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你們想要諮政,難道還不想付出點代價嗎?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4467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文華殿。

    這幾日,黃子澄,齊泰等一衆文官,都在殿中處理政務,批閱奏章。

    有了之前的教訓,官員們所上的奏章數量,也總算是恢復到了正常。

    這些人都是大儒,書讀得多,在古文上的造詣比朱允熞是要高出不少。

    他們閱攬奏章的速度,自然也要更快。

    漸漸已經能遊刃有餘。

    朱允熞每天只看幾封緊要的奏章,偶爾翻一翻其它的,看他們都處理得如何。

    第一次授予這些人批閱奏章的權柄,他們倒是一個個都兢兢業業,不敢有半分弄虛作假。

    就連批閱的回覆,也是在揣磨着朱允熞的心思,盡力迎合,小心翼翼的將自己的心思藏起來。

    這幾日,朝野上下都在盛傳,太孫殿下年幼,國事繁重,不能盡理,已奏請陛下設立諮政處,陛下也已同意,只是還需挑選諮政大臣。

    如今能入文華殿批閱奏章的人,便有極大的可能,選爲諮政大臣。

    在這些文官們眼中,能手握批閱奏章的權柄,那幾乎就與顧命大臣無異了。

    這可是文官的巔峯。

    從此手握大權,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天下。

    誰不想有這樣的待遇?

    在這個節骨眼,自然沒有人去違拗太孫殿下。

    要不然,諮政大臣的名額,多半就與自己無關了。

    相反,他們此時對朱允熞的態度已是截然不同。

    再沒有之前的囂張和不服,反而隱隱有阿諛之態。

    “太孫殿下,今日奏章已全部批閱,其中較爲緊要的奏章,共計五封,餘者一百九十六封。還請太孫殿下審覈檢查。”

    黃子澄很恭敬的奏章送上。

    朱允熞微微點了點頭,也不急着翻閱。

    這些人至少這段時間,辦事都是非常謹慎的,唯恐出任何差錯,惹來太孫殿下和陛下的不滿,丟失成爲“諮政大臣”的機會。

    光開始的第一天他們還是半信半疑。

    在一天一夜不眠不休批閱千餘封奏章之後,更是覺得自己等人被皇太孫耍了。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每天都在文華殿裏面批閱奏章,又讓他們興奮了起來。

    因爲這件事,皇帝陛下都保持了沉默。

    沒有阻止,沒有批評,而是默許同意他們這樣做。

    那就是說,朱允熞所說的設諮政處,不再是一句空談。

    而是極有可能兌現的。

    其他未能進入文華殿的官員,更是對他們羨慕不已。

    這些官員只有上奏章的份,而他們卻能批閱,誰能不羨慕呢?

    他們也在期待着臨時性的批閱能成爲定製,那就能藉此上下其手,掌控大權了。

    “諸位大人都辛苦了。”

    朱允熞笑道:“這些時日,興賴諸位大人用心辦事,朝廷運轉才沒有出差錯,甚至不少陣年積欠未辦的事情,也都在辦了。皇爺爺對此,非常滿意,這全是諸位大人的功勞啊!”

    “太孫殿下言重了,爲朝廷辦事,爲太孫殿下分憂,本就是下官等的份內之事,豈敢居功?”

    下方,一衆文官連忙起身謝禮。

    朱允熞目光從他們身上掃過,隨即停在奏章上面,笑道:“總是在文華殿臨時辦公,終究不是長久之策,孤的意思,還是要設諮政處,成爲定製,不過……”

    聽到他說要成爲定製,黃子澄,齊泰以及在場的所有官員,都已然激動了起來。

    但朱允熞的話鋒卻突然轉向,頓時令他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一個個眼巴巴望着朱允熞,看他有什麼話要說。

    “開設諮政處,需要抽調精幹官員,諸位大臣此前皆有職務在身,來文華殿辦公,已經影響本部之事了。”

    朱允熞的聲音剛落,齊泰便上前說道:“還請太孫殿下放心,下官已經將本部所有事情,皆向下屬交待清楚,一應事情,皆有妥善處理,絕不會誤事。”

    頓了頓,他又說道:“若真要開設諮政處,挑人加入,對朝廷各部的影響,也不會很大。”

    朱允熞笑道:“諸位大人的能力,我自然是信得過的。要不然,也不會將批閱奏章的重任,託負給諸位。”

