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章:商議同盟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牛筆老道字數:4559更新時間:24/06/27 15:38:40
雖然斥資兩千萬銀幣,但柯爾貝認爲真是不虛此行,因爲看到了一個蒸蒸日上的龐大帝國。
幸好這個帝國位於東方世界,若是與法國比鄰而居,那就是天大的敵人了,跟奧斯曼一樣可怕。
在開春之後,某新皇還特意爲兩位大客戶舉行了一次閱兵式。
哪怕參加閱兵式的都是留守部隊,正步走得也是有模有樣,非常齊整。
光是從軍容陣型方面,柯爾貝與魯伊特便可猜出這些部隊的大致戰鬥力。
蒂雷納侯爵曾對柯爾貝說過,明軍,特別是皇帝的嫡系部隊,都將服從命令,保持紀律放在第一位。
正步走就是這個理念的務實體現之一,能讓觀者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什麼叫做軍令如山、衆志成城。
在閱兵式上,步兵方陣裏的士兵除了手持火繩槍、燧發槍、左輪步槍之外,還得到了一款全新的輕武器——彈匣式栓動步槍!
起初某新皇還想搞個大明版AK-47,因爲連中亞地區的山溝裏,都能造出這玩意。
結果科學院搗鼓了好幾年,進展都不大,最終只能退而求其次。
弄出來一個大明版李恩菲爾德,也是栓動模式,不過口徑是十毫米,子彈是10×60毫米尺寸,彈匣容量十五發,火力是左輪步槍的二點五倍。
槍長一百一十釐米,上刺刀之後爲一百四十釐米,滿彈狀態重十明斤左右,造價與左輪步槍相當。
後者的好處就是不愛卡彈,但左輪槍膛就決定不可能裝太多的子彈,換成八發,甚至十發容量的話。
製造時的報廢率就會直線上升,導致造價會高居不下,不利於大批量裝備。
與其那樣,還不如直接採用現在的彈匣式栓動模式更爲靠譜一些。
只要大明王師列裝十萬支以上的這種步槍,往後步兵對付辮子騎兵就不用承受太大壓力了。
儘管不是半自動步槍,更不是機槍,但只要數量上去了,憑藉大彈匣的優勢,火力密度就可以達到防禦辮子騎兵的標準。
法蘭西1777式燧發槍被定名爲“無敵一式”,左輪步槍爲“無敵二式”,彈匣步槍便是“無敵三式”,正好一脈相承。
由於彈簧性能不佳,使彈匣最多只能容納不到二十發子彈,十五發爲最佳狀態。
不過只要未來冶金技術水準得到提升,“無敵三式”步槍還可提升載彈量。
這種步槍暫時只能給特種部隊,以及少數精銳部隊使用。
槍支造價不是問題,問題是射速太高,導致彈藥消耗極大。
爲了減少瞎打的情況,某新皇還讓駙馬爺孫雲球研發了一款建議光學瞄準鏡。
放大倍數只有一倍,但勝在造價低廉,可以量大管飽,每支槍都能安裝一個瞄準鏡。
在研發的時候,某新皇就讓科學院造出了導軌,可以安裝在步槍上,以便士兵根據自己需要,快速拆裝瞄準鏡。
有的眼神好的傢伙已經習慣了用肉眼瞄準,的確用不着這玩意,瞄準鏡反而不如自己的視力,更會降低命中率。
儘管有效射程只有不到三百米,對於一款膛線不難麼明顯的步槍來說,可暫時應該是夠用了。
某新皇已經讓科學院對無敵三式步槍進行改進,其中兩項重要的改進就是拉出明顯的膛線,再就是提高彈匣容量。
對於這款步槍的期望,某新皇認爲可以成爲一款里程碑式的輕武器。
尤其是從滑膛槍到線膛槍的過渡,並爲半自動步槍的誕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好能逐漸改進爲一款彈容量達到二十五到三十發的準線膛栓動步槍。
未來十年,科學院應該可以有所突破……
周遇吉帶走了三千支,其中兩千支都在張煌言的特種部隊手中,馬祥麟的白杆軍此前犧牲不少,此番便得到五百支,餘下五百支則分給各部的神槍手。
北都兵工廠還在有條不紊地生產,初期的月產量不過五百支,隨着時間推移,往後自然會得到提升。
經過三年多的各種實驗,某新皇對這款步槍的性能基本滿意,達到了大規模列裝部隊的要求。
