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虎牢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巴奀月字數:6818更新時間:24/06/27 18:07:34
    太傅府

    袁隗正與司徒王允在喝茶聊天,說道朝廷俱是嘆息不已,但也無可奈何。

    又聊了一會,王允忽然詢問道“不知現在本初情況如何?”

    王允之前於袁紹他們交往一段時間,關係不錯,所以發問。

    袁隗平靜道,“現在渤海,添爲一郡之首,還算可以吧”。

    “哦,不錯,不想本初幹了如此大事,實在可喜可賀,不像我們,哎。”

    聽到袁紹擔任太守了,王允發自內心的欣喜陳贊。

    袁隗故作神祕,“呵呵,這都是小事,有一件才是大事的”。

    什麼,王允表示不解,這是當然了。消息在古代傳的很慢,沒有固定渠道的,可能會一直不知道的,就像王允這樣的。

    不知道袁紹已經發檄文,號令討伐董卓了,現在已經集結開戰了。

    正說着之間,忽見一下人,急沖沖而來,在袁隗耳旁小聲的稟告。

    袁隗聽完,面不改色道“我今死期到了”。

    啊,王允大驚,很好奇的問道。“老大人何出此晦氣之言呀?”

    袁隗淡定的將前面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訴王允,又把剛剛得到的消息也說了:袁紹爲盟主,帶領諸侯聯軍正在攻打汜水關。

    這些消息把王允衝擊的一愣一愣的,過了好一會才反應過來,喜憂參半。

    憑他的智慧也想到了,董卓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的,他勸道。“太傅大人,還是早些離開洛陽了,以免殃及池魚呀”。

    “不必了,老夫風燭殘年,固有一死。今爲漢室盡忠,死得其所”。這句話說得王允欽佩不已,心中恨不得能自己代替太傅,很是佩服。後來王允自殺以謝天下,未必不是袁隗啓發,雖然兩人初衷不同,但是方式卻是相似。

    “你還是快快離去吧,以免傷及無辜”,袁隗有些自己的事情要安排就打發王允離開。

    王允再三勸阻,袁隗不從,才不得不離開。

    等王允離開了,袁隗打了一下暗號,就見一個影子竄了出來。

    袁隗淡淡道“袁方,事情都安排好了嗎?”

    “家主,按照你的吩咐都安排妥當了”,這個影子答道。

    “恩,很好,我這裏有兩封信你到酸棗送到本初、公路的手上吧”

    袁方接過信函,貼身放好,勸道“家主你還是跟我一起從地道走吧,憑着我們侍衛的實力,還是可以走出洛陽的”。

    “袁方呀,你不懂呀。現在老夫不但不能走,還要等着董卓來,這是我們袁家更進一步崛起的代價,也是家族長必須承受的責任”。

    袁隗,催促袁方,“你趕緊離開吧,以免夜長夢多”。

    袁方又苦苦哀求了一番,見家主無動於衷,只得無奈,從地道逃離洛陽,直奔酸棗而去。

    王允,剛走出太傅府,還沒多久,就見李催、郭汜領着西涼兵馬圍住太傅府。

    李榷領着一半人馬,直奔正廳而入。而郭汜帶着其他人馬殺奔後門,從後院而入。一路上,也不答話,不分男女老幼,直接一刀了事,將董卓的命令執行的很徹底。

    聯軍大營。

    曹操看衆人皆對董卓心存畏懼,不敢進一步發兵,他氣憤之餘有些懊惱自己的實力不足,但不管如何還是要試一試的。

    於是他出列說道:“我等興起義兵來誅除暴亂,大軍已經集結,諸位還有什麼遲疑!假如董卓倚仗陛下的權威,據守洛陽,向東進軍,儘管他兇殘無道,也會成爲我們的大患。諸位如能聽從我的計劃,請袁車騎率領河內諸軍進逼孟津,而駐紮酸棗的各位則據守成,佔領敖倉,封鎖轅、太谷,控制全部險要地區;請袁公路將軍率領南陽軍陰進駐丹水、析縣,攻入武關,以威脅三輔地區。各部全都高築營壘,堅守不戰,多佈置疑兵,顯示出天下大軍彙集的聲勢,然後名正言順地討徵叛逆,可以很快平定局勢。如今我們號稱義兵,但一直遲疑不前,使天下人失望,我爲大家感到羞恥。”

