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老朱:天不負咱家!就這麼辦!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2513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事實上,老朱一直在爲這件事吧。

    放權吧,怕被別人趁機奪去了權力。

    不放吧,身爲天子,他實在忙不過來。

    也因此,才有了錦衣衛這種監察百官的機構。

    但老朱也漸漸察覺,錦衣衛本身的職權太大,不受監督,漸漸有了尾大難掉的勢頭。

    在此之前,他已經下旨要剝奪錦衣衛的緝捕審案之權,只是實行得並不徹底。

    因爲完全廢掉錦衣衛,老朱又不放心。

    他需要人幫其監察百官。

    朱允熞的密奏制度,很好的幫他解決了這個問題。

    大臣所上的密奏,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祕密監督。

    誰都可以向皇帝打小報告。

    誰都擔心自己被人打了小報告。

    如此一來,皇帝再也不用擔心大臣有什麼事瞞着自己。

    他們也不敢再瞞。

    因爲大家都會懷疑,自己不說,別人會向皇帝透露。

    誰都無法信任誰。

    “不過,用皮匣直達御前,可能也有問題,要防止有居心叵測的人,在奏章中投毒或放置炸藥。”

    “最好是讓小太監當着皇帝的面打開,再呈給皇帝。”

    這是未雨綢繆。

    實際上,這個時代還沒有沾之就能毒死人毒藥。

    更沒有觸之爆炸,或者定時爆炸的炸彈。

    但朱允熞覺得,隨着自己開始編寫後世教材,提點工匠和各行各業的人員,大明的科技文明,應該會以一個騰飛的速度提升。

    到時候,就有可能造出來了。

    老朱點了點頭,雖然絕得並無必要,卻也對孫兒的思維縝密表示讚許。

    “皇爺爺,孫兒還有幾個建議。”朱允熞脆生生的道。

    “快說,快說。”老朱的激動和興奮都溢於言表,對他的建議,越發期待起來。

    “第一是軍政分開,文武分制。”

    歷史上大明以文制武,主要是從明仁宗開始。

    在此之前,只有建文帝朱允炆當政之時,文官地位遠遠凌駕於武官之上。

    但後來靖難之役,朱棣成功奪權,文官集團籌備許久的崛起掌權之路,再次被打斷。

    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沒有搞以文制武。

    雖然文官的地位也高,但以武將爲主的勳貴集團,同樣不可小覷。

    不過,在朱允熞看來,只要軍政不分開,文武不分治,那文官掌權,武將居於從屬地位,只是時間問題。

    軍事雖然非常重要,可一個國家大部分事情,都是政務,而不是軍務。

    軍事始終只是爲政治服務的。

    畢竟,國家不可能一直處於全民動員的大規模戰爭狀態。

    更別說這個時代的武將很多文化水平極低,甚至大字都不識幾個,帶兵衝鋒陷陣尚可,在朝堂上與文臣爭權,本來就不現實。

    真要賦予他們太大的兵權,朝廷也不會放心。

    朱允熞道:“挑選精於軍事的將領或官員,組建一個專門的軍務處。類似於處理朝政的諮政處,亦在御前,與諮政務分開,專門負表處理軍隊的日常事務。同樣,凡有要奏,密奏,則由皇帝決定。”

    “軍務歸軍務,政務歸政務,並行不悖。”

    “只要在需要軍政協調的時候,才由皇帝召他們一起議事,平時則分開辦公。”

    軍政分治是後世現代政府的基本配置。

    分開之後,文官集團難以插手軍務。

    同樣,最強勢的武將,也難以干涉政務。

    雙方形成制衡,確保國家權力的平穩運行。

    “好!好!好!”老朱一聽,拍掌讚歎。

    實際上,自古軍務和政務,就是分開的。

    由丞相和太尉分別處理。

    但後來設立三省六部制,雖然加強了皇帝的權力,卻讓軍務和政務,又攪合在了一起。

    朱允熞這個法子,將其再度分開,又確保權力歸於皇帝,老朱自然贊成。

    “第二個建議,便是設立分級保密制度。”

    大明雖然也強調要注重保密,但實際上,整個朝廷,就像一個漏風的篩子,根本毫無祕密可言。

    對於這一點,朱允熞也是感到非常無語。

    事實上,這在很大程度上,這是文官集團,有意爲之。

    若是事事保密,百官各司其職,他們就很難用封建禮教來約束帝王,用“輿論”進行政治鬥爭,挾持朝政。

    “凡朝議之事,臣子奏章,往來書信,各類文件,皆進行嚴格的保密,外人不得語聞,可分爲絕密,機密,祕密三個等級。”

    “每一個等級,也可在需要時,進一步劃分,提高密級。”

    “所有保密文獻資料,若有泄露,必嚴懲不貸。”

    老朱捋了捋鬍鬚,道:“此議不錯。”

    他笑問道:“你這小腦袋瓜子,怎麼就這麼多的好主意呢?”

    那當然是後世學來的啊。

    朱允熞心中想着,裝出不好意思的樣子,道:“孫兒只是想着要替皇爺爺分憂,定得有妥善的法子,故冥思苦想,才想出這些法子。”

    “咱老朱能有你這麼一個孫子,當真是天不負咱家。”

    朱元璋感嘆了一聲。

    又道:“不過,你的法子雖好,但如此一來,文官們喪失權柄,他們必定羣起而反對。”

    朱允熞點了點頭。

    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反對的理由都是現成的。

    身爲天子,受命於天,代天以御萬民,怎麼能將政務委於諮政處,軍務分給軍務處呢?

    那是不行的。

    一定要勤勤勉勉,凡事都由天子親自處理才行。

    絕不能偷懶,耽於享樂,玩物喪志。

    皇帝敢這樣做,他們就敢拼死進諫。

    其實,真實的原因是諮政處沒有實權,只是一個祕書機構,國家大事仍決於天子。

    但天子又能輕輕鬆鬆的處理,文官們反而更沒權了。

    他們當然不幹了。

    若是真的對他們委以重任,將軍國大事都交予文官。

    那他們就能馬上換一副嘴臉。

    天子垂拱而治,百官各司其職。

    無爲而治,萬世之基。

    皇帝您就在皇宮內好好呆着,當個招牌就行了,國事臣等來處理,不勞您煩心了。

    朱允熞笑道:“孫兒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他們都不能反對。”

    “哦,什麼法子呢?”老朱好奇問道。

    朱允熞道:“孫兒也是從皇爺爺這裏學的。”

    “仍然用之前皇爺爺對付他們的法子,讓他們主動請旨,設定諮政處,代理政務。”

    “他們的目的,無非是想爭權。只要讓他們看到有機可趁,就必然牢牢抓住。”

    “待他們再三勸諫之後,皇爺爺裝出不得已的樣子採用,然後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將一系列的諮政措施同時公佈。”

    “待他們發現自己白忙活了一場,什麼權力也沒有爭到,反而喪失權柄的時候,已經晚了。”

    “那時候,他們也只能捏着鼻子認了。”

    朱元璋先是愣了一下,旋即撫掌大笑了起來。

    “熞兒,伱學得可真快啊!”

    “哈哈哈哈!”

    “好,就這麼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