季節性的。

    一年真正在田裏忙碌的時間,主要是春耕秋收。

    閒下來的時間,就能出力建設了。

    看着下方沸騰的百姓,熱情高漲的人羣,朱允熞就仿若看到了一座新的城市,正從地平線上,徐徐升起。

    ……

    ……

    ……

    金陵。

    皇宮,奏天殿。

    朝會正在進行時。

    文武百官朝拜之後,太監便高喊道:“有事啓奏,無事退朝。”

    “啓奏陛下!”

    黃子澄走出朝臣隊列。

    “臣聽聞前方有捷報傳來,但不知爲何,宋國公馮勝接了捷報,卻沒有上呈朝廷,反而將報信的人關了起來。”

    “哦?”老朱的聲音,微微有些驚訝,問道:“馮愛卿,可有此事?”

    馮勝連忙站出來,道:“陛下,此事微臣正待稟報。昨日收到的這封捷報,滿紙皆是荒謬,一眼便知是在胡說八道。”

    “前方將領,誇大其辭,虛報軍功,雖亦是屢見不鮮之事,但如這封捷報這般荒唐的,微臣還是第一次見到。”

    “故而將報信之人拿下,嚴加盤問。但此人卻一口咬定,捷報是真的。”

    “微臣不敢擅自做主,已將捷報帶來,上呈御攬,請陛下定奪。”

    說着,他從袖中拿出捷報,彎腰雙手捧上。

    太監忙走過來,將捷報接過來,再送到老朱手中。

    朱元璋翻開來一看,臉色頓時一變再變。

    先是大喜,後來臉色卻慢慢陰沉了下去。

    許久,老朱將捷報收起,問道:“馮愛卿,你是說,懷疑這封捷報有假?”

    馮勝擡頭:“臣自追隨陛下以來,東徵西戰,領兵三十餘年。大小戰數百起,自問亦堪稱知兵之人。”

    “捷報所載的戰爭過程,在臣看來,已不止是言過其實,而是胡編亂造,信口雌黃了。”

    “臣又不是三歲小兒,豈能被這種捷報所騙?”

    朱元璋若有所思,沉默不語。

    半晌,吩咐太監道:“將捷報發下去,讓大夥兒都看看吧。”

    太監連忙拿過接報,送到領頭的大臣手中,隨後便一個接一個,傳閱了下去。

    “大家都看完了!說吧,有什麼想法?”老朱問道。

    衆臣頓時紛紛出言。

    “陛下,宋國公說得不錯,這捷報的內容,太荒謬了。”

    “這不像是軍情捷報,倒似是說書先生說的神話故事。”

    “虛報軍功,歷來皆有,也不足爲奇。但他這編得也太不像話了吧?”

    “假的,這絕對是假的!”

    “這要是真的,我以後名字倒過來寫!”

    ……

    朝常上,文武百官幾乎都認定,捷報一定是假的。

    唯獨黃子澄高聲道:“臣恭喜陛下,賀喜陛下!短短數日,前線便傳來捷報,看來,倭寇之亂,彈指可定。松江城不出幾日,必定收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