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步步爲營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羅小明字數:4670更新時間:24/06/27 17:04:49
    開封之圍解除,作爲客軍自然也沒有太多的藉口一直駐紮在開封城內,而且開封城內太多的條條框框,軍營駐地也十分的狹窄,也沒有多少的必要留在開封城內。

    所以陳望沒有等到高名衡提起這件事,便主動提起移營城外。

    高名衡本來想要提出這件事,只是考慮到如果是自己先行提起,有一種卸磨殺驢的感覺。

    可能會使得他和陳望之間的關係出現間隙,所以高名衡一直都在思索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提出移營的要求會好一些。

    畢竟如今他已經是接領了河南巡撫的職責,河南境內如今賊寇仍然猖獗,萬民軍的勢力巨大,威脅深重,難以解決。

    現在河南兵馬能用者寥寥,新軍的募集和訓練還被崇禎交付給了陳望。

    這種情況之下,高名衡自然是想要和陳望打好關係。

    因此在陳望主動提出移營的要求之後,高名衡自然是大喜過望,對於陳望的觀感也又提升了許多。

    開封城南,漢中軍大營。

    此時漢中軍營的營外人聲鼎沸,熙熙嚷嚷,一眼望去皆是攢動的人頭。

    大隊大隊的漢中軍甲兵持槍挺立,各列軍陣,分守於營外,維持着場中的秩序,將營外的民衆分割成一塊一塊小的羣體。

    騎乘在戰馬之上的漢中軍甲騎,肩扛着明晃晃的馬刀,駕馭着戰馬,虎視眈眈的環顧着四周。

    因此場間雖然慌亂,但是終究還是保持着一定的秩序,雜而不亂。

    數以萬計的民衆,此時正雲集於漢中軍大營的前方,他們匯聚在一起,幾乎鋪滿了整個開封城的南面。

    這些民衆,都是此前在開封城外討活的饑民。

    萬民軍和流寇不同的一點,就是萬民軍並不裹挾普通的民衆,不會裹挾饑民充作飢兵炮灰。

    因此原先盤踞在開封城外的饑民並沒有消失,他們之中只有少部分跟隨着萬民軍一起離開,大部分的人仍然留存在了開豐城外。

    在開封城外定期都還有舍粥的粥棚,也算是有一口吃的,勉強可以吊着命。

    如今也已經是開春,或許再熬一段時日,等到朝廷開恩,不再追捕稅款,他們也可以迴歸故鄉,不要再過這種顛沛流離的日子。

    而加入萬民軍的隊伍,就等於是造反。

    對於普通的民衆來說,造反這個詞,實在是太過於恐怖。

    如果真的不是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沒有人想要造反。

    畢竟,造反可是真真正正殺頭的買賣。

    而且他們可都是知道,官兵不久之前把萬民軍打的丟盔棄甲狼狽逃竄。

    萬民軍在開封城下丟下了上萬具的屍體,然後灰溜溜的往東面逃竄而去。

    因此更沒有多少的人想要加入萬民軍的隊伍之中。

    趨利避害,世之常理。

    此時在漢中軍大營之外,這些徘徊停留的流民們,他們自然不是要衝擊漢中軍的大營。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場面,完全是昨日官府有人向着他們傳達了一條消息。

    朝廷,要徵兵了,徵新軍。

    在漢唐之時,募兵條件極爲嚴格,並非是什麼人都能夠當兵。

    很多時候,正規軍的要求一條良家子,就斷絕了很多人想要當兵的道路。

    所謂良家子,有恆產,身家清白,宗族乾淨,從未行不法之事。

    但是隨着時間的推進,頻繁的動盪,大量的徵兵,降低要求。

    從宋時開始,以文制武。

    在宋時,懲罰罪犯的方法之中,便有充軍一例。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東華門

    外唱名者方爲好男兒,也成爲了宋朝時期的典範代表。

    明初武人的地位提升巨大,但是隨着土木堡之變的爆發,武勳集團就此一蹶不振,文武失衡使得再度出現文重武輕的情況。

    因此在明朝的中後期,常言都是好男不當兵。

    根本沒有多少好的人家願意去主動當兵,

    願意去當兵的人,十中有七八都是背負着官司的亡命之徒,或是實在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