    袁紹何嘗不想攻進洛陽去,只是現在自己兵力有限,各方兵馬又各具私心不肯盡全力,自己沒有立足的根據地,萬一兵敗就一無所有了。何況聯軍也不只有袁紹有此想法吧。

    那時他在京中帶出了二萬多人,中途逃散了些又去掉些老弱就只剩下兩萬人了。

    在渤海募兵得五千,所以他現在只有兩萬五千多兵馬,所幸比起其他人來,雖然兵力不佔優勢,卻也裝備精良兵員優秀。

    就在衆人或羞愧或思量時,傳令官萬分緊急地進來說有京中急報。

    傳令官喘了口氣後道:“稟袁車騎與諸位將軍,京中傳出來消息說,說袁太尉一家皆被董卓處斬。”

    啊!衆人都是一片驚呼,袁紹聽完也是大叫一聲隨即暈倒。

    袁熙穿戴整齊急匆匆的走出營帳,就看見,一身素裹的袁紹正在營帳中大哭,在他另一邊二叔袁術也是身着白紗,低着頭不時的抹淚。

    哎,袁熙輕嘆一聲,走到一件營帳裏拿起一套白紗,穿在了身上。

    袁隗死了,被董卓部將李榷給砍了。

    這事袁熙早就知道會發生,但是他沒辦法說什麼,因爲袁紹和袁術不可能不知道,可二人均沒有半點反應,你讓他怎麼說?

    他的親衛和淳於瓊等人趕忙上前扶住他,又傳來軍醫進行救治。

    不說親疏遠近,眼睜睜的看着明明可以營救,卻白白送死的袁隗,袁熙心裏多少有些悲慼。這就是世家大族的涼薄嗎?

    但是即便袁熙想救,也沒辦法,袁家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地步,看似光鮮的袁家已經腐朽了,必須有人流血。

    半響袁紹轉醒,他推開衆人抽出佩刀斬斷案几,怒道:“我與董賊勢不兩立!諸位聽令,依孟德計策各自回去整頓兵馬即日打進洛陽誅除東賊。”

    袁紹是動了真怒了,袁紹本是庶出,要不是叔父袁隗提拔栽培,他袁紹到不了今天。

    等一衆諸侯過來,悼念過後,袁紹梟雄本色盡顯,擦乾眼淚,就開始調兵遣將。

    袁紹道:“董卓屯兵虎牢,想截斷我們諸侯中路,今可勒兵一半迎敵。”

    於是袁紹派遣王匡、喬瑁、鮑信、袁遺、孫融、張楊、陶謙、公孫瓚等八路諸侯,往虎牢關迎敵。曹操引軍往來救應。

    曹操第一個站出來道:“尊盟主令。”有了第一個餘下袁術孫堅等人也紛紛領命。

    當晚,袁紹帳內。

    袁紹召集來了一衆心腹,文有田豐、逢記、郭圖、許攸,武將有淳於瓊、顏良、文丑,還包括了袁熙和他帶來的趙雲,投靠不久的張遼也是袁熙建言袁紹讓他參議的。

    袁紹、袁熙都身着喪服,其餘諸人也是身穿素白。

    袁紹臉色慘白道:“我與董賊真有不共戴天之仇,恨不能即刻殺進洛陽手刃此賊,但又一番思量後覺得進兵之事不能草率,還是要從長計議,務求得個穩妥的計策。”

    “董賊倒行逆施,而袁氏門生遍佈天下,現在天下英傑都會思量爲袁公復仇,正可謂人心士氣可用。曹孟德的計策可謂是萬全上策了,只是我軍不該兵進河內而是坐鎮中軍,着王匡部從河內威脅洛陽即可。再讓袁公路將軍進軍武關,我軍就統領其餘兵馬進軍滎陽、汜水、虎牢,袁公可令人多徵召工匠打造攻城器械。”田豐說道。

    袁紹心想,這攻打要塞關卡儘管讓其他人去,自己做做樣子就可,不僅保全自己力量還可以消耗他人兵力和西涼軍,可謂一舉三得。

    當下心裏平衡了些,見衆人再沒能提什麼建議就散了議會。

    衆人走後不久,袁熙早就收拾好了悲慼的心情,見袁紹在那裏發呆,想了下上前道:“父親。”

    袁紹深深吸了一口涼氣,轉過頭道:“我兒有何事情?”

