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意外的驚喜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5221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嘉興城下是平原。

    但南方的平原與北方大不相同。

    因爲降雨豐富,南方的平原,往往伴隨着大量的河道和溝渠,以作排水之用。

    在正常行軍的情況,因爲有不少橋樑,很容易通過這些地方。

    即使是沒有橋樑,但大部分河道和溝渠並不是太寬,大軍砍樹臨時架橋,也不是什麼難事。

    然而,當軍隊崩潰,兩三丈寬的溝渠,也會成爲致命的天塹。

    原本架設的橋樑,在所有人都一蜂窩擁擠的時候,很快就成爲混亂的中心。

    爲了搶在同伴的前面逃離,許多人拿起手中的兵器,揮向擠路的其他人。

    自相殘殺。

    不少人被砍死。

    更多的人,則倒在河道和溝渠裏面。

    後面還有追兵。

    他們本來就是烏合之衆,打勝仗的時候耀武揚威,不可一世。

    此刻崩潰則是毫無章法,亂成了一團。

    一個個心膽俱裂。

    不敢回頭拼殺,但殺起一同逃跑的其他人,卻是毫不手軟。

    後面那支服裝怪異,所用武器也怪異的明軍太過可怕。

    他們只想搶在別人的前面逃走,生不起半分轉身去對抗的念頭。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相比之下,新軍的追擊看似漫山遍野,實際上卻很有章法。

    在進行培訓的時候,朱允熞早就想到了未來如何追求敗軍,並制定了訓練方案。

    新軍並沒有一個士兵走散,而是採取最低爲三人的小組進行追擊。

    如此一來,即使偶爾碰到負隅頑抗的逃兵,也能迅速解決。

    想突然襲擊任何一人,都不可能。

    對於受傷倒在地上的敗軍,新軍士兵都會用刺刀補上一刀。

    他們跑得也比倭寇和反賊更快。

    如果三人小組偶爾碰到前方還有聚集在一起的幾十或上百名敗軍,他們就會先鳴槍威懾。

    早已失去鬥志的敗軍,一聽到槍聲便只知落荒而逃。

    至於反抗,連想都不想了。

    天色很快就暗了下去,追擊仍在繼續。

    這一夜註定無眠。

    無論是倭寇,還是依附他們的漢奸,都惶惶不可終日。

    他們只顧着逃命,也無睱多想。

    尚不知道一切都只是開始,他們所有人的真正末日,即將來臨。

    ……

    ……

    ……

    嘉興城戰事激烈之時,金陵城亦是風起雲涌。

    就在朱允熞領兵出征的同一天,老朱也結束了“休假”,親自上朝。

    因爲發生了倭寇突然襲擊,佔領松江府的事,今天來上朝的官員,比平日多了不少。

    寬闊的大殿內,文武百官一齊下拜。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衆愛卿平身!”

    老朱的精神好了不少,不再是一副病懨懨的樣子。

    剛一上朝,立即就有官員進諫。

    “啓奏陛下,倭寇與張士誠舊部,私鹽販子,以及一部分反賊亂民勾結,一舉佔據松江府。”

    “臣以爲,此番倭寇作亂,最大的原因是朝廷加徵商稅,引起商賈巨戶不滿,致使其暗中資助倭寇,並給他們牽線搭橋,才讓幾方人馬聚攏在一起,以致釀成松江城被攻破的慘劇。”

    “加徵商稅,與民爭利,本屬不該。如今更是釀成驚天大禍。”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臣奏請陛下,停止加徵商稅之舉。並宣示天下,本朝日後永世不再加徵商稅。”

    “如此人心可定,再無人與倭寇勾結,戰亂可平,亦不致日後再招此等禍事,請陛下從之。”

    他的話音剛落,馬上就有第二名官員也跟着進諫。

    “臣亦以爲,當務之急,須立即停止加徵商稅。”

    隨後,官員們紛紛站出來。

    “臣附議。”

    “臣也附議。”

    “臣亦附議。”

    ……

    加徵商稅的事,朝廷上支持的官員本來就不多。

    文官們覺得這是與民爭利,極力反對。

    武將勳貴們的奴僕,大多就是商人,爲其牟取巨額利潤,他們自然也都反對。

    當時迫於形勢,只好捏着鼻子認了。

    現在揪準時機,也就都站出來公開反對了。

    “加徵商稅,使朝廷稅賦增加了足足三成。有了這筆錢,朝廷才得以緩解財政危機。臣以爲此舉應繼續推行,不可半途而廢。”

    刑部尚書趙靖進言。

    他以前當過幾年的戶部尚書,知道國家財政的困難,總是拆東牆補西牆,入不敷出。

    不加徵商稅,官員的俸祿還發不發?前方將士的軍餉還要給不給?國家的工程建設怎麼辦?災荒救濟從哪裏出錢?

    林林總總,沒有錢都是白搭。

    以前還能印寶鈔解決。

    如今大明寶鈔越印越多,民間百姓也開始紛紛不認寶鈔,只認銀子和實物。

    再繼續下去,大明的財政危機就更嚴重了。

    日後又該怎麼辦?

