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必有高人指點!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姜阿山小樹字數:2627更新時間:24/06/27 18:57:59
    應天府尹顧端?

    朱允熞很清楚,他必然是衝着卜家的案子來的。

    不過,老朱既然讓他一個七歲娃娃審案,擺明了就是不想查清卜家所犯之事,而是想將水搞渾。

    他現在當然可以去胡攪蠻纏一番,葫蘆僧判葫蘆案,但朱允熞覺得,這毫無必要。

    他要的是一團渾水,可不是將自己的衣服弄髒。

    那這種事情,當然是由別人去做。

    他只需要靜靜看着就行。

    “不見。”

    朱允熞道:“讓他回去吧,我今天還要玩呢,沒時間見他。”

    ……

    顧端進府之後,受到了極爲熱情的招待。

    首先出來見他的,是二皇孫朱允炆。

    自太子朱標逝世之後,以長子自居的朱允炆便擔負起了接待賓客的重任。

    “顧大人且先用茶,稍等片刻,我已吩咐人去請四弟。”

    朱允炆謙和有禮,有若溫潤如玉的君子。

    以皇長孫之尊,禮賢下士。

    “二皇孫太客氣了,下官受寵若驚。”

    他連忙躬身行禮,在下首坐下。

    應天府尹的位置十分重要,朱允炆有心結交,他自小跟隨在朱標身旁,耳濡目染,對此拿捏極爲恰當。

    “顧大人乃朝中重臣,素來公務繁忙,爲國操勞,卻爲了些許小事,親自登門造訪,本是四弟不該。”

    “況此事本就因四弟而起,卻讓顧大人爲難。做兄長的,先替四弟陪禮了。”

    顧端大受感動,二皇孫到底年長,知禮數懂人情,不似四皇孫那般頑劣,搞得自己下不了臺。

    “二皇孫這是哪裏話?也是下官治下無方,才出了卜思北卜庚這等欺壓百姓,魚肉鄉民之人。”

    “好在天理昭昭,報應不爽。也是他們作惡太多,撞上了四皇孫,才有了今日的報應。”

    “如今碼頭的民夫,都在盛讚四皇孫的恩情。”

    他捋了捋鬍鬚,笑道:“陛下的旨意,令四皇孫審理卜家一案。下官不敢慢怠,已將案卷全部整理完畢,只待四皇孫一去,便可全部移交。”

    卜家的案子,牽涉到涼國公藍玉,是個燙手的山芋,顧端可不願意攪合到裏面。

    朱元璋的旨意下來,他是大大鬆了口氣的。

    朱允熞和藍玉是親戚,讓他們自己去扯。

    朱允炆笑道:“四弟不過是一個七歲的孩子,哪懂什麼斷案審案,還不是得勞煩顧大人多多費心。”

    顧端連連擺手:“二皇孫此言差矣。陛下既有旨意,做臣子的定當遵從,豈敢忤逆聖意?”

    朱允炆沒有立即接言,端起茶杯來,吹了吹尚溫熱的茶水,輕輕抿了一口,放下杯子,手指在茶几上敲敲。

    一番舉動全無少年的孟浪,倒頗有幾分中年人的穩重。

    他盯着顧端,試探着問道:“依顧大人之見,皇爺爺這是何意呢?”

    顧端笑着搖頭:“陛下的心思,豈是做臣子的能妄自惴測的?”

    朱允炆一臉不信。

    話大家都這樣說。

    但朝堂上的大臣,哪個人不是天天在琢磨皇帝在想什麼呢?

    顧端似是也覺得這個謊言委實有些虛假,如此騙人,過於敷衍。

    對方畢竟是皇長孫,如今儲君之位未定,他便是最有力的競爭,也是萬萬不可得罪的。

    他斟酌了半晌,又補充道:“不瞞二皇孫,下官這點頭腦,與陛下相比,那是熒火之光,與皓月爭輝了。”

    “陛下行事高深莫測,下官愚鈍,實是揣摩不透啊!”