    “父親,顯奕想前往虎牢關,跟着諸侯身後看看。”袁熙本想着袁紹要是不同意,他再說藉口,沒想到袁紹想都沒有想就應答下來。

    “去長長見識也好。”袁紹道:“你讓許褚帶五百人馬和你的本部兵馬跟着你,切記只是看看,別跟着亂衝。”

    “顯奕謹遵父親之令。”

    既然來了,那三英戰呂布,這場戲要是不看,豈不可惜?

    而袁紹的大將顏良文丑也於前幾日押送最後一批糧草到達聯軍大營,並向袁紹交差,不過袁熙估計顏良文丑押送糧草肯定大有文章,不然何必大材小用,派顏良文丑呢。

    出了營帳袁熙故意和張遼走在一起,到僻靜處時他問道:“文遠兄,你看這次進軍虎牢我軍勝算大否?”

    張遼沒有說話,而是將袁熙帶到了營門前的空地上說:“此事我不敢聲張,但因與公子交情匪淺又得公子舉薦才敢對公子說實話,依遼看聯軍勝算不大,勝也將是慘勝。”

    “說說你的見解。”

    袁熙當然知道結果,只是想和張遼加深牽絆而已故有此問。一回生兩回熟,次數多了,張遼潛意識中也就更加去親近自己。

    “雖然聯軍的策略十分正確,但忽視了兩方兵士實力的較量,若說西涼軍據險而守,就能大量殺傷聯軍生力,當兩方疲憊之時,西涼鐵騎再殺出的話那我軍難以抵擋。”

    “難道西涼騎兵當真如此強悍?”袁熙倒吸一口涼氣又問道。

    “是,遼在幷州領兵時所部幷州騎,已是強於關東騎軍不少,同在邊關與胡人交戰的西涼鐵騎實力只在幷州騎軍之上,況且西涼騎軍現有飛將之稱的呂布統領,此人極其擅長騎軍作戰,遼不如也,其才十倍於遼,天下無出其右者。”

    “難道真的不行嗎。”袁熙喃喃道。自己還是小看東漢邊軍了,東漢邊軍可是常年和鮮卑打仗的。

    他本想如果關東聯軍能攻破虎牢,他可以率騎兵奔襲洛陽,攔截住會向長安逃走的文武百官,還有她們。

    “公子放心,我等也並非沒有機會,所謂沙場瞬息萬變,懂戰機者尚且能反敗爲勝,張遼會傾盡全力爲公子一家復仇。”張遼說道。

    袁熙倒不是想復仇,因爲他知道現在己方的實力完全不能誅滅西涼軍,即使攻破洛陽董卓大可逃往長安,再佔據函谷關阻擋關東聯軍。

    他也隱隱料到袁隗一家的下場,奈何袁隗不聽袁紹提醒執意要留在洛陽。袁熙其實錯怪老爺子了,就如同助軍校尉馮方一樣,明知死也要爲了忠義而死。

    而袁隗則是爲了袁家大業而死,只有袁家重量級人物死去,袁家腐朽的部分才能死去,袁家才能浴火重生。這便是家族的榮耀,可惜老爺子看不到那一天了。

    這時,候營門處傳來一陣吵雜的聲音。

    袁熙張遼聞聲也過去查看。近了他們看到營門外聚集約莫有百多人。

    張遼喝問駐守營門的兵丁發生了什麼事。

    一名什長忙答道:“大人,他們說是得到車騎將軍徵召從河東來投奔的,但現今入夜沒有校尉以上大人的親令是不能開營門的,所以小人讓他們在營外等到明日天亮。”

    袁熙內心有些期待,問道:“可說了姓名?”

    “似乎姓徐。”

    果然是,先前袁紹徵召天下豪傑,在袁熙的干預下也加上了河東徐晃的名字,他記得“周亞夫”徐晃跟關羽祖籍是同鄉所以並不難找。

    當下他對那什長說:“你可知道我。”

    “小人見過,知道您是袁二公子。”

    “好,我所任也是校尉的職銜了,你且開門放他們進來。”

    什長即可吩咐下屬開了營門。

    百多精壯有神的漢子並不雜亂而是很有秩序地進了營裏。

    袁熙看到當前一人格外精壯,面貌粗獷剛毅,暗想這就是徐晃了吧。

    於是他和張遼上前拱手道,“來者可是河東徐晃徐公明?”