    “不錯。正是加徵商稅,才讓國庫的存銀有所回升。要不然,此次平定倭寇,都不知道要從哪裏籌措軍費。戶部這個家,臣可就當不了啦。”

    戶部尚書趙勉也連忙出來說話。

    這些人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可他掌着大明戶部,各方都找他要錢。

    然而,錢從哪裏來呢?

    “一派胡言。”

    黃子澄當即反駁:“若是不加徵商稅,就不會有此次的禍事,又何須籌措軍費?”

    “加徵商稅得到的那點銀子,又補到了平定倭寇作亂的軍費上,除了讓百姓們遭殃,承受倭寇之亂以外,於朝廷又有何益?”

    “陛下,臣以爲現在還妄言要繼續加徵商稅者,便是置朝廷,置陛下,置大明江山於不顧,應即刻革去其官職,發配邊疆,甚或斬首示衆,以正人心。”

    其他官員立即跟着起鬨。

    “對呀,用加徵商稅的銀子補貼平亂的軍費,天下有這樣算賬的嗎?”

    “我看有些人是居心叵測吧?”

    “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大明天下,豈容他們作亂?”

    “立即廢除加徵商稅之舉。”

    ……

    文武百官,一個個羣情激昂。

    就在此時,老朱冷冷開口:“都吵完了嗎?”

    大殿上頓時安靜了下來。

    衆官員一個個眼觀鼻,鼻觀心,連呼吸都不敢重一些,更沒有再說半句話。

    “人心不足蛇吞象。”

    老朱的聲音不大,但此刻殿中異常寂靜,落耳便格外響亮。

    “商賈巨戶,收斂了鉅額的財富。”

    “朝廷不向他們收稅,難道還要向本就貧困不堪的窮苦百姓收嗎?”

    “收了他們幾兩銀子,他們就敢暗中資助倭寇作亂。”

    “若是朝廷不加嚴懲,反而向他們退步,那他們以後還打算幹出什麼事來呢?”

    “還想用什麼要挾朝廷呢?”

    老朱的語氣驟然凌厲:“此風絕不可長。”

    “大明朝廷絕不能向一羣商人和倭寇退步。”

    “他們想造反,好啊,那就讓咱看看他們的本事。”

    “咱剛剛已經加封皇太孫爲“威武大將軍”,領兵出征,平定倭寇之亂。”

    “凡是與倭寇勾結者,朝廷不接受他們的投降,一律殺無赦。”

    大殿內鴉雀無聲,剛纔還慷慨激昂的官員們再不敢作聲。

    老朱一言九鼎,他的逆鱗,無人敢觸。

    就在這時。

    外面傳來一陣陣急促的腳步聲。

    一名太監進來稟報:“陛下,出大事了。太孫殿下斬了曹國公李景隆。”

    上朝的時間很早,也正好就是朱允熞領兵出征的時間,故而消息到現在才傳遞過來。

    “什麼?”

    朝堂上,文武百官都驚得目瞪口呆。

    曹國公李景隆與鄭國公常茂,雖然皆是同爲國公,但前者的地位,還要高出常茂不少。

    除了是國公之外,李景隆還是有名的大將,又任左都御史,掌管左軍都督府,是真正手握實權的軍方大佬。

    “太孫爲何要斬他?”朱元璋沉聲問道。

    他的聲音,同樣是大變。

    此次調馮勝,傅有德,李景隆、常升,孫恪等五人回京,除了因應倭寇作亂之變外,朱元璋還有另外的心思。

    熞兒已經是皇太孫了,但還沒有給他安排自己的班底。

    老朱準備將這五人,連同藍玉一起,作爲太子府的新班底。

    李景隆就是他屬意的太子太傅人選。

    可沒想到,李景隆竟然被熞兒斬了?

    也難怪連老朱都驟然變色。

    那名太監連忙將事情的經過,都詳詳細細說了一遍。

    老朱的神情,一變再變,漸漸平靜下來。

    下方。

    衆官員們再也按捺不住。

    “太孫殿下怎麼能隨意斬殺一位國公兼左都御史呢?”

    “陛下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權,是爲了方便陣前指揮,可事情就發生在金陵城,爲何不請示陛下,卻要自做主張?”

    “曹國公也是一片爲國之心,就算有什麼不對,但罪不致死啊。”

    “新軍本就怪異,無盔甲,無弓箭,連刀劍斧刃也沒有,僅僅只配備了很短的匕首,自古未聞有如此之軍。曹國公是領兵之人,自然清楚,因此質疑,求證虛實,何罪之有?”

    “太孫殿下擅殺曹國公,實屬狂悖之舉,臣請陛下降旨嚴懲。”

    “對,必須嚴懲。如若不然,日後還有誰敢爲國請命?”

    朝堂上,文武百官的聲音匯聚在一起,聲勢一浪高過一浪,皆是要求嚴懲朱允熞。

    黃子澄、齊泰等人,更是喜出望外。

    雖說李景隆是自己人,但若是他的死能換取朱允熞這個太孫倒臺,那就太值了。

    他們這些人,從來都是認爲犧牲別人達成目的很值的。

    原以爲要讓朱允熞吃個大敗仗,才能將其扳倒。

    沒想到,他竟然這麼大膽。

    李景隆是他能隨便殺的嗎?