    九邊各鎮徵募營兵,很多時候,甚至會出現強抓壯丁的情況。

    但是這一次,放出了朝廷想要徵募新兵的消息之後,卻是引得數以萬計的人前去應募。

    漢中軍大營、營門之上。

    身穿着一身緋袍的高名衡和陳望兩人並肩而立,一衆官員和甲兵則是分立於其兩側。

    「各地募兵,皆是困難無比,應徵者寥寥,但是今日陳將軍募兵,各處百姓卻是如潮而來,爭先恐後,足以見陳將軍之聲威遠揚啊。」

    高名衡看着眼前的人山人海的募兵現場,不由的感慨道。

    此番募兵應徵者如潮,內中的原因高名衡早已經是派人打探了清楚。

    因爲此前勤王大勝的原因,朝廷牽頭,大肆宣揚青山關之戰。

    建奴掠邊數十載,北國大地數次遭受荼毒,對於建奴,百姓自然深惡痛絕。

    青山關之戰,大壯國朝之聲勢。

    京師獻俘之時,百姓喜極而泣,奔走相告。

    而陳望作爲青山關之戰首功,更是倍加推崇。

    當今天子更是金口玉言,將陳望與戚少保類比,嘉其勇冠三軍之名。

    因此很多地方編寫話本都是以陳望爲主角,陳望麾下所領的漢中軍也被稱爲陳家軍,時人將其與戚家軍,還有宋時岳飛所領的岳家軍相提並論。

    在很多的話本之中,漢中軍都被塑造成如同岳家軍、戚家軍都是那種軍紀嚴明、爲國爲民的隊伍。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陳望也是如同戚繼光、岳飛那般嫉惡如仇,剛正不阿,忠心爲國的英雄人物。

