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老朱:不愧是咱挑出來儲君,咱眼光就是高!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3776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朱元璋微微一笑,問道:“什麼事呢?”

    “皇爺爺一介布衣起家,在羣雄並起之時,逐鹿中原,驅逐韃虜,定鼎天下,再造華夏。”

    “此誠千古未有之大功。”

    “自古得國之正,惟漢與明。”

    “蓋因匹夫起事,無憑藉威炳之嫌。爲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

    “如今皇爺爺既爲既爲天下主,華夷無間,姓氏雖異,撫字如一。”

    “鼎革創新,爲黎民開萬世太平。”

    “但我大明自馬上得天下,文治卻要稍弱一籌。”

    “皇爺爺那日和我說,用讀書人,殺讀書人,孫兒誠以爲然。”

    “但要用他們,就要先收天下讀書人之心。”

    “孫兒建議,修一部古今未有之鉅著,收天下讀書人之心,將被胡虜入侵而丟失的文化傳承,重新續補,彰顯國威,造福萬代。”

    “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包括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等天下所有的人書,皆收集起來,編爲一本鉅著,皇爺爺以爲如何?”

    朱元璋素來對被別人視爲泥腿子而耿耿於懷,朱棣同樣也因爲被儒生說其粗野不通文,一直心中不平。

    所以,老朱才對他的文才這般看重。

    朱棣才下了大力氣,修永樂大典。

    就是爲了體現,咱家也是懂文化,有文化的人。

    故而修天下第一的大典。

    這個時代,誰家有一座藏書樓,藏了幾百上千本書,那是被無數文人羨慕無比的事情。

    有藏書的家庭,都會文人學子追捧。

    歷史上,朱棣編的《永樂大典》,包括經、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華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但後來,相傳正本消失不見,有傳言稱被嘉靖皇帝帶到帝陵中,是否屬實,尚不可知。

    而副本慘遭浩劫,大多毀於火災和戰亂,留存於世的只有幾百卷。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了。

    不過,朱允熞提出編書,除了傳承古代的文化,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他想在編書的時候,將自己寫的教材,也編進去。

    比如說微積分,比如說萬有引力,再比如說三大運動定律,再或者是元素週期表,甚至還可以有電的三大定律……

    雖然朱允熞對這些知識,掌握都不深,只知道一些皮毛。

    按後世的標準來說,編教材是肯定不夠資格的。

    但在這個時代,只要他將這些想法寫出來,都不用寫很詳細,就是驚天動地之舉。

    至於後面怎麼開發運用,深挖這些定律。

    世上聰明人何其之多?

    只要給他們一些啓發,有一束光,他們就能完善發展。

    華夏文明,將走在世界的最前沿。

    將所有的國家,都遠遠甩在身後。

    但編書不是小事,他也沒有把握,老朱會不會同意呢?

    相傳,在此之前,解縉曾經提出編篡一部大型類書的建議,但老朱卻沒有同意。

    不過,朱允熞覺得,老朱拒絕解縉,應該另有原因。

    他不太清楚具體的情況,只是隱隱這麼覺得。

    “好啊!這個主意好!”

    老朱猛的一拍桌案,激動的站了起來。

    “收天下之書,匯著編成一本大典,好主意!”老朱哈哈大笑,來回踱步,興奮萬分。

    朱允熞目瞪口呆。

    沒想到,老朱對於編書的興趣,竟然這麼大。

    不過,想想也正常。

    老朱小時候識字不多,只能算是堪堪入門。

    但後來哪怕四處征戰,卻始終不忘學習讀書識字。

    足見他對於知識的渴望和重視。

    要不然,當皇帝之後,也無法處理那麼多奏章。

    要知道,讀這個時代的人寫的文章,可是需要相當高的文化素養。

    尤其是很多大臣,還喜歡寫文縐縐的文章,極爲生僻難懂。

    編大典這種事,正好切中老朱的心懷。

    只是既然如此,當初他爲何對解縉修書的提議,無動於衷呢?

    朱允熞暗暗思索着。

    這在這時,便聽得老朱問道:“依你之見,這本大典,應由何人主持編纂呢?”

    隨即,他不等朱允熞回答,又似是自言自語的說道:“這得找一個精通百家典籍,學富五車的大儒來才行。”

    這句話似乎暗有所指?

    朱允熞一下子明白過來,笑道:“皇爺爺,孫兒連這本大典的名字,都想好,就叫《洪武大典》,至於總編纂,孫兒以爲,非皇爺爺莫屬。”

    朱元璋聞言,先是一怔,隨即哈哈大笑。

    “洪武大典這個名字,委實不錯,好名字。”

    “不過,咱老朱的文化,擔任總編纂真的行嗎?恐怕還是另請大儒爲好吧?”

