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獻槍,封王,執掌應天府!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2610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朱允熞令人將燧發槍拿上來。

    朱元璋拿到手中看了看,道:“聽你四叔說,那日你去陽山狩獵,做出了“燧發槍”,你四叔對此是大爲誇讚啊。”

    老朱一邊說,一邊桌案底下拿出了朱棣上呈的圖紙。

    與朱允熞手中的燧發槍,一般無二。

    與圖紙一起呈上來的,還有朱棣的奏章。

    朱棣在奏章中,對朱允熞的發明稱讚不已,言大明軍隊若是大量裝備,戰力可以倍增。

    “四叔太過譽了,熞兒就是閒着無聊的時候,瞎想打發時光。”

    朱允熞謙虛的說道。

    “熞兒,你清楚這一點就好。”老朱對他的說法很是贊同。

    “利器雖好,但終究只是工匠鑄造之物,你是朱家子孫,主要精力還是要放在治國理政上面。”

    “咱聽你四叔說,伱爲了和工匠商討如何做出燧火槍,一天都沒有吃東西,這就有點過了。”

    朱允熞笑着摸了摸後腦。

    老朱並非不看重燧火槍,但很難上升到後世之人的高度。

    在老朱看來,這終究只是一件工具而已。

    再厲害也沒有人本身重要。

    朱允熞知道這是一時之間,很難勸說改變的思想認知,因此也不多說。

    “皇爺爺,我們先試試燧火槍的威能吧。”

    老朱點了點頭:“好,一起去試試。”

    兩人離開御書房,來到外面的廣場上。

    “砰!”

    “砰!”

    朱允熞拿起槍,連續兩槍,皆準確的射中目標。

    老朱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他一把將朱允熞手中的燧發槍搶過來,親自試着開了兩槍,頓時哈哈大笑了起來。

    “爺爺,這東西最大的好處,是操作十分容易,一個新入伍的士兵,經過簡單的培訓,就能取代一名神箭手。”

    沒錯。

    這才是這個時代的槍支,最大的作用。

    實際上,早期的槍支,受制於製作工藝,火藥,子彈等諸多方面的限制,其威力是不如一名訓練有素的弓箭手的。

    強大的弓箭手,能拉開一百五十斤的硬弓。

    這種弓出的箭,殺傷力驚人,射擊距離也遠比這個時代的槍支更遠,威力自然更強。

    問題出在訓練和培養上面。

    要培養一名神箭手,非常難。

    現代很多弓箭愛好者,學習使用的都是復合弓。

    這種弓經過現代化改造,瞄準容易,拉力也只有幾十斤,學習起來自然簡單許多。

    但如果去拉純粹的古弓,就會知道那種弓光是要拉開,就需要多大的臂力了。

    只有壯年男子,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適應。

    一旦訓練沒有跟上,強大的硬弓,就會成爲擺設。

    比如說,歷史上滿清的八旗,在早期的時候,八旗精銳大多都能拉開一百三四十斤的硬弓,戰鬥力驚人。

    而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八旗已經很少有人能拉開這種弓了,更別說依賴它去打仗了。

    但槍就不一樣了。

    特別是有了瞄準基線之後。

    可以說,隨便一個人,只要是扛得起槍的孩童,垂垂老矣的老頭,或者是身體先天較弱的女子,只要發給他們一支槍,再經過簡單的培訓,他們的射擊能力,就能與神箭手相提並論。

    而且,神箭手一次並不能發射太多支箭,因爲臂力很快就會承受不住。

    但槍支一天能發射的子彈,則要多得多。

    可以說,有了燧發槍,一支普通的軍隊,就能在瞬間變成一支全是神箭手的精銳。

    由此帶來的戰力加成是十分恐怖的。

    這才是最早期槍支能取代弓箭的根本原因。

    “好!好!好!”

    老朱是何等聰明之人,立即便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熞兒,你發明此物,可是爲我大明立下了大功啊。”

    老朱十分高興。

    之前朱棣上書的時候,他還沒有想到這東西這麼厲害,覺得多少都有些誇大之詞。

    見到實物,親自體驗之後,才發現遠比朱棣說的更強。

    “皇爺爺,熞兒不敢居功,只要皇爺爺高興就好。”朱允熞連忙說道。

    “你不敢居功,但咱卻不能不賞。”

    老朱臉上帶着笑意,忽然問道:“熞兒,若是咱將大明交到你的手裏,你可有信心將大明治理好?”

    來了。

    朱允熞心裏一緊。

    毫無疑問,自從朱標去世,老朱這段時間,一直在爲立儲的事而苦惱,卻遲遲沒有下定決心。

    但這件事,不可能一直拖而不決。

    老朱的身體已經拖不起了。

    朝堂也會因爲儲君未立,而陷入動盪之中,這顯然不是老朱想看到的。

    這一次,面對老朱的提問,朱允熞沒有逃避。

    “皇爺爺,若是熞兒今年有十七歲,不,哪怕是如甘羅一般十二歲,熞兒都有信心,將大明治理好。”

    他臉色無比鄭重,道:“熞兒還只有七歲。熞兒自認不比任何人差,可文武百官和天下人未必會如此看。”

    “在他們的眼裏,我始終是一個七歲的孩子。”

    朱允熞直言不諱。

    這一點,老朱也很清楚。

    他現在對答十分重要,與其思前慮後,還不如和老朱袒露心中所想,赤誠相見。

    朱元璋看着他,問道:“你還是想舉薦你的四叔嗎?”

    朱允熞卻是搖了搖頭:“熞兒之前舉薦四叔,是因爲覺得四叔領兵有方,馭人有術,可爲一代君主。”

    “但如今看來,還是熞兒思慮不周。”

    “四叔若是掌國,武則有餘,文則不足。”

    老朱雙眸內,精芒閃爍。

    這與他心中想的,倒是不謀而合。

    朱棣一門心思,都在帶兵打仗上面。

    讓他來掌國,老朱始終不放心。

    “若是二哥掌國,剛與四叔相反。”

    “二哥身邊儒士衆多,自古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如今我朝初立,朝中勢力最大的是勳貴,而不是文官。”

    “但即使如此,也出現了李善長,胡惟庸之流,試圖架空皇權,陰謀造反。”

    “大明真正的危機,在文官而不在勳貴。”

    “這些人滿口聖人規訓,道德文章,實則拉幫結派。”

    “他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股十分強大的勢力。”

    “大明若不對他們加以限制,恐怕遲早會亡於這些人的手中。”

    “皇爺爺可以說“都殺了吧。”,但後世的皇帝卻不能。”

    “上至中樞,下至百官,皆是他們的人,就算是天子也無力改變了。”

    事實上,即使是朱棣掌國,大明最終也沒有逃脫這條路。

    這當然是後話了。

    歷史上,朱允炆繼位後,文官立刻就奪了武將的權。

    原來沒有實權的兵部被賦予重權,而執掌兵部的人,也變成了文官。

    方孝孺,齊秦,黃子澄三人的背後,是整個文官集團。

    在老朱在世之時,他們暫時蟄伏。

    老朱一死,就乘機起勢。

    藉着建文帝登基,全面掌權。

    若沒有靖難之役,大明的格局,早在建文一朝,就已經完全改變。

    “好啊!”

    老朱讚賞的點了點頭。

    “你能看出這些,確實比你那二哥強出太多。”

    他走了幾步,摸了摸鬍鬚,道:“咱就先不急着立儲君。”

    “咱決定了,封你爲王,讓你執掌應天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