兵部已經決定第一批先行採購五萬支,待兵工廠完成這批訂單,再行擬定後續數量。
來京拜年的鄭芝龍得到了某新皇送給他的禮物,六百六十六支無敵三式步槍。
每槍配備彈匣十個、子彈二百發,以及說明書和各種養護用品與零部件。
鄭芝龍在試射過一次之後,便決定先行採購一萬支,並得到了再次以優惠價採購三萬支的許可。
特種部隊換裝下來的兩千支左輪步槍,某新皇也沒打算白送給法國與荷蘭。
即使是使用多年的二手貨,也比不少燧發槍的火力要兇猛得多。
只要槍膛沒問題,那就還是一支好槍。
特種部隊的槍支的保養情況都非常好,畢竟這支部隊的士兵都已經脫離文盲狀態了。
對於手裏能賺錢的傢伙,特種兵們當然會對其愛護有加。
這批二手左輪步槍,按照某新皇的意思,便分給了白杆軍和東宮衛隊一千支。
鑑於蒂雷納侯爵爲大明作出的貢獻,某新皇也送給其一千支。
蒂雷納當然不會嫌棄這批二手貨,因爲即使是二手貨,在市場上也是有價無市,供不應求的。
廠方的定價是五百兩白銀一支,實際上的成交價往往高達上千兩。
裝備一萬人,便需要一千萬兩白銀,這絕對是法國承受不起的。
得到了這批輕武器,蒂雷納侯爵返回本土獻給路易十四國王,便可以用來裝備驍勇善戰的龍騎兵部隊了。
由於是六連發設計,一千龍騎兵便可當此前的六千龍騎兵來使用,更別說使用定裝彈的左輪步槍的裝彈速度要比燧發槍快得多。
“陛下,實不相瞞,鄙國已經與荷蘭締結永久互不侵犯條約,而此前鄙國也與貴國達成《明法友好通商條約》,不知三國可否形成一個條約?最好可以涵蓋軍事方面!”
柯爾貝此行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要試探明帝國的皇帝對締結三邊條約的態度。
因爲此前兩國之間的合作早已超過了通商條約的內容範疇,視爲軍事同盟也不過分。
在幫助明帝國擊敗其主要敵人之後,馬薩林認爲是時候再增進雙邊甚至三邊關係了。
因爲法國在陸地上的擴張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便是向海外擴張。
能夠與荷蘭握手言和,就等於在海上多個強大的盟友,但這還不夠讓法國利於不敗之地。
隨着西班牙帝國的日漸衰落,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的頭銜又重新回到了東方……
法國海軍與荷蘭海軍聯手對付英國海軍,獲勝機率是很大的。
但英國海軍若與西班牙海軍聯手,法荷艦隊即使取勝,也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想要降低代價,那就是在強強聯合的基礎上,再拉進來一個強大的夥伴。
對法國來說,明帝國就再合適不過了,世界上找不出比其更合適的了。
“倒不是不行,但有一個前提條件!”
“陛下可否直言相告?”
“朕想要整個東印度羣島,進而徹底打通去往澳洲的海路通道。荷蘭似乎並不想讓朕得償所願,所以大明與荷蘭有一定的利益衝突。不過朕可以保證,只要荷蘭放棄東印度羣島,那麼朕可以給予其一定的補償,同時立刻締結三國同盟條約!”
“陛下,你所指的補償是……”
魯伊特聽過翻譯所述的內容之後,聚精會神地詢問起來。
放棄東印度羣島,進而獲得明帝國的支持,這倒不是不能商量。
東印度羣島雖然控制這東方世界的大部分香料產地,可無法讓荷蘭成爲最後的勝利者。
然而明帝國卻可以幫助己方擊敗英國與西班牙,這是之前孤軍奮戰的荷蘭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在搭乘戰艦在泉州接受補給的時候,魯伊特看過鄭芝龍的鐵甲艦艦隊,真是達到了無比羨慕的程度。
雖然當時看到的只有八艘,但普特曼斯告訴他,鄭芝龍已經有整整四十艘鐵甲艦,比法國與荷蘭採購的數量加起來還要多一倍。
毫無疑問,用這四十艘鐵甲艦可以輕而易舉地摧毀布萊克那個該死的傢伙所率領的英軍艦隊。
問題是,鄭芝龍憑什麼爲荷蘭去打仗呢?