    朱允炆深以爲然:“皇爺爺的本事,自然是沒人得比得了的。”

    兩人正閒談着,去通報的小太監回來了。

    “四弟呢?”朱允炆見只有他一個人前來,連忙問道。

    小太監行禮道:“四皇孫說不見。”

    “不見?”朱允炆和顧端同時愣住。

    “爲何不見?”朱允炆不解問道。

    小太監道:“四皇孫說了,他今天還要玩呢,沒有時間,不見。”

    ……

    燕王府。

    涼亭佇立在湖水中央,四周的水面平靜的宛如鏡子一般,倒映着晴朗的天空。

    魚兒在悠閒的遊着,水面上泛起微弱的漣漪。

    朱棣和道衍坐在涼亭之中下棋。

    噠——

    朱棣手中白子落下。

    “卜家父子栽了,這可是好事情。”

    聽聞這件事的朱棣心情顯然不錯,就連說話都帶着笑意。

    卜家父子的後臺是一直與他不睦的藍玉,只要抓住這個機會,就可以大做文章。

    就算搬不倒藍玉,也能令他傷筋動骨。

    “殿下既想爭這儲君之位,爲何卻這麼急着想要藍玉死呢?”

    道衍落了一子,目光看着棋盤,輕聲問道。

    朱棣笑道:“諸多皇子中,只有我軍功最高,能壓得住藍玉。”

    “若爹想立我爲太子,倒是不用殺藍玉。”

    他對此洞若觀火,卻毫不在意。

    “那又如何?”

    “只要藍玉一死,朝中再無大將能擋我大軍。”

    “就算我沒有被立爲太子,這江山我亦可自取。”

    “藍玉活着,不過我多一線成爲太子的機會。”

    “藍玉若死,則江山必定落我手中,我爲何不讓他死?”

    朱棣說得十分篤定。

    豪情壯志,油然而生。

    道衍拍手道:“好!好!好!燕王殿下今日有如此心氣,也不枉貧僧苦心追隨。”

    他從見朱棣第一面起,便說他必定登臨大位。

    只是朱棣雖沒有重責他,反而將其收留重用,卻一直隱而不發,不敢明着吐露心聲。

    今日是破天荒第一次明說要爭天下。

    涼亭邊的湖面上泛起陣陣波紋,魚兒慌亂的四處逃竄。

    涼亭處湖心之中,只有廊道與岸邊相連,此處視野開闊,除了魚兒之外,在這裏說事,聲不入第三耳。

    朱棣笑道:“今日爹爹提出了平定草原的新法子。”

    “哦?”道衍頗感意外。

    北元是大明心腹之患。

    這些年,爲平定北元,朝堂上不斷有人獻計獻策。

    但若說有什麼新意,卻是沒有的。

    草原的問題,千古有之,至於解決方案,漢唐都做了榜樣。

    前人該想的該做的,方法都用盡了。

    後人再怎麼絞盡腦汁,也無法是那些辦法。

    “是何法子呢?”道衍有些好奇。

    “固藩。”朱棣道:“北元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部落,這些部落貌合神離,有時候甚至彼此征伐,紛爭不斷,唯獨南下搶掠中原百姓之時,才勉強集合在一起。”

    “這些年征戰,我大明勢強,北元勢弱,但想要蕩平草原,永除後患,卻也難於登天。”

    “若是以大明朝廷的名義,大肆封賞這些部落,給他們劃定封地,規定他們只能在封地內放牧,則北元的部落,會慢慢定居下來。”

    “有了封地,部落的疆域有明確的劃分,就不能去別的部落放牧。”

    “各部落都會守着自己的封地,不許別的部落隨意進入。”

    “假以時日,各個部落都固定在一定的範圍內,若有誰再敢反叛,大明軍隊不用擔心其在草原上四處遊蕩奔逃,頃刻間便可平定。”

    ……

    啪!

    道衍手中棋子砰然落地。

    他素來冷靜沉着,自許泰山崩於前仍可面不改色,此際卻已驟然失態。

    “此策是何人所提?”

    “聽說是我那七歲的侄兒朱允熞。”

    “斷無可能。七歲稚子如何能想出這般妙計?他的背後,必有高人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