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跨越時代的軍隊!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2679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朝堂上的大臣們,爲諮政處的設立和相關的章程爭論不休。

    諮政處該有多大的權力,誰應該進入諮政處,誰不能進入……

    雖說最後的決定權在皇帝的手上,但大臣議一議,還是可以的。

    他們也正是藉此形成輿論壓力,逼迫皇帝同意自己的意見。

    朱允熞一直冷眼旁觀。

    歷史上大明的文官集團,就非常強勢。

    以至於後世的皇帝,不得不擡出廠衛,壓制文官。

    東林黨爭與大明亡國的關係,不可謂不深。

    不過,就連他也沒有想到,這才開國呢,還是老朱親自掌權的時代,他們就這麼囂張了。

    但旋即,朱允熞也明白過來。

    這與老朱重用文官,有很大的關係。

    因爲在老朱心中,他真正要防的,始終是曾經跟隨他打江山,立下赫赫戰功的武將勳貴集團。

    而不是在朝堂上整天聖人之言,半部論語治國的文官。

    老朱這個想法也不能說有錯,至少在現在這個時候,對皇權真正有威脅的,無疑是武將勳貴。

    他們手握重兵,在軍隊中的威望很高,是真正可能扯大旗造反的人。

    而文官,在朝常上再怎麼爭鬥,也終究跳不出皇帝的掌心。

    應該防誰,不必防誰,顯然是一目瞭然的事情。

    只是老朱也想不到,在他死去之後,文官會擁有那麼大的勢力,以致尾大不掉,黨爭不斷,國事荒蕪,最終讓大明走向了衰敗。

    朱允熞現在要做的,就是從根源上破解這一切。

    絕不是簡單的爲了集權。

    趁着朝廷官員的目光都聚焦在諮政處上面,金陵軍事學堂已經正式開學了。

    訓練新軍,培養軍事人才。

    若是在以前,一定會引來滿朝關注。

    但現在,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諮政處,軍事學堂的事,反而無人問津。

    也因此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在民間和底層軍士裏面,軍事學堂的設立,卻是掀起了很大的風波。

    與後世大家都認爲當兵光榮不一樣。

    此時的大明,除非是進入錦衣衛這等位高權重的衛所,否則,百姓們秉持的,都是“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思想。

    充軍,在這個時代,還是一種十分嚴厲處罰。

    洪武年間,還發生某縣不服管教,集體犯法,最終全縣所有人被罰爲軍戶,全縣充軍,改置衛所的。

    老朱從來不興法不責衆那一套。

    但由此也可以看得出來,當兵的地位,在這時候,是很低的,才會有這樣的處罰。

    但金陵軍事學堂的招生章程一貼出來,不止是軍戶,就連很多從來沒有想過要去當兵的農戶,也都蠢蠢欲動了。

    無他。

    軍事學堂所給的待遇,實在太高了。

    凡是被軍事學堂錄取的,一次性給銀五十兩。

    由學堂發放武器,而不須自己攜帶。

    進入學堂之後,月俸紋銀二兩,若有功勞,重重有賞,並且還承諾,學堂是按軍官的模式培養的,日後都有機會被提拔。

    成爲將領,領兵一方,立功封爵,也不是沒有可能。

    自從朱允熞提議加徵商稅,並推行下去之後,徵收到的稅,比預料之中,還要多得多。

    有了錢,戶部對金陵軍事學堂和新軍的拔款,也十分爽快。

    不差錢,自然能開出豐厚的報酬。

    這樣的待遇,對底層百姓可就太有吸引力。

    故而,招生的告示一貼出來,報名的人就擠爆了。

    對此,兵部的主事官員,頗有微詞,認爲朝廷設立軍事學堂,又有意培養軍官,就應該由各級將領和官員舉薦,以確保招來的人品學兼優。

    但朱允熞直接否決了這一提案。

    軍中將領舉薦,挑出來的優異者,必定是弓馬嫺熟的士兵。

    但他要訓練的是新軍,新思想,新裝備,連作戰的戰術,也會是全新的新軍。

    而朱允熞很清楚,一個人要打破以前的陣規,是非常困難的。

    讓一名練習了十幾年弓箭的神箭手,拋掉弓箭,重新學習槍支射擊,這會比殺了他還難受。

    因爲他是在眼睜睜的看着自己過去十幾年的努力,所有的投入,所有的汗水,都化爲烏有。

    從人性的弱點上來說,換了任何一個人,都非常難以接受。

    歷史上,阻礙軍隊從冷兵器轉向熱兵器最積極的人,恰恰就是冷兵器時代最爲優秀的將領和士兵。

    比如說,站在清朝統治者的角度,僧格林沁不能不說是十分傑出的將領。

    然後,當他“勇敢”的率領大軍,試圖以騎射衝鋒對陣槍支大炮的時候,就只能說是一幕悲劇了。

    至於官員們興薦人才,朱允熞已經能想象他們如何找門路,如何鑽營,將自己親戚子弟,或者是送了重禮的人,給塞進來了。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自古如此。

    指望那些官員舉薦優秀人才,還不如站到金陵城的城牆,隨便丟點什麼東西下去,砸中誰就是誰,也比他們舉薦的人要好。

    故而,朱允熞用了最簡單的辦法,直接招募,挑選其中身體素質優秀的人。

    如果能認得幾個字,那當然是優先錄取的。

    對此,兵部的人雖然不滿,但面對皇太孫,也只能忍讓。

    何況,辦軍事學堂的事,本來也得到了滿朝官員的贊同。

    作爲開設諮政處的交易,也默許了這支軍隊由他一個人完全掌握。

    本來,朱允熞的想法,要招募的人,全部都應該有一定的文化。

    但他很快就發現,這個想法基本屬於白日做夢。

    因爲這個時代,認得幾個字就已經不錯了。

    真正的讀書人雖然也不算少,但人家也不來讀軍事學堂。

    何況大部分讀書人都是手無縛雞之力,平時不幹活的,體力也不行。

    至少短期內,他還沒有辦法招到自己夢想中的人才,只能退而求其次。

    好在讀書不多,但認得幾個字,會寫自己名字的半文盲竟然還不少。

    這個時代的普通百姓,雖然沒有能力供後代脫產學習,考秀才中舉人。

    但不少人,也會想方設法,讓他們的子女,去私塾上一年半載的課,認認字,開開眼。

    雖然還是半文盲,但好歹還識得幾個字。

    招生的工作,他在編制後世軍隊的各項訓練標準手冊之後,交給了鄭和主持。

    他做起來,十分賣力,進展非常順利。

    很快,第一期學員,就招到了一千五百人。

    這個人數不能說很多,但在朱允熞看來,也足夠了。

    畢竟,軍事學堂的招生標準非常高。

    往往二三十個報名,才能挑出一個合格的。

    接下來,便是嚴格的培養和訓練。

    每天除了體能訓練之外,還有文化學習,掃盲!

    讀書識字,學習軍事理論……

    第一批燧發槍已經發放,雖然僅有一百支,但用於輪流訓練,也足夠了。

    後續還在源源不斷的製造。

    待到這批學員正式畢業的時候,應該所有人都能裝備上槍支了。

    軍事學堂,也漸漸走向了正軌。

    全新的培養模式,全新的戰術戰法,全新的裝備武器……

    在幾乎所有官員的目光,都關注朝堂爭鬥,關注着即將出臺的諮政處,琢磨着誰會成爲諮政大臣的時候,一支嶄新的,跨時代的軍隊,正逐步形成,慢慢露出獠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