用整個東印度羣島來換取明帝國出兵幫助荷蘭消滅英國海軍,這似乎是比較划算的事情。
但這僅僅是魯伊特的想法,到了東印度公司以及議員們的耳朵裏,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補償貴國六艘鐵甲艦,朕還會讓鄭芝龍率鐵甲艦隊奔赴歐洲,屆時三國聯合艦隊可以對英軍艦隊以及西班牙艦隊進行圍剿,一勞永逸地解決掉這兩個麻煩。或許你覺得這還不夠,那朕可以告訴將軍先生,英國沒了海軍,就不會威脅到貴國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等屬地了,法國也可以魁北克與路易斯安那這兩款面積很大的地盤。如果把眼光放長遠的話,你就會發現,北美屬地要比東印度羣島的價值大得多。東海岸特別適合捕魚、種棉花和糧食,要是貴國大規模移珉的話,那裏便是最好的落腳點,貴國的戰略縱深將會瞬間增加十倍不止。”
某新皇說罷,便遣人拿來一張地圖,這上面顯示的是一種擬定好的分蛋糕的方式了。
荷蘭得到整個東海岸至五大湖地區,法國得到魁北克、加拿大東北部、路易斯安那、墨西哥。
大明則得到真個西海岸,等於說,北美被三國給瓜分乾淨了,不容第四方跑過來橫插一槓子了。
法國得到的土地面積比荷蘭大得多,是因爲法國人口已經超過一千八百萬,完全具備了移珉北美的能力。
荷蘭人口還不到五百萬,連在本土自保都成問題,別說北美的地盤,真的在歐洲吃了敗仗,連東印度羣島都保不住。
當然,如果這兩家都不打算搬過去的話,那就肯定控制不住北美定居者了。
用不了兩百年,北美便會誕生一個說荷蘭語的國家、一個說法語的國家、一個說英語的國家、一個說西班牙語的國家。
在某新皇的幫助下,還有張大糉子的武裝團伙,甚至包括印第安瓊斯帝國、喬丹黑叔叔帝國……
好幾個帝國在一起天天亂燉,那將是多麼歡樂的場面啊!
大明整體移珉北美,那真是會累吐血的,讓張獻忠帶着犯人們過去攪和就行了。
某新皇也不希望看到北美出現一個可以與大明相匹敵的國家,那就是天大的威脅了。
北美至少要有四到五個國家,這樣才能保持均勢態勢。
由於張獻忠所部人口較少,兵力也就不可能太多,某新皇會持續不斷地爲其添柴火。
未來至少要幫助這個團伙打下整個西海岸,這樣才能確保北美不被歐洲人給二一添做五分掉。
大明控制住東南亞,佔領澳洲,保持與中東的聯繫,就等於坐在鐵礦山上,同時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石油供給。
印尼也有儲量巨大的米納斯油田,不過完全可以當作戰略儲備,暫時保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只要奧斯曼帝國還控制着中東,某新皇就可以用大明出產的一堆商品換取對方大量的石油了。
此舉不但可以向對方傾銷商品,控制中東市場,還能賺取差價。
由於中東那邊的油層都很淺,很多都是自噴井,甚至比開採自己的油田還划算。
一手控制着石油,一手握着各種技術,屁股坐在鐵礦石山上,等於發展工業的前提條件都解決了。
可以一年三熟的東南亞的定位就是大明的糧倉,每年提供的糧食必須達標。
土著們要是繼續偷懶耍滑,那就完全沒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了!
所以荷蘭人給也好,不給也罷,最後大明都會得到整個東印度羣島。
至於用什麼方式,那就要看荷蘭人的智慧了。
或許他們並不具備一定程度的智慧,一切決斷全靠拋銀幣的正反面……
“陛下,如果想要說服我國議會同意,最好能夠拿出十二艘全新的鐵甲艦!”
魯伊特決定漲價,以便讓自己掌握更大的回旋餘地。
“朕可以給你十二艘全新的鐵甲艦,但你要保證不會漲價,朕多一艘都不會再加了。”
十二艘致遠的造價加起來還不到一千兩百萬兩,得到整個東印度羣島無疑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某新皇也可以派鄭芝龍的艦隊去奪取,可讓荷蘭人與英國人走到一塊的話,加上西班牙人。
三夥捲土重來,在辮子尚未被徹底消滅的情況下,大明腹背受敵,屆時也會很難受的。
要知道,只要雙方大打出手,戰爭成本肯定在一千萬兩以上。
與其那樣,還不如買下東印度羣島……