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禍水西引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牛筆老道字數:4568更新時間:24/06/27 15:38:40
    距離歐戰結束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絕大部分被徵召來的人都沒參加過上次的大戰。

    面對地獄一般的戰場,大家都從最開始的鬥志昂揚,開始變得有些無所適從了。

    敵人的火力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周邊的人還是接連不斷地被打倒在地。

    殘肢斷臂,內臟腦漿,包括已經被凍結了的嘔吐物,一切都讓人感到不適。

    軍官們仍舊還在不停地咆哮着,不準當懦夫,不準後退,必須繼續前進……

    這與士兵們的期望大相徑庭,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衝過去主動去找死。

    就在步兵們被奧軍炮火打得暈頭轉向之際,聯軍的騎兵已經抵達了戰場。

    利用戰場上己方人員較少的空檔地帶,向奧軍的防線進行突擊。

    騎兵部隊像叉子一樣,快速接近奧軍的陣地。

    然而聯軍騎兵不是倒在了炮火之下,就是被己方的屍體和殘骸給絆倒或阻擋住。

    越是靠近奧軍陣地,屍體和殘骸就越多越密。

    如果不是冬季作戰,這一圈地帶還會多出一大羣黑壓壓的蒼蠅……

    九萬多騎兵所發動的集羣突擊,最終能衝到第一條壕溝前的騎兵還不到一萬。

    大部分都被堵在後面了,而衝在前面的騎兵策馬越過第一條壕溝之後。

    不等讓戰馬恢復衝刺速度,就被奧軍士兵用機槍和步槍撂倒在地了。

    騎兵的進攻速度比步兵要快得多,可橫截面積也大得多,奧軍士兵的命中率也就會更高。

    子彈不行就用手榴彈或者坦克炮來斃傷目標,這使得很多聯軍騎兵都當場喪命。

    衝過第二條壕溝的聯軍騎兵不足三千人,還要面對一道較矮的土牆,土牆背後才是坦克和戰車。

    光是奧軍步兵所形成的交叉火力,便讓聯軍騎兵苦不堪言。

    手裏緊握的鋒利馬刀更是無從發揮,大部分冷兵器都會淪爲奧軍的戰利品。

    土丘上的機槍陣地更是聯軍騎兵的夢魘,不停地收割着人和馬的生命。

    兩千多騎兵連一座土丘都沒打下來,土丘前面遍佈騎兵和戰馬的屍體。

    好在這些人的犧牲並沒有白費,在騎兵們前仆後繼,捨生忘死的突擊下,步兵們也總算重拾鬥志,跟着騎兵一道發動衝鋒。

    現在已經不需要講求什麼戰術了,就是一股腦地往前衝。

    衝不下來就扔手榴彈,用戰車上的小型加農炮開火,僅此而已。

    奧軍無法同時壓制住敵軍步兵和騎兵的衝鋒,使聯軍得以進入一百英尺的近戰對射距離。

    雙方各自佔據一條壕溝,進行可以看清彼此面目表情的鏖戰。

    爲了減少那種刺鼻氣味的影響,聯軍士兵用圍脖和手絹以及隨處找來的破布遮住自己的口鼻。

    那些被燒得奇形怪狀的屍體,此時也不會嚇到疲於交戰的士兵們,大家早就顧不上他們了。

    戰場上沒人害怕死人,就是要想方設法將對面的活人給儘快弄死!