    別說是在金陵城,隨時可以請旨,他卻不請。

    就是領兵在外面,也不能說殺就殺。

    這樣的機會,他們又豈會錯過?

    一時間,羣情激憤。

    文官們早就看朱允熞不順眼了。

    他不是皇長孫,立他爲儲君,本就不合文官們的意。

    此後他推行的政策,特別是設置諮政處的種種措施,更是令不少文官對他懷恨在心。

    不過是懾入他皇太孫的身份,敢怒不敢言。

    至於武將,也是如此。

    加徵商稅一事,利益受損最大的,就是喜歡讓家中奴僕開商鋪經商賺錢的武將勳貴。

    而朱允熞之前打常茂板子立威,現在殺曹國公李景隆,這可都是他們的人,如何能不同仇敵愾?

    此前因爲藍玉的態度,令武將勳貴們不敢輕舉妄動。

    現在藍玉也不在,大家再沒有顧忌。

    於是,武將勳貴和文官一起,紛紛上奏彈劾朱允熞,請求陛下重重懲罰。

    不過,無論文官還是武將勳貴,都沒有提及要廢他儲君之位的事。

    雖然大家心中想的,都是這個意思。

    卻沒有誰說出來。

    儲君之位,太過於敏感。

    無論是誰開口說,都可能惹禍燒身。

    就算是成功讓陛下廢儲,自己也可能遭到反噬。

    何況,只要降旨嚴懲,讓朱允熞威嚴盡喪,那他的儲君之位,就很難保住,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他人現在何處?”老朱詢問道。

    太監道:“太孫殿下殺了曹國公李景隆之後,便令全軍加速行軍,趕往嘉興前線去了。”

    老朱聞言,嘴角邊察起一抹難以察覺的笑意。

    聲音卻是蘊含怒意。

    “允熞擅殺李景隆,實屬不該。”

    “咱本應召他前來,詢問究竟,再降旨責罰。”

    “但前方軍情緊急,他已率軍出征。”

    “當此之時,不宜召回主帥,亦不宜降罪責罰,以免動搖軍心。”

    “此事待大軍班師回朝之後,再行論處。”

    文武百官一齊行禮:“陛下英明。”

    雖然他們都恨不得讓老朱立即降罪朱允熞,但人家已經率軍走了,軍情緊急,確實也沒有去將主帥追回來的道理。

    事後處罰,合情合理,文武百官都挑不出毛病來。

    只不過,他們都沒有注意到老朱臉上微妙的神情變化。

    “臭小子,居然連左都御史,曹國公李景隆都能說殺就殺,竟然還能震懾住三軍,咱果然沒有看錯你啊!”

    沒錯。

    老朱現在的心情,那是相當不錯。

    曹國公李景隆算什麼?

    雖說老朱對他有幾分看重,但殺就殺了。

    相比之下,朱允熞的表現,反而給老朱帶來了巨大的驚喜。

    老朱最擔心的事情,就是朱允熞年齡太小,鎮不住場子,壓不服文武百官。

    李景隆敢去攔他,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要不然,若朱允熞是一個已經成年的儲君,哪怕他做的事情更荒唐,更出格,再借李景隆十個膽子,他也不敢這樣去挑釁一位儲君。

    正因爲他還只有七歲,才會不將他看在眼裏,才敢在出征之時,前去攔截大軍。

    而朱允熞對此事的處罰,也非常幹脆利索,直接殺了。

    這在老朱看來,就是最好的處置方式。

    若是不殺他,反而讓大軍停下來,再向自己請旨該如何辦,那才會讓老朱真正失望。

    畢竟,老朱也不知道自己的身體,還能支撐幾年。

    要是突然駕崩,那他又向誰請旨呢?

    沒有人請旨,他還能壓得住文武百官,壓得住那些曾經和他一起打天下的武將勳貴嗎?

    朱允熞不請旨,直接殺人,就是給老朱交了一份滿分的答卷。

    告訴老朱,他能!

    能壓得住最驕橫的武將勳貴。

    即使不請旨,即使沒有老朱給他做後臺了,他也可以。

    李景隆都說斬就斬了,還有誰斬不得?

    還有誰壓不住?

    正因爲如此,老朱才感到十分的開心。

    這是意外的驚喜。

    孩子長大了。

    大明江山可以放心交給他了。

    還有什麼比這更讓老朱欣慰的事情了。

    至於李景隆。

    如果他的死能換取朝堂上從此再無人敢對朱允熞不敬,那他的人頭,別說砍一個,砍十個也砍得也太值了。

    “臭小子,還知道馬上走啊,也不用咱費什麼心思保你,只要你打一個大勝仗,凱旋歸來,誰還敢說要降伱的罪呢?哈哈哈……”

    老朱心中得意的笑着。

    而下方的官員,也都是一個個喜不自禁。

    陛下說要追究,那朱允熞這次,一定是在劫難逃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