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風波擴大,道衍出手!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2646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國子監。

    地處金陵欽天山,又名雞籠山。

    這裏是大明最高學府。

    國子監的學生,主要是皇親國戚以及一干官員子弟。

    除此之外,便是沒有考上進士的一部分舉人,通過篩選之後,進入國子監,稱爲“舉監”。

    以及在地方上聲望很高的儒生,通過推舉進入,稱爲“貢監”。

    整體上來,入學要求非常嚴格。

    一般的人,連國子監的門都摸不着。

    朱元璋創立國子監之後,又接着創下歷事監生制度。

    凡是國子監的學生,即使科舉不中,只要下去“歷事”,經過考驗之後,便可以入朝爲官。

    享受着如此之好的待遇,國子監的學生,自然也都自視甚高。

    而他們最喜歡做的事,一是寫詩賦詞,二便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了。

    今日,一羣國子監的學生,正在清談。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當真寫得好!”

    一名學子眺望着遠處漸漸落下的夕陽,感慨萬千。

    另一名學子笑道:“南王殿下被當世大儒方孝孺拜,被譽爲當世第一才子,自非常人能及。”

    “最難得的是,這可不是苦思許久的作品,而是在集賢樓中,當場出題,即興而作,竟能寫作如此佳句,南王殿下之才,直如長江之水。”

    幾人都不吝讚揚。

    言談之間,對朱允熞欽佩不已。

    也難怪。

    如今朱允熞的大名,在文壇上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上至國子監的祭酒,翰林院翰林,下至販夫走卒,說書先生,青樓歌妓,都會吟一聲“滾滾長江東逝水”,唱一句“朱顏辭鏡花辭樹”。

    聲名譽隆,粉絲自然也多。

    這幾名學子,就是他的“粉絲”了。

    “陛下封他爲南王,是不是有意立他爲儲君呢?”

    一名學子突然問道。

    另一名學子立刻接言:“這不明擺着的事嗎?何爲南王?南面而稱王。”

    “自古封王者,豈有這樣封的道理?”

    “這不就是有意立他爲儲君,讓他日後稱帝嗎?”

    此言一落,又有學子疑道:“既然如此,爲何不乾脆立他爲儲君,卻要這般大費周章?”

    旁邊的學子笑道:“南王是四皇孫,非是嫡長子。立他爲儲君,有違立長不立幼的古訓,朝中的大臣,如何能接受?陛下也是不得已而爲之。”

    “迂腐,迂腐!”立即有學子反駁道:“聖人並沒有說過立嫡不立賢,立長不立幼。”

    “素來帝位傳承,之所以如此,無非是嫡長易分,賢卻難明。”

    “可如今南王之才,百倍於其兄長,有目共睹,世所周知。”

    “執掌天下,正合天縱之姿,自當立南王爲儲君,又豈能爲古訓所限?”

    大明時期,保守派的思想仍佔絕大多數,但也不乏敢於挑戰傳統,打破陳舊觀念的人。

    這名學子,便是如此。

    他這番說出來之後,一時間,竟沒有人反駁。

    “我聽聞如今市井當中,都在流傳“大明興,南王帝”,傳言南王本是天上的帝君轉世,合該當我大明皇帝。他若繼承大統,我大明就當興。”

    “此事我亦有所耳聞。”

    “我還聽說,金陵城的百姓,要集體上書朝廷,請立南王爲儲君啊。”

    “做得好啊!民心如此,看朝廷中那些老頑固還怎麼阻攔。”

    “此事應由我國子監學生爲之,且能落後於一羣百姓?”

    “說得不錯。真要上書,也應該是國子監帶頭。”

    “這恐怕不好吧?立儲之事,豈是小可?非是我等學子所能輕易置言的。”

    “怕什麼?聖意本就有意立他爲儲君,我等順聖意而爲,又何須顧慮?”