    奧軍的石油已經被投擲一空了,手榴彈也被扔的差不多了。

    打到現在,只有子彈和炮彈還有富裕,但也無法維持全天候的激戰所需。

    射速高自然是有天大優勢的,隨之而來的缺點就是彈藥消耗速度是飛快的。

    侯賽因已經命令手下儘可能地節省彈藥了,然而眼下貌似還是有些難以爲繼了。

    在奧庫不派人給自己輸送彈藥的情況下,應付聯軍的瘋狂圍攻的確顯得非常吃力。

    彈藥因素是致命問題,侯賽因還是第一次感覺情況對己方有些不妙。

    如果利奧波德孤注一擲,不惜人員傷亡,繼續猛攻己方陣地。

    說不定還真會被他給得逞了,哪怕此前他已經幾乎損失接近二十萬人了。

    一次消滅二十萬敵軍,那肯定是戰果輝煌的。

    但己部因此而被敵人消滅,或者重創,便得不償失了。

    侯賽因仍舊沒讓騎兵出擊,此時除了南向之外,其他三個方向的道路都被完全堵死了。

    賈馬爾等人請示過是否派出騎兵以扭轉戰局,侯賽因仍然在猶豫不決。

    他不知道利奧波德手裏是否有預備隊,如果有的話,預備隊的兵力是多少。

    理論上不會多於二十萬,可這也僅僅是基於自己的主觀臆斷而已。

    現在是否到了雙方的關鍵時刻還不得而知,所以侯賽因對動用騎兵還是做了謹慎的決定。

    己方的防線已經岌岌可危了,敵人的攻勢並未因爲遭到了激烈的抵抗而自動減弱。

    此時,聯軍步兵與棄馬步戰的大量騎兵都加入到了塹壕戰之中。

    雙方隔着兩條戰壕之間的開闊地帶,不停地對射,互相投擲手榴彈。

    奧軍的一部分機槍已經因爲頻繁開火而被直接用到槍管報廢,只能將餘下的子彈分給步兵使用。

    然後將土丘上的陣地讓出來,作爲小型加農炮的炮位,繼續轟擊對面的敵人。

    隨着時間的推移,開始的小雪最終變成了鵝毛大雪,戰場能見度降到更低的程度。

    見到天氣愈發有利於己方,在經過近一小時的對射之後,聯軍便開始發動了總攻。

    士兵們躍出戰壕,徑直衝向對方已經快要看不清目標的奧軍。

    在第一條戰壕被對方奪取之後,奧軍這邊就已經給步槍上好了刺刀。

    這種糟糕透頂的天氣,步槍即使上了刺刀,刀尖也不會反光,從而影響到瞄準目標。

    面對衝過來的敵人,禁衛軍士兵在打光了轉輪裏的六發子彈之後,便直接選擇與對方進行白刃戰。

    雙方都有胸甲保護,不同的是,奧軍士兵的軀幹部位都由前後兩塊的鐵板保護,而對方只有胸前的一塊,背後就是致命弱點。

    頭盔就相差甚遠了,不差油的蘇丹易卜拉欣給自己的士兵大規模裝備了無死角的雞頭盔。

    不被對方用刺刀直接插進兩條縫隙的觀察孔裏,那這種頭盔就可以完全保護住士兵的腦袋。

    缺點則是重量超標,視野非常差,致使奧軍士兵在白刃戰時,其反應速度與移動速度都遜於對手。

    好在拼刺刀技術是經過明軍教官言傳身教的,起碼刺、搪、踹這三招學的還算不錯,沒給老師們丟臉。

    還有一點,那就是奧斯曼的制刀技術本就是世界一流的,易卜拉欣還特意遣工匠們爲步槍研發出了一款專用刺刀。

    只要不是厚實的鐵板,包括鐵皮在內,士兵都可以用這款刺刀來刺穿目標。

    現在聯軍士兵終於熬過了無比痛苦的火力打壓階段,比的就是力氣和人數。

    可惜奧軍此前由於是全線防禦,在兵力上並未遭到重大損失。

    現在能戰之兵還有三十萬左右,遠沒到油盡燈枯的地步。

    得益於侯賽因的交叉火力戰術,在火線戰鬥的奧軍兵力反而比對方要多。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不會介意己方短暫的劣勢,事實證明,持之以恆總會得到回報的。

    比起之前一路被動挨打的局面,眼下戰事發展到這個地步,自己已經開始變被動爲主動了。

    讓將士們再加一把勁的話,奧軍的防線必將被打得支離破碎,在維也納城外覆滅也不是沒有可能。

    “傳本王命令,全軍突擊!”

    清軍左路十萬人由阿巴泰三子博洛與四子嶽樂統領,右路十萬人由昂邦章京鰲拜和褚英三子尼堪負責指揮。

    中路則由多爾袞親自負責,正白旗在後壓陣,濟爾哈朗五子輝蘭所部作爲先鋒五萬人的督戰隊。

    多爾袞就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對面兩個重兵集團不打個你死我活,他是不會輕易讓大清王師投入戰鬥的。

    根據之前與侯賽因的約定,只要王師幫助奧軍擊退敵軍,那麼戰場遺留的戰利品,除俘虜與貴重物品之外,包括槍炮在內盡可歸大清所有。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這道理誰都懂。

    多爾袞一直在等待機會,現在,機會就來了……

    清軍已經移動到了位於奧軍正南的位置,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奧軍可以從容撤退。

    若是侯賽因的部隊能夠頂住對方的進攻,一切都好說。

    反之,那肯定是大清王師先溜之大吉~!