    因此這一次聽說是朝廷將要募兵,將要統帶他們的將官,將會是陳望,瞬間便在開封城內外炸了鍋。

    不僅僅是城外正爲生計煩勞的流民們心動,開封城中不少的百姓甚至也趕來參加募兵。

    尤其是那些開封城內的社兵,他們大多都是二十來歲的年紀,正值血氣方剛之時。

    開封一戰,他們在戰場上見過血,搏過命,也在城牆之上,看到陳望帶着三千漢中軍甲騎大破萬民軍,氣吞萬里如虎。

    他們不滿足於只當包圍開封社兵,他們想要成爲真正的軍人,想要直接加入陳望的麾下,跟隨着陳望南征北戰。

    高名衡知道內中的原因,陳望自然也是知道內中的原因。

    他此前在雲陽改革督導處,分離監察所,便讓胡知禮在河南設立據點,大力發展監察所的勢力。

    如今河南各個重城之中,都有監察所的隱藏據點。

    在整個河南,監察所下的在編人數實際上都已經是超過了五百人,而且這還不算下面的作爲耳目,拿情報換錢的不在編人員。

    在開封城,監察所甚至就有三個據點,在城內城外都有爲數不少的坐探,還有許多拿錢辦事的耳目。

    因此陳望甚至連中軍帳都不需要踏出,便能知曉開封城內城外的輿論風向和發生的大小諸事。

    實際上,陳望如今在民間能有這樣高的名望,除去官方的宣傳之外,還有監察所的推波助瀾。

    最先將陳望拿來和岳飛相提並論的話本,便是胡知禮指示監察

    所所作的,而後又傳給各地,讓話本故事廣爲流傳。

    陳望也不知道高名衡到底真是因爲眼前徵兵的景象而隨口感嘆一聲,還是在隱晦的敲打着他。

    畢竟「得民心」對於一名武臣來說,可並不是什麼好事……

    不過按照這段時間,監察所所提供而來的情報推斷,還有陳望自己的瞭解,高名衡多半是沒有敲打他的意思。

    陳望對於高名衡原先便有印象,在歷史上,高名衡在初任官時,督民治水,賑濟難民,政績突出。

    高名衡曾向崇禎諫言,應當清正廉明,選賢任能,不必循資論俸,整頓吏治,亟嚴逗怯之誅,受到崇禎帝讚賞。

    出任河南巡按期間,彈劾貪官,嚴肅政紀,糾察不法,忠於職守。

    在崇禎十五年冬,清兵攻破沂水城,高名衡與妻張氏,殉國自殺。

    高名衡的能力或許不足,但是毫無疑問,他確實是一名正直的官員,一名有氣節的人。

    「巡撫大人實在過譽,若非是巡撫大人派遣官吏四方奔走宣傳,如何能夠此番盛景。」

    陳望沒有正面迴應高名衡所說的話,而是將事情的功勞推給了高名衡一些。

    高名衡所說的話語,實在是過於敏感。

    雖然高名衡大概率只是隨口的一句感慨,但是陳望仍然是秉承着一貫的小心謹慎。

    「鄭州之戰,令人痛心疾首,各鎮兵馬折損嚴重,所幸楊閣部派遣陳將軍北上馳援,否則只怕河南局勢早已失控。」

    高名衡嘆息了一聲,神色頗爲惆悵,不過旋即便又鬆開了眉宇。

    「此前曾聽聞陳將軍練兵有方,在漢中時曾任漢中衛指揮同知,分管練兵,離任之時,漢中數千衛兵面貌戰力皆是煥然一新,後與闖逆作戰也是頗有建功。」

    「不知道各鎮營兵戰力恢復需要多久,何時能夠參與進剿,陳將軍是否可以告知一二。」

    高名衡更關心的還是練兵方面的問題。

    如今萬民軍勢大,雖然小敗一陣,但是仍然強勁。

    陳望麾下兵馬雖有兩萬之衆,戰力強勁,但是這些人在高名衡看來還是遠遠不夠。

    河南各鎮兵馬折損嚴重,別說進剿,就是防守各處要地重鎮都是不足,很多地方甚至都還需要陳望分出麾下的兵馬來填補。

    高名衡的問題,陳望雖然能夠立刻回答出來,但還是假裝沉思了一下,而後才說道。

    「新募之兵起碼需要訓練三月有餘,才能夠初具戰力,而後還需要不斷的進行戰鬥,才能夠成爲一支合格的軍隊。」

    「三個月的時間……」

    高名衡眉頭微皺,這個時間說短也短,說長也長。

    他雖然不通軍事,但是也知道練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洪承疇、孫傳庭、楊嗣昌等人都陳望精通練兵,那麼陳望說三個月能形成戰力,恐怕應當是極快的速度。

    但是三個月的時間,萬民軍不會老老實實的呆在那裏,他們會四處流動,四處橫行,造成大量的破壞。

    他作爲河南的巡撫,如何能夠讓萬民軍就這樣在河南省內的肆虐整整三月的時間。

    陳望眼看着高名衡面上的表情變化,也將高名衡心中的想法推測出了一二,當下道。

    「萬民軍此番東進歸德府內,朝廷已經徵召盧監軍北上阻擋,又徵調保定鎮兵南下護持山東,已經是阻斷了萬民軍東去的道路。」

    「我軍戰力不足,無力進剿,只能固守,朝廷詔令末將編練新兵,便是知曉如今時局。」

    高名衡的眉頭舒展了些許,接着又皺了起來,如此反覆了幾次,最後全都化作了一聲嘆息。

    過了許久,高名衡才重新振作了起來,不過神色之中卻是難掩疲憊。

    「這次募兵我記得,兵額是七營兩萬三千人可對。」

    「巡撫大人記得不錯。」

    「等到新兵都完成了訓練,便可以分守各城,以阻礙萬民軍竄入各地,末將也可以率領麾下兵馬從容進剿萬民軍主力。」

    「只是……」

    陳望雙眉緊皺,做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只是什麼?」

    高名衡果然也是同樣皺眉,問道。

    「定下的兵額是兩萬三千人,但是從朝廷調撥而下的軍餉卻是只夠一萬五千人的用度,中間相差八千餘人……」

    陳望搖了搖頭,嘆息了一聲。

    「而且末將昨日派人接受軍械之時,發現軍械十之七八皆爲殘次,實不堪用。」

    「暗甲內中不少甲葉鏽跡斑斑,一砍便斷,鳥銃火器鏜壁多數極薄,極易炸膛,更有甚者甚至不能擊發。」

    高名衡眉頭緊蹙,握緊了雙拳,他的神色憤怒,想要說些什麼,拳頭握了又鬆,鬆了又握,最後還是沒有說出來。

    宦海沉浮多年,高名衡自然是知道爲什麼朝廷定了兩萬三千人軍餉。

    但是最終發到手的,卻只有一萬五千人的軍餉。

    一萬五千人的軍餉,缺了八千人的軍餉,其實都已經算是那些蛀蟲們手下留情。

    或許是擔憂貪墨的太多,萬一河南的民變難以收拾,到時候遭受牽連。

    「軍餉的事情,我盡力去想辦法,暫時就按實際發放的軍餉先行徵募兵士。」

    高名衡閉上了眼睛,有些事情,他也沒有辦法。

    「至於軍械的問題……」

    陳望心中微突,前面的這麼多鋪墊,都是爲了最後的這一問題。

    高名衡睜開了眼睛,轉頭看向陳望,在經過了短暫的思考之後,他也做出了選擇。

    萬民軍肆虐多地,災荒又不斷綿延,成爲巡撫之後,所有的重擔都積壓在了他的肩膀之上。

    每天他需要處理的政務不計其數,他實在是沒有那麼多的精力。

    「我記得你之前在漢中衛時也分管過漢中衛的軍器局,將其整頓的井井有條。」

    「我不通軍事,也不懂軍械製作,既然你處理過相關的事務,軍械這方面便交由你來暫時督管。」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