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削藩完成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頌史字數:2106更新時間:24/06/27 16:40:32
    三日之後,朱允炆和傅友德入宮覲見。

    朱允熥手中拿着傅友德的奏摺,看完之後輕輕點了點頭,開口說道。

    “該想到的基本上都想到了,可是少了一點。”

    傅友德馬上起身拱手說道。

    “還請陛下指明臣的不足之處!”

    這時候朱允熥的眼睛微微眯了起來,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說道。

    “那就是兵敗之時,就算是沉船藏海,也絕對不能讓鐵船的祕密流入到外族的手中!”

    傅友德馬上就反應過來,當即便說道。

    “陛下說的極是是臣考慮不周!”

    一旁的朱允炆臉上卻是露出詫異的神色來,要知道要造一艘鐵船,花費可是不小,如果真遇到這種情況,直接沉入大海死的人也就罷了,但是這銀子就算是白扔了。

    而且從他瞭解的情況來看,基本上沒有什麼國家能夠與大明的水師相抗衡,因此他覺得這樣的考慮似乎有些太過誇張了。

    朱允炆的表情並沒有逃脫朱允熥的觀察,於是他便開口說道。

    “二哥或許覺得我說的話有些誇張了點,我聽說過兩個典故,一個叫知恥者後勇,另外一個叫後來者居上。雖然說目前我們的實力很強悍,但是今後就說不定了,立下這個規矩就是爲了給將來做準備,免得真到了那種地步,有些人驚慌之下不知道該怎麼做!”

    朱允熥心裏面很明白,馬上就要開始大航海時代了,西方那些豪強現在還沒有成長起來,今後會是個什麼樣子,誰都不清楚。

    畢竟現在的時代格局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所以他立下這個規矩也是爲了將來做準備。

    傅友德身爲武將,覺得這種事情是理所當然,原因很簡單,打仗這種事情誰都不敢說,能夠必勝,萬一發生了什麼非常的情況,以至於出現這種場面,那麼就應該這麼做。

    這就是君主和武將之間最大的區別。

    朱允炆聽到這話以後想到了什麼,趕忙拱手說道。

    “陛下說得極是!”

    這時候朱允熥站起身來說道。

    “今日你們都不要回去了,皇爺爺也很是關心此事,還說在臨行之前要留你們在宮中用膳,正好擇日不如撞日,就今天吧!”

    朱元璋的寢宮之中,沒有舞女更沒有樂聲,只有微微的清風拂過,還有趙平安以及王景弘這兩個太監服侍。

    這時候朱元璋的興致很高,他舉起酒杯看向在座衆人笑着說道。

    “你們馬上就要出海了,今日這杯酒就是預祝你們將來得勝還朝!”

    說到這裏他看了一眼傅友德。

    “你的這個脾氣出海之後可要改一改,畢竟那些士兵總是在船上,時間長了難免心情緊張,若是你還是按照以前的性子,說不定哪天就被人家扔到海裏面餵魚了!”

    這說的自然是玩笑話,不過隱隱約約也透露出朱元璋的囑託。

    傅友德拱了拱手笑着說道。

    “太上皇提醒的是,我的脾氣的確也應該改一改了,總不能連我家的小孫兒都比不上吧,那小子自從出海以後,整個人都變了。不像以前那麼胡鬧,而且爲人做事情都是考慮清楚以後才去做,我曾經問過他原因他就說,他身上揹着同袍的命,所以不敢胡來!”

    話說到這裏,他的神色變得肅然起來。

    “出海在外爲國爭戰,這都是應有之義,這一次陛下信任,我的年紀也不小了,恐怕這是我最後一次出征,而且還沒有那麼多的牽絆,想必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

    這話是實話實說,不過多少有些不好聽,朱元璋當然能夠聽得出來,但是他的臉色不變,呵呵一笑指了指他罵道。

    “這麼大歲數都不知道改一改自己的脾氣,說起來話好沒遮攔,好在今天沒有外人,咱聽聽也就罷了,讓別人聽去了還會說你這個穎國公心懷怨懟。”

    這番話說的巧妙,朱元璋記表達了自己的不滿,還把這件事情給輕輕揭過去,朱允熥這時候接過話來說道。

    “鐵船在手出海危險性並不高,而且現在外面也沒有能夠與我們對抗的國家和力量,西行這一趟主要就是爲了讓朝廷瞭解更多當地的信息,同時也讓他們知道咱們的武力!”

    其實朱允熥並不清楚的就是,他現在防備的西方列強,在歷史之上之所以會出現大航海的情況,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爲鄭和下西洋。

    因爲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太大了,後來在中東這片區域亂成一鍋粥,海道斷絕,在這種情況之下,西方列強爲了獲取與大明之間的貿易通道,所以才會紛紛帶人出海。

    由此才催發出來大航海時代的誕生!而現在他又親手將這個魔咒給打開了。

    次日一早,朱允熥親自前往遠洋水師軍營,並且正式賜名爲威海軍。

    兩天之後船隊直接出發,外面的這些人才知道廣澤王居然是這支軍隊的主帥,這個消息太炸裂了,京城之中這些官員只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不知道這位皇帝是怎麼想的?

    但是對於各地的範圍而言,這個消息的震動更大,朝廷釋放出來的信號很明顯,現在這種情況之下,要麼選擇爲朝廷效力,要麼等着朝廷削藩,只要腦子不糊塗,就知道怎麼選。

    就在這時候談往譚王上書,說自己喜好音樂之事,無心治理封地,想要到京城爲朝廷整理樂譜以傳後人,這藉口就有些牽強了。

    朱允熥接到奏摺之後,當下便同意並且賜下若干物品,這態度就再明顯不過了,於是其他的藩王也就捏着鼻子認了,畢竟胳膊擰不過大腿,在這種時候還是小命要緊。

    不過朱允熥也沒有一杆子打死,像是蜀王這種有賢名的藩王,朱允熥還是給予留任,至少現在他還需要蜀王鎮守在巴蜀地區,爲他穩定局勢。

    等到將來草原上的事情解決之後再讓蜀王回京城,也就順理成章了!

    削藩這種在歷朝歷代都會掀起偌大風波的事情,在朱允熥的手中則是不聲不響的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