    多爾袞刻意讓王師與奧軍拉開一段距離,以此來吸引聯軍從南側進攻奧軍。

    等王師發動進攻,南側的聯軍就是最容易被吃掉的一塊肉了。

    不知道對方是發現了自己的舉動,還是根本就不打算從這個方向進攻。

    一點動靜都沒有,甚至連個人影都看不見,所有兵力都集中到了另外三個方向上。

    無奈之下,多爾袞只得命令所部從三十裏開外的位置向戰場移動。

    抵達戰場之後,還意猶未盡地看了半晌,等雙方廝殺正酣,才下令參戰。

    三十萬人!

    全都是騎兵!

    其中超過二十萬是重騎兵!

    可以說,維也納之戰的真正主角是清軍!

    因爲清軍的參戰決定了這場戰役的走向和結果……

    攻不進去的聯軍騎兵見到後方來敵,立刻有所反應,兩翼各有近兩萬人投入反擊作戰。

    利奧波德將從城裏掉出來的兩萬騎兵的預備隊也投入作戰,妄圖穩住有利於己方的戰局。

    然而隨着清軍騎兵的大量出現,多到看不見隊尾的地步,這種努力最終也化爲了泡影。

    只用冷兵器作戰的話,接受過某魔童教調的清軍騎兵的戰鬥力完全不遜於波蘭的翼騎兵。

    前者優於後者的方面則是弓馬嫺熟,在雙方短兵相接之前,就能發射至少十幾個批次的箭雨。

    不管是對方的人還是馬,都是清軍騎兵射殺的目標。

    清軍在兵力上佔優,在遠程兵器上也佔優。

    在雙重優勢之下,進攻就變得很是順利了。

    尤其是打頭陣的檬古騎兵,就是拉開距離,用箭矢來挑逗對方。

    檬古騎兵很多都只穿了皮甲,根本就不適合騎牆式的近戰。

    多爾袞也沒讓他們接受這種任務,只需要發揮其特長就行了。

    等箭矢射得差不多了,拍拍屁股走人即可,餘下的由八旗兵和漢軍一起收拾就行了。

    八旗兵是負責督戰的,輕易不會上陣殺敵。

    幹髒活、累活的基本都是漢軍,也包括四順王的兵馬。

    好在清軍這邊人多勢衆,加之檬古騎兵都是弓馬嫺熟的老手,頂風冒雪也不耽誤放箭。

    奇怪的是,此時降雪量並未有明顯的減弱,然而天空亮度卻在顯著增加,等於給檬古騎兵提高了能見度,便於其發揮特長。

    聯軍騎兵被落下來的箭雨直接打掉了一成以上的人,反擊隊形因爲這些人的倒地而受到影響。

    面對漢軍在前,八旗在後的清軍主力,聯軍騎兵起初並不害怕,等到交手才發現對方的厲害。

    八旗兵都是藝高人膽大,在近距離依然敢放箭,目標不是人,而是對方的坐騎。

    射中坐騎,上面的騎兵必然會受到影響。

    聯軍騎兵只是人披甲,戰馬並未有甲衣。

    清軍這邊除了檬古騎兵之外,其餘都是人馬皆披甲,防禦程度高於對方。

    對八旗兵來說,不怕跟對方打冷兵器作戰,就怕對方跟那魔童一樣耍無賴。

    現在就是騎兵正面硬碰硬,剛好正中多爾袞的下懷。

    漢軍騎兵負責用大刀、長槍、狼牙棒開路,八旗兵緊隨其後。

    結果就是聯軍騎兵好不容易躲過了前面的長柄兵器,卻無法避開後面的冷箭。

    在十步左右的距離,不等聯軍騎兵靠近自己,八旗兵就直接突施冷箭了。

    戰場上,被倒地的同伴給絆倒的,腿部中箭墜馬的,甚至被自己坐騎壓在地上的倒黴蛋,比比皆是。

    聯軍的部分騎兵也裝備了弩箭,一來這種武器射速不如弓箭,二來也難以貫穿對方的重甲。

    由於諸多因素的影響,在近戰時,聯軍騎兵所展現出來的戰鬥力與清軍相差太多。

    八萬聯軍騎兵反擊超過自己三倍兵力的清軍,在雙馬錯馬之後,前者就剩下一半不到了。

    因爲對於清軍的這種打法,聯軍是完全不適應的。

    多爾袞所採用的戰術是鐵木真的升級版,不光是環繞式騎射,還有騎牆式衝鋒。

    可謂剛柔並濟,軟硬兼施,總有一款適合你!

    大清王師也損失了不少精銳,但所取得的戰果是可喜的。

    多爾袞也需要用是役獲得的戰利品來武裝檬古騎兵,不能讓他們繼續穿着皮甲作戰。

    同時,能夠幫助侯賽因擊敗對方的話,有利於禍水西引,將奧斯曼的進攻矛頭指向維也納以西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