    “對!那還等什麼,我等即刻就上書吧。”

    ……

    國子監一羣學生商議之後,當即決定,上書朝廷,請立朱允熞爲儲君。

    不過,大多數興奮無比的學子,並沒有注意到,有幾名學子的目光在相互對視,竟流露出一絲陰謀得逞的味道。

    ……

    ……

    ……

    天界寺。

    金陵三大寺,大報恩寺此時還沒有修建,靈谷寺因爲朱元璋修建孝陵,下令遷址。

    眼下的天界寺,就是金陵最大的寺廟。

    朱棣回北平之後,道衍便在這裏掛了單,在寺中住了下來。

    暗地裏,他手下仍有不少探子祕密行動,將打探到的消息傳遞過來。

    “今日城中數千百姓,集體請願,請立南王爲儲君?”

    “國子監數百學子,簽名上書,請朝廷立南王爲皇太孫?”

    “市井之中,發現魚腹藏書,言大明興,南王帝?”

    “涼國公藍玉,率先上書,請立南王?”

    “朝中勳貴武將,聞風而動,跟隨涼國公,請求陛下立南王爲儲君?”

    “文官,御史,也紛紛上書,言南王乃神童轉世,聖人再臨,當立爲太孫?”

    “連京畿大營的軍隊將士,也蠢蠢欲動?”

    ……

    一樁樁,一件件的信息,彙報上來,道衍立即便嗅到了一絲不一樣的風聲。

    “朱允熞不應有如此之大的號召力,他不過七歲,在朝中也無根基。”

    道衍搖了搖頭。

    朱允熞除了詩名很盛之外,再就是做過上書請收商稅,殺吳忘庚一家等事情。

    如果一個人寫詩寫得好,就有人說要擁立他爲儲君,那一定是天大的笑話。

    神器之重,豈是詩詞文章寫好就能授予的?

    最無知的人,也不會這樣的認爲。

    但眼下這場請立儲君的風波,竟越鬧越大,那背後的原因,就很值得玩味了。

    “不是朱允熞,朱允熞也不會這麼蠢,這等於是在逼當今陛下。”

    “陛下是何等人物,豈會受人相逼?”

    “這樣做除了引來雷霆震怒,不會有什麼好處。”

    “那……”

    道衍沉思着,突然眼前一亮。

    “想不到啊!我原以爲黃子澄、齊泰等人,都只知死讀書,不通世務,想不到他們竟然也能用出如此計策。”

    “反其道而行之,以擁立爲名,行捧殺之實。”

    “不過,陛下會中計嗎?”

    道衍沉眉思索。

    旋即,他搖了搖頭,但臉上還有猶豫之色。

    “此策並不算高明,我能看出來,陛下亦能。”

    “但帝王之心,最是多疑。”

    “縱是陛下能看透一切,也難免不在心中種下懷疑的種子。”

    “如此一來,南王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既然如此,我何不再添一把火呢?”

    “陛下已經立了三位皇孫爲王,燕王再想立爲儲君的希望,極爲渺茫。”

    “那將水攪渾,就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道衍思索着,眉頭漸漸舒展開來。

    “來人!”他吩咐道:“我即刻寫幾封信,你等將其送入京畿大營的幾名將領。”

    燕王帶兵多年,在軍中的威望頗高。

    雖然燕王帶的將領,主要是邊軍,但也有不少人,調動到了京畿。

    眼下藍玉已帶頭上書,再讓那些將領在營中暗暗鼓動一下,讓營中的將士,也都請求立朱允熞爲儲君,水就真的攪渾了。

    朱元璋可以傳位給朱允熞,卻絕不會允許有人從他手中“搶”!

    疑慮的種子一旦種下,朱允熞還有希望當儲君嗎?

    等事情塵埃落定,再反手告朱允炆和朱允熥一狀,指責他們兩人才是這次風波的罪魁禍首……

    三人都先後出事,燕王朱棣就真的能坐收漁翁之利了。

    道衍暗暗想着,一絲笑意浮上眉稍。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