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掩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3374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一說到名教,朱允熞還是有些認知的。

    所謂名教,並不是西方的宗教,而是以“正名分”爲中心的封建禮教。

    是爲了維護和加強封建制度而確定的,對人們的思想行爲所設置的一整套行爲規範。

    名教非常重要,因爲這是封建統治的基礎。

    沒有名教,就沒有家天下。

    皇帝輪流座,明年到我家。

    老朱緩緩說道:“方孝孺,黃子澄,齊泰以及天下的讀書人,他們忠於的,其實不是咱老朱家,而是名教,是天下讀書人的利益。”

    “只要你注意維護這一點,你就無數忠於你的人,源源不斷的爲伱所用。”

    “記着,你可以殺他們,可以打他們,但一定不能去觸犯名教之根本,一定要做出維護讀書人利益的樣子。”

    “你如今已有才名,有聲望,這便是立身之本。”

    “你之前說大明真正的危機,在文官而不在勳貴,說得既對,也不對。”

    “勳貴是真的會起兵造反的,你需要時刻注意這一點。”

    “但文官不一樣,你只要用“名教”將他們束縛,他們就反不了。”

    “否則,他首先就會被自己所在集體拋棄,被其他文官拋棄。”

    “即使他們人數再多,遍及整個朝堂,但他們想要挾皇帝,都只能以大義的名分,而無法明目張膽的造反。”

    “你只要牢牢把握這一點,就能對他們生殺予奪,如籠中鳥一般,任你起落。”

    “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人,他們在儒林中的威望很高,是如今天下讀書人的帶頭人,你用他們,就是給天下讀書人做一個榜樣。”

    “表明咱老朱家,看重讀書人。”

    “不過,你也無須忌憚他們。必要的時候,你若想殺,就可以殺之,再換一批人用就行了。”

    “只要大義的名分還在,天下讀書人還認你在維護他們的利益,那便沒有任何問題。”

    “記住,有名教,才有忠臣,你才有人可用。”

    “若沒有名教大義,你將無人可用。”

    聽到這裏,朱允熞仿若被驟然點醒,瞬間明白過來。

    後世都以爲東林黨誤國,文臣誤國。

    正是因爲他們,才導致大明的局勢每況愈下,直至亡國。

    但回過頭看,東林那羣人,說破天也就是敢嘴巴上批判一下朝廷。

    真讓他們造反,再借他們一百個膽子也不敢。

    或者說,他們罵歸罵,但還是要爲朝廷辦事。

    若是造反,都不用皇帝出馬,他們自己內部,就會先將這個人拍死。

    文官死諫,拿名分來要挾,就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但皇帝對他們要打要殺,又十分容易。

    後世有學者評論說,華夏古代沒有西方那種掌權的宗教,但儒家又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西方宗教的作用。

    西方的君主,需要尊崇或者信仰上帝,信仰宗教。

    而華夏的皇帝,則需要禮敬孔聖人,推崇儒家。

    本質上,這也是一種神權。

    而君權和神權的關係,則構成了整個統治的基礎。

    說白了,就是神權使君權得以神化,並爲政權的合理合法提供神祕主義的解釋。

    君權爲神權提供政治上的庇佑,並對神權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和保護。

    君權神授,奉天承運。

    儒家本質上也是一種“神權”。

    只不過,不像西方有“教皇”這種人間代表,儒家只有死去的聖人,只有一個“大義”的牌位。

    如此一來,也決定了儒家會始終屈於君權之下,爲君權所用。

    當然,兩者之間,處理的事情,又有些不同。

    在世俗事務上,天子乾綱獨斷,儒家的臣子,很難做出任何有效的干涉。

    但一旦涉及到“神”的部分,也就是名教大義,他們就都站出來了。

    比如說,嘉靖時期的大禮議之爭。

    在後人看來,滿朝大臣爲了皇帝父母是誰,爭了三年,將朝政國事都丟在一邊,簡直是無法理喻。

    但在那些信奉名教的儒家讀書人眼中,這是名教大義,是皇統之爭,比任何事都重要。

    本質上,這就是君權與神權的較量。

    因爲禮儀之事,權力一向是歸於儒家,歸於名教的,帝王很少會去做改變。

    大多數時候,也沒有動力去變。

    反正就是一個形式,一種禮節而已。

    並不涉及帝王的實際利益,反而對其利益有維護鞏固的作用。

    因而當嘉靖因情形特殊,插手進去的時候,雙方就產生了激烈的矛盾。

    反過來說,如果不是“禮”上的爭奪,而是世俗的一般事務,哪怕嘉靖決定動員大明的所有軍隊,發動一場前所未有的對外戰爭,他都可以輕易的決定。

    大臣,尤其是信奉儒家的文臣,除了稍微勸諫一下之外,幾乎沒有任何阻止的辦法。

    恩出於上,天子乾綱獨斷。

    國之大事,繫於帝王一人。

    這也是名教,也是大義。

    作爲讀書人,也要維護這一點。

    站在這個角度來說,維護儒家,維護封建禮教,對帝王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要不然,漢武帝也不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思想控制是統治的基礎,是重中之重。