    “不過,在此之前,孤還有幾件事要辦,等辦好了,你們便可上奏,請求正式設立諮政處,孤也一定盡力勸說皇爺爺同意此舉。”

    聽到他這番話,下方的文官立即明白過來,這多半是一個交易了。

    太孫殿下是要用什麼人,或者要辦什麼事,需要他們的同意,至少是不反對。

    以此爲代價,換得正式設立諮政處。

    “還請太孫殿下明言,下官等必定盡心辦好。”

    下方,衆文官齊聲說道。

    只要能開設諮政處,讓他們成爲諮政大臣,代理朝政。

    區區幾件事算什麼?

    只要不是太過份。

    哦,不,就算過份一點,也關系不大。

    等到他們執掌朝政之後,還可以想辦法改正過來。

    “第一件事,孤打算在衛所之外,再訓練一支新軍,爲此須開辦軍事學堂,挑選精幹人員,入學堂學習,由孤親自擔任山長,諸位應該沒什麼意見吧?”

    此事老朱已經同意,就算他們想反對,也阻攔不了。

    但朱允熞後來與道衍交談,道衍便提出,最好是讓文官們都同意。

    如若不然,這些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就算陛下降明旨,促他們去辦,他們也總會想方設法擋着阻着。

    在此之前,北宋也曾經開辦過專門培訓軍事人才的武學。

    但最後的效果,卻差強人意。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官集團插手干預。最終武學流於形式,並沒有培養出多少朝廷所需要的人才。

    黃子澄與齊泰對望了一眼,在他們看來,這是朱允熞想另闢蹊徑,掌控軍權。

    若是以前,兩人一定會想方設法阻止。

    就算真要辦這樣的學堂,也應該由他們文官派人來培養,以文制武,藉以掌控軍隊。

    文官們素來對軍權十分看重。

    只要一有機會,便想奪取。

    但眼下,朱允熞要用這個做交易,那……

    “大明以武立國,太孫殿下訓練新軍,辦軍事學堂,爲朝廷舉才,下官等自然是贊成的。”

    黃子澄率先開口說話。

    其他人也紛紛出言贊同。

    朱允熞滿意點點頭,只要有利誘,這些人就很說話了。

    他接着又說道:“這第二件事,孤上奏皇爺爺,欲編纂一本洪武大典,匯聚古今文化,此事你們應該都知道了。”

    與辦練制新軍,辦軍事學堂不一樣。

    前者涉及軍隊變制,一舉一動,十分惹人關注。

    故而老朱雖交待他去辦,但並沒有明發上諭給百官,而是打算辦起來之後再說。

    編纂著作的事,朝廷的文官是不可能反對的,這是盛舉,必然會支持,所以就直接降旨。

    只不過,具體怎麼編纂,由何人主持,當然還沒有明說。

    衆文官都紛紛點頭。

    修書之事,讀書人都趨之若鶩。

    朱允熞笑道:“皇爺爺對此十分重視,將親自擔任總編纂。”

    “孤任副總編纂,衡王和吳王都將擔任編纂。”

    此言一出,黃子澄和齊泰等人,都是心中咯噔了一下,感到十分不安。

    衡王和吳王若是都去編書,那就等於將他們兩人都限制起來了。

    至於老朱的總編,朱允熞的副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都只是掛名而已。

    老朱是大明皇帝,自不用說。

    朱允熞也是儲君,又要監國理政,還要擔任軍事學堂的山長,訓練新軍,能有幾分精力管編書的事呢?

    可衡王和吳王不一樣。

    他們若是加入進去,恐怕就真的只能乖乖坐在那裏工作。

    有朱允熞這個副總編纂管着,他們就算想用手段脫身,也非常困難。

    若是平時,兩人一定會祭出衡王吳王學識尚不足以爲編纂,應跟隨他們多多學習等理由,阻止朱允熞這樣做。

    但現在想到諮政處即將設立,諮政大臣的位置就在眼前,這場交易,不付出一點代價肯定是不行的,便誰也沒有出聲。

    “除此之外,還需一人,擔任監修,由其負責廣挑人才,匯古今百行百業之書,監督修纂大典。”