    朱允熞一聽,便知道自己這個馬屁,算是拍對了。

    老朱心中高興着呢。

    只是要故意做出謙虛的樣子。

    說不定當初對解縉的提議,不予理會,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不好自己出面,所以乾脆不理。

    至少也是原因之一。

    之前一直有傳聞說,老朱拒絕之後,還問過要如何編篡,只是後來就沒有下文了。

    “皇爺爺乃當今天子,功比三皇,德比堯舜。洪武大典,匯聚華夏千年文化之精髓,理該由皇爺爺任總編。”

    “而且,皇爺爺親自擔任總編,也可以體現天子對文化的重視,收買天下讀書人之心。”

    “再者,什麼內容適合編入進去,什麼不適合,也需要皇爺爺把關。”

    朱元璋摸了摸鬍鬚,顯然已十分心動。

    其實朱允熞還猜錯了一點。

    老朱當初拒絕解縉編書的提議,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爲解縉反對他看很多雜書。

    解縉認爲皇帝應該多看儒家經典,不能沉溺於未經挑選的書籍。

    應該由大儒挑選書籍,供皇帝閱覽。

    那些“有害”的書,不能給皇帝看。

    說白了,就是想限制老朱看書的自由。

    最好是由他們讀書人,來圈定皇帝看什麼書,不看什麼書。

    提出編書,也是這個原因。

    不符合他們認可的,就不編進去,不讓皇帝看到。

    老朱這麼精明的人,怎麼可能上他的當呢?

    只不過,爲了表示自己重視文化,口頭上還是讚賞了一番。

    對於他的建議,卻置之不理,完全不採納。

    現在朱允熞提出讓老朱自己把關,自己決定,他的興趣可就大了。

    不用受那些儒生的限制,還可以博一個千秋美名。

    他心中這般想着,嘴上卻又說道:“可咱已年老體衰,只恐精力不濟啊。”

    “皇爺爺只管放心,孫兒早有了想法,可另選大儒把關,皇爺爺最後挑選其中一二,審覈把關即可,不用費多少精力。”

    朱元璋輕輕點頭,對他的說法,表示認可。

    大功告成。

    朱允熞喜出望外,便立即趁熱打鐵。

    “孫兒不才,或許勉強可以擔任副編纂。”

    “再挑天下讀書人,選鴻儒學子,編篡大典。”

    “兩位哥哥也正好可以參與,一則皇家子弟都參與其中,以體現重視。”

    “二來孫兒以爲,兩位哥哥也正好藉此修身養性,飽讀詩書,對未來有無窮好處。”

    將這兩個丟去編書,他們就不能阻礙自己辦事,給自己添亂了。

    皓首窮經,關在閣樓中讀一輩子的書,才是他們最好的去處。

    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讀書,也是對他們的關愛啊!

    每天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多好!

    而且,朱允炆,朱允熥隱隱都有走向“邪路”的趨勢,讓他們讀書,從此“改邪歸正”,對他們還不夠好嗎?

    這番安排,也足見他這個弟弟對兩位哥哥的良苦用心。

    老朱絕不挑不出半點毛病。

    至於他自己,既然老朱都當總編了,他身爲儲君,又是當世最有“才”的詩詞大家,當一個副總編,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好!好主意!”

    果然,老朱聽他一說,擊掌讚歎。

    “熞兒你才高八斗,爲天下公認,正好擔任副總編,這番安排,當真最合適不過了。”

    “你對兩位哥哥這番用心,這等情誼,他們一定會謹記在心的。”

    嗯,他們肯定會恨我的。

    不過,沒關係。

    我不在乎。

    朱允熞在心中默默想着。

    “都是親生兄弟,打斷骨頭連着筋,我豈有不爲他們着想之理?”

    老朱看着他,目光十分滿意,寵愛之意,已溢於言表,對朱允熞,也是越看越滿意。

    不愧是咱挑出來的儲君。

    咱的眼光,真是又準又高。

    “好,好,好!此事就這般定下來了,具體的編篡事宜,伱只管放手去辦。”

    “皇爺爺。”朱允熞見老朱正在興頭上,知道機會來了。

    “孫兒還想自己也寫幾本書。”

    這個時代出書可不是小事。

    自古有三不朽的說法。

    立德,立功,立言。

    實際上,立德依賴外界的評價,見仁見智。

    有人批評,就有人讚揚。

    特別是處於利益場中。

    只有死去的聖人,還會被認爲有大德。

    活着的人,非常難。

    而且,封建禮教所認可的德,往往還十分“變態”。

    比如說,家裏沒米吃了,婆婆蠻橫不講理,生氣的打媳婦一頓,責怪媳婦。

    然後,媳婦將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給婆婆吃。

    這就是“有德”了。

    吃人的德!

    立功則需要對天下對出大功,對讀書人來說,非常困難。

    唯有立言,這是無數文人最爲追求的事情。

    許多讀書人都以“立言”爲第一要務,以求不朽。

    朱允熞此前已寫出驚世之詩詞,但幾首詩詞,畢竟不如專門的經典著作。

    他若以七歲之齡,著書傳世,必定會轟動朝野。

    老朱哈哈笑道:“你小小年紀,還想自己寫書啊?”

    “皇爺爺,難道不可以嗎?”朱允熞擡頭,望着老朱,脆生生的問道。

    稚嫩的臉龐,目光中滿是希翼之色。

    老朱認可他寫書了,他就可以將後世的很多知識,都寫出來。

    恐怕會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吧。

    “可以,當然可以。”老朱高興無比,走了過來,一把將他抱起。

    “咱老朱家的孫子,七歲能文,還能出書立傳,這傳揚出去,是多大的佳話啊!”

    “咱老朱家,乃天子之家,是天下間最有權勢之家,也是最有才華之家,天下還有誰家能及?哈哈哈哈……”

    老朱爽朗的笑聲,迴盪在御書房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