    徐晃拱手用中氣十足的聲音答道:“正是,河東徐晃,應袁車騎徵召,率本地兩百壯丁前來投奔。”

    本來徐晃見天下大亂本來想投靠就近的軍閥楊奉或者董卓來着,可是此時董卓廢立皇帝,然後牛輔進攻河東楊奉,就耽擱了。

    此時有一人說來自袁家聽說徐晃武藝精練特來相招,思索幾天後,徐晃決定呆着兩百鄉里弟兄來袁紹這裏看看,然後就有此前一幕了。

    袁熙說了些讚許感激的話,讓張遼帶徐晃兵丁去安頓,自己就帶徐晃去統帥營帳見袁紹。

    袁紹看起來很是虛弱,但還是打起精神安慰勉勵了徐晃一番。

    他看徐晃長的倒是威嚴,於是讓他領別部司馬的職,但安置上卻一時想不出去處。

    轉念想人是袁熙舉薦的,也才兩百多人,就讓徐晃跟袁熙所部。

    袁熙臉上沒有表現什麼,心裏卻真的狂喜,不想才將五虎上將的趙雲弄到麾下,現在又來了個五子良將徐晃。

    要知道徐晃所帶族上壯丁可都是豪俠之士,都參加過鎮壓黃巾起義的精兵,各種本領自是不差。當然如果沒有袁熙的話,說不準徐晃有可能明珠暗投去當賊了。

    現在袁熙已經打着主意讓徐晃也和趙雲都獨領一軍,畢竟趙雲徐晃統帥能力都挺高,於是給徐晃兵士加了一千人。

    現在三國趙雲,徐晃,許褚都在麾下,張遼目前算半個畢竟還沒有完全調過來,雖然許褚沒有太大的將才,但衝鋒陷陣卻是一流。

    而且自己的性命安全當真是提高了不少,再加上趙雲徐晃張遼哪怕遇上呂布也不悚了。

    這邊徐晃對於在一個少年,哪怕是頗有名氣的少年手下任職,有些不以爲然,但初來乍到也只好隨他去了。

    回到自己營中,幫徐晃壯丁安置好後,袁熙給他們送去了酒食。連夜招來張紘、趙雲、許褚、張遼爲徐晃設宴接風。

    席上,因爲袁熙戴孝,所以是不能飲酒的,張紘當然也不飲。

    許褚肚裏雖饞看到主人如此,只好作罷。

    徐晃也是頗懂禮數,讓袁熙撤去了酒水,他趕了一天的路,本就飢腸轆轆,道了謝後,自顧自取來熟肉吞嚼起來。

    張遼自也不甘示弱,兩人頗有比賽吃食的味道,只是忙壞了切肉端肉的僕役雜兵。

    而剩下的人也都只是看着兩人狼吞虎嚥,倒覺有趣。

    張遼和徐晃都感覺到了同類的氣息,武藝高強,統兵一流,於是有了一較高下的心思。

    吃得差不多了,張遼大呼一聲痛快,再次謝過袁熙設宴款待,然後對着徐晃道:“公明,看你飯量不小,不知武藝如何。”

    原來他看到身材同樣魁梧精壯,也同樣兇悍義勇的張遼就有種同類的感覺,所以也不跟他分生。

    張遼笑道:“你何不親自試試。”

    看到張遼的做法,袁熙內心竊喜,這說明張遼潛意識已經把自己融入了這個小集體了,這是好事。

    袁熙知道對這些身負武藝的高手,想要降服他就要打消他的傲氣,一味禮遇是不行的,也要讓他知道這裏並不是只他一個高手。

    而且,蛇去齒而後柔,狗繫繩而後順,不是嗎。

    當然這種事他幹不來,本來打算讓趙雲試一試,不過張遼如此上道,只能讓張遼代勞了。

    “這裏可禁不起比劃,還是到外面吧。”袁熙作勢邀請道。

    徐晃不以爲然道:“也不佔多大地,我們看看誰倒地就行。”