    聽到這裏,衆文官皆是心中一凜。

    知道這才是真正主持編書的人。

    這個位置非常重要,無論何人擔任,都會被天下文人仰望。

    朱允熞向旁邊的太監吩咐道:“宣他進來吧。”

    太監退了下去,不一會兒,便領着一名長着一對三角眼,如一隻病虎一樣,披着袈裟的僧人走了進來,向他行禮。

    這名僧人,自然就是道衍了。

    “孤欲舉薦僧人道衍,擔任洪武大典監修。”

    此言一出,下方的文官們頓時炸開了鍋。

    修書這種事,當然應該由他們文官來主持。

    雖然洪武大典,匯天下之書,但無論如何,也該以四書五經爲本,以儒家爲首吧。

    至少應該找一位類似方孝孺那樣的大儒來擔任此等重任吧?

    太孫殿下竟然用一名僧人擔任監修?

    而且,還是他們從來沒有聽過的僧人?

    這也太過於兒戲,太過於荒唐了?

    “太孫殿下!”黃子澄和齊泰同時向前一步,就待慷慨陳詞,勸諫他不得如此任性妄爲。

    但話未出口,朱允熞的聲音又再度響起。

    “諸位大人,孤以爲與設置諮政處,代理國政這等大事相比,編纂大典雖然重要,卻也要略遜一籌。”

    “孤願傾立促成諮政處的設立,而不是讓諸位大人一直在此臨時辦公,也望諸位大人莫要在大典編纂上阻孤,不知諸位大人以爲呢?”

    威脅。

    赤祼祼的威脅。

    言下之意,就非常明顯了。

    你們想入諮政處,當諮政大臣,那便要接受這名僧人成爲大典的監修。

    黃子澄和齊泰的話,又生生吞了回去。

    雖然兩人皆認爲,用一名僧人擔任監修,太過於荒謬,但若是爲諮政而做出交換,也並非完全不能接受。

    畢竟,諮政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

    必須先忍下來,不能因此壞了大事。

    當然,如果他們知道,朱允熞所設想的諮政處,與他們腦海中設想的諮政處,完全是兩個概念,那恐怕就是另一番想法了。

    “既然諸位大人都沒有意見,那此事就定下來了,還望諸位大人待朝之後,說服儒林同僚,莫要阻撓。”

    朱允熞微微笑着。

    他要在編書的時候,加入自己所寫教材,並趁機重點推廣。

    若是讓這些人當監修,必然從中作梗。

    畢竟,在他們眼裏,聖人之言才是千古不變的至理。

    儒家至高無上。

    其他的各行各業,各種學說,技藝,都應以“儒”爲綱,以聖人之言爲本。

    否則,那便是禍國之言,亂世之說。

    但用姚廣孝,就不一樣了。

    他是朱允熞簡拔上來,一步登天,自然不可能反對他。

    二來,姚廣孝博聞強識,精通儒道佛三家,兼納並修,也就是說,這個人的思想非常開放,各家的學識,各種知識他都能接受。

    不像許多儒生那麼死板。

    這也是朱允熞要用姚廣孝的一個關鍵原因。

    聰明才智倒還在其次。

    最重要是,思想不迂腐,能接受新鮮事務,對離經叛道的學說,也不會隨意抵制。

    他要推動大明變革。

    這一點,至關重要。

    若按老朱說的那樣,重用這些儒生,重用只有中人之才的讀書人,他只當一個封建皇帝,自然沒有一點問題。

    應該還是最好的選擇!

    可要想變革求新,帶着大明走進新時代,就萬萬也不能那樣做了。

    否則,等於是自縛手腳。

    “孤還有第三件事。”

    交易嘛,當然要實現利益最大化。

    雖然諮政處設置之後,這些人不僅得不到權力,現在的權力,還會被嚴重削弱。

    但誰讓他們心心念念想着成爲諮政大臣呢?

    自以爲設置諮政處後,能得到天大的好處,實現他們代理朝政,掌控大權,讓天子垂拱而治的夢想呢?

    那不趁機狠狠宰他們一把,將以後必然會被羣起反對的事情,在此時推行下去,那真是太對不起自己了,也對不起他們的期待了。

    此時不宰,更待何時?

    最近寫起來真的好費力,明天開始,儘量定時更新吧,早上7點半左右,中午12點左右,晚上9點左右……三章保底,我會儘量加一更或者兩更,加更的時間就不確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