    就是後世的國家,也時刻注意培養民衆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以及不斷的宣揚愛國主義。

    因爲沒有這些,統治基礎將不復存在,整個國家都會土崩瓦解。

    對於現在這個時代來說,君權對天下的統治,這是表象。

    掩藏在君權之下的名教大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才是真相。

    當統治者啓用儒家的時候,這一點就分不開了。

    雖然君權始終壓制着儒家,壓制着“神權”,但卻不能不用。

    至於佛教和道教,表面上看起來,他們更像宗教。

    但實際上,他們都被儒家滲透了。

    “皇爺爺,孫兒記住了。”

    朱允熞認真的說道。

    實際上,他心中有自己的想法。

    真的只有宣揚封建禮教,維護天下讀書人利益這一條路嗎?

    也未必!

    作爲穿越者,他知道還有不少取代的辦法。

    比如愛國主義,比如民族大義。

    相比儒家的君臣大義,其實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也可以不受名教所困。

    至少,不能讓自己被那些讀書人用名教大義的名分所困。

    但任何辦法,都只能徐徐圖之,慢慢改變。

    否則,統治基礎就真的不穩了。

    在這個時候,朱允熞當然不會去反駁老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老朱的想法沒錯。

    他想變,也是後事。

    而且必須要慢慢來。

    “還有你那些叔叔,咱將他們都分封王了,將抵禦胡虜的大任託付給諸王,可以令邊境不亂,留給你安寧。”

    “咱現在問你,胡虜不安定,讓諸王防禦,可若是諸王不安分,你準備怎麼辦?”

    老朱說着,目光落在了朱允熞的臉上,似有期待,臉含笑意。

    這是新一輪考驗又開始了?

    老朱總是在談事的時候,不知不覺來考驗別人。

    趁別人精神最放鬆,最毫無防備的時候,讓人吐露心中的真實想法。

    這一招真高啊!

    老朱還運用得出神入化,絲毫也不着痕跡。

    朱允熞心中感慨。

    若不是他知道這段歷史,恐怕還真會不知不覺中了老朱的道。

    那就會爲以後的自己,挖一個大坑了。

    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就十分難以清除。

    不過,既然知道老朱心中的正確答案,他當然不懼。

    “皇爺爺,孫兒以爲,對待諸王,要用德來安撫,用禮來牽制。”

    “如果還不行,就削減封地。”

    “再不行就改變他的封地,將他安置到其他地方。”

    “若是還不行的話,就只能出兵討伐了。”

    說完,他望向老朱。

    朱元璋哈哈大笑,對他的答案非常滿意。

    “你說得不錯,沒有比這更好的辦法了。”

    朱允熞心中暗暗吐糟了一句。

    這次得多虧朱允炆的“教導”了。

    “好了,今日教你的,你需牢牢記住。”老朱道:“日後若有時間,咱再教你更多的兵法。”

    “雖然爲人君,未必要知道那些,但你既然創辦軍事學堂,又爲山長,總得能鎮得住將領們。”

    “明日咱就下旨,讓你正式監國。朝事繁多,你好生準備吧。”

    朱允熞心情波瀾起伏。

    監國啊!

    執掌整個大明!

    終於可以大展拳腳,來改造這個時代了嗎?

    “是,孫兒一定實心辦事,將大明江山治理好。”

    朱元璋輕輕點了點頭,忽然又道:“你得空的時候,多與兩位哥哥相處。”

    “咱不希望你二叔的悲劇,再度發生。”

    朱允熞心中又是一顫,風浪再生。

    老朱果然清楚一切,洞若觀火。

    這算是提醒,還是警告呢?

    老朱心中最放心不下的事,應該就是這個了。

    骨肉相殘,兄弟舉刀而向。

    可他不動手,朱允炆和朱允熥呢?

    他們真的能放下不爭嗎?

    若他們來爭,那自己只能還手。

    這可不能怪他。

    但這些話,他無法在現在向老朱說。

    只能埋藏在心底。

    “是!”

    他不敢多言,唯恐露出馬腳,只是恭敬的應了一個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