    於是衆人都出來帳篷外,袁熙吩咐親衛取來火把,在空地劃了個圈讓他們較量軍中盛行的“角抵”。

    “角抵”有些像後世的相撲,在漢代就有並不是日本人的發明,是軍中士卒所喜歡的一項競技活動。

    兩人活動開筋骨後,裸着上身跳進圈裏,雙手互相抓住對方胳臂,腳底發力灌及腰再到肩。

    不一會兩人怒喝聲陣陣,極盡一身蠻力抵撞在一起。

    你來我往,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三十回合不分勝負。

    兩刻鐘下來兩人互有勝負,一身泥汗,卻也覺得痛快。

    袁熙吩咐僕從去取錢帛來賞賜兩人,兩人稱謝後收了下來。

    這以後,張遼徐晃兩人倒更是有惺惺相惜的感覺了。畢竟歷史上同屬五子良將中的上流。

    第二天,袁紹就傳令給諸人讓王匡、袁術各自領兵前去。中軍一部也開始向滎陽進發。

    其中有江東猛虎之稱的孫堅歸屬袁術,一同攻打武關,王匡也領兵奔河內以作牽制。

    剩下的中軍包括韓馥的部將統領的三萬人、曹操五千人,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都有一萬到三萬不等,這樣共計達到了二十五萬人之衆。

    袁熙知道雖然聯軍人數衆多,卻缺乏統一的指揮協調,情形並不樂觀。

    他在老師張紘的指點下加強了自己部屬的協同訓練,又將許褚的虎衛和趙雲張遼徐晃的軍士合同配合。

    看着煙塵滾滾,長龍蠕動,他還真有些期待,不知道會不會真的有虎牢關前的羣雄戰呂布。

    洛陽,相國府。

    董卓召集來了李儒、李肅、呂布、華雄、郭汜、李催、張濟、徐榮等一衆文武心腹議事。

    “不想關東逆賊人多勢衆,我等該如何應付?”董卓問道。

    呂布出列,有些不以爲然道:“義父何須擔心,待布提一旅涼州鐵騎,即可將關東鼠輩踏平碾碎。”

    李儒有些無奈道:“溫侯武勇自是不在話下但我西涼軍佔據司隸時日尚淺人心未定,收編的兵卒不能堪當大用,所恃者我等西涼嫡系,如跟關東逆賊消耗殆盡我等有何立足之地?”

    董卓覺得這話說道他心坎裏去了,他可不願意拿自己的嫡系去消耗,逐問:“那有何退敵之策?”

    李儒很是嚴肅地道:“退守長安。”啊!衆人不想他說出這計策。

    “未戰就退這算什麼計策。”華雄有些惱火道。

    李儒繼續道:“聯軍內部各懷鬼胎不肯齊心協力,這從他們駐守酸棗遲遲沒有行動可以看出一二,再者我等退守長安,還有函谷關天塹可爲依恃,但關東聯軍佔據洛陽,內部必定心生齷齪不肯齊心再進與我軍消耗,如此我軍可不戰而勝。”

    董卓點頭稱許,畢竟形勢所逼,他雖怨恨關東聯軍,但也覺得不是誅滅他們的時候。

    李肅有些擔憂道:“遷都的話,那些大臣恐怕反對,而且不是一時半會能辦完的事。”

    董卓冷哼道:“他們想試董某的寶刀嗎?”

    李儒怕他真的對大開殺戒,勸道:“我等可說,高祖建都關中,共歷十一世。光武帝建都洛陽,到今也是十一世。按照《石包讖》的說法,應該遷都長安,以上應天意,下順民心。再於街市散佈童謠曰: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此言‘西頭一個漢’,乃應高祖旺於西都長安,傳一十二帝;‘東頭一個漢’,乃應光武旺於東都洛陽,今亦傳一十二帝。天運合回,皇帝遷回長安,方可無虞。”

    “如此甚好。”董卓拍手道。

    李儒又說:“但我等還是要先戰一戰的,一來可挫敗關東聯軍銳氣,教他們不敢繼續緊逼,二來爲遷都爭取時機。”

    “那你有何部署?”董卓問道。

    “其一,着呂奉先將軍領一旅鐵騎,出虎牢奔襲阻擾關東聯軍的大營,使其不能做攻城準備,待遷都完畢再退回關內。再讓徐榮將軍領一部兵馬在京城、洛水一帶設伏,策應呂將軍和伏擊追擊的關東聯軍。其三,着胡珍將軍據守武關,不教袁術大軍叩關。”

    衆人再商議了細節後各自散去。

    虎牢關前。

    十八路諸侯,各自起兵。河內太守王匡,引兵先到。

    呂布威風凜凜的帶着手下鐵騎三千,飛奔來迎。

    王匡將軍馬列成陣勢,勒馬門旗下看時,見呂布出陣在前:頭戴三叉束髮紫金冠,體掛西川紅棉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系勒甲玲瓏獅蠻帶;